侗家风情惹人醉

来源 :乡村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g1ksmh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就听说黎平的兰洞侗寨不仅风光秀美、民风淳朴,更有明初侗族农民起义领袖吴勉的生活遗迹和神奇传说,我不禁砰然心动。正好,朋友盛情邀请我参加兰洞的中兰寨新建的花桥落成仪式,我便欣然前往。
  兰洞侗寨位于黎平县中潮镇,属上黄村的一个自然寨,分上寨、中寨、下寨,被远远地藏在莽莽的大山之中,距县城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100多户侗族同胞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兰洞侗寨的悠远、古朴、风情,使它秀美、宁静、原汁原味,让它拥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古老故事。
  走进兰洞侗寨,仿佛时光流转,古色古香的寨子群山环抱,翠竹掩映,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层层叠叠、炊烟袅袅,沉默沧桑的鼓楼、风雨桥似乎在诉说远古的历史;房舍中纺织的妇女、廊檐上挂着的长长的家织侗布和庭院前随意放着的传统农具犹如一幅古老的画卷;寨子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恬静、祥和、自然,有一种与世无争的境界,于是幽深的意境油然而生,或许这就是我一直向往的崇尚自然的桃源生活吧。
  也许是大山千年的灵韵,孕育了兰洞人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的习性。刚进寨子,村民们已经早早等在了寨门前,年轻的姑娘们捧着拦门酒,唱起了迎客拦路歌。幸好与我们同行的朋友中,有位“蹩脚的歌手”也曾经历过这种场面,马上跟着对了起来。在一唱一和的对唱声中,腊乜(姑娘)们将碗里的米酒向我们敬过来。一碗醇香的米酒下肚,我竟然有了久违的豪情,人也神气了起来。
  喝完了酒,我们走进寨内。兰洞鼓楼位于寨中一片浅浅的台地上,是一幢只有三层,四面倒水的简易塔式建筑,盖着小青瓦。鼓楼四周围着壁板,中间的大火塘边安置有四根供人闲坐的长凳,进门靠左的壁角上有一个供祭祀的神龛,据说是祭祀侗族英雄吴勉的。而这座鼓楼是我见过的侗族鼓楼中最朴素、最古拙的鼓楼。支撑鼓楼的十四根巨大木柱。因长年的烟熏火燎和岁月的剥蚀,外围的木柱已呈黑褐色,楼内的木柱呈深沉的棕褐色,更显出一种久远的历史感。尤其是火塘四周的四根木柱,由于不断的摩擦和敲打,木质的外层本色已然不存,显出苍红棕黑的形态,更衬托出历史的深远。有两根柱子甚至现出红红的苍黑的树芯,正像一段突兀而出的远古的往事。两米以上的柱子和连接的枋隼上,有明显的被火燎过的痕迹,生成黑黑的火炭,苍苍黑黑,更将鼓楼的古拙气韵衬托出来。
  据老人们说,这座鼓楼是明朝初年就立在这里的。那时,寨上有四五百户人家,是一座很大的寨子。吴勉兵败被抓后,寨上的人不得不四处逃散,寨子也被官军放火烧了,鼓楼四周当时有水塘和鼓楼坪隔着,没有被烧掉,但鼓楼的枋柱还是被烤焦了,如今枋柱上的黑炭就是被寨火烤灼的痕迹。吴勉遇害后,这个寨子很多年都没有人居住,整座鼓楼都被葛藤刺蓬缠绕遮盖。多少年后,回来的人们才将葛藤刺蓬砍去,在鼓楼里祭祀先祖吴勉,然后环绕鼓楼重新建起了寨子……我不知道这座鼓楼是不是见证了六百多年前那场英勇决绝的反抗,但我知道,在兰洞人心中,这座鼓楼已经成为一种标志,成为祭祀英雄吴勉的象征。老人们说,每年的正月初一,寨子上家家户户都会将做好的饭菜拿到鼓楼来,一寨人聚集在鼓楼里吃饭、唱歌,缅怀逝去的英雄。这个习俗延续了多久,寨上的老人不知道,老人的爷爷们也不知道……吴勉作为侗族的英雄人物,六百多年来,关于他的英雄事迹与传说从未间断过。在侗族聚居的湘黔桂交界地区,都有吴勉传说和叙事性款词流传。可见,吴勉对侗族传统社会及侗族文化的影响是何等的深远。
  我们又回到了鼓楼坪。这时的坪子上,兰洞歌队和周边几个侗寨的歌队正在进行侗族大歌表演。每每一曲唱罢,观众丛中喝彩声此起彼伏,欢声雷动。大山赋予了侗家人以灵性,甘甜的山泉滋润了侗家人的嗓子,他们有感而发,借歌述情,把自己的民族风情与历史以歌声、舞蹈呈现在我们面前,歌声即是侗家人的精神延续。这清越婉转的歌声穿过瓦檐,在整个寨子的上空回旋着,洗涤了我们心灵的尘埃,让人久久回味。
  中午时分,侗族大歌表演结束,一阵阵饭菜的清香在村寨里弥漫开来。长桌宴开始了,鼓楼坪内一溜长桌,摆着一碗碗腌鱼、腌肉、牛瘪、烧鱼等侗家特色菜;宾主相对而坐,饮酒对歌,一唱一和,高潮迭起;一拨拨侗家腊乜轮流着向我们走来,唱着酒歌向我们敬酒,歌声,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在这样的场合中,在这样的氛围里,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喝了多少杯酒,只知道一个个腊乜端着酒杯,向你的嘴边伸过来,而你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只有一仰而尽。在蘭洞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中,面对着他们热情洋溢的笑脸,此时不醉待何时,醉也是一种情怀啊!
  酒桌撤去,芦笙响起,鼓楼坪里腊汉腊乜们围成两个大圆圈载歌载舞,姑娘们那婉转的歌声,婀娜的身姿,轻快的舞步紧扣着我们的心弦,无不让人领略到一种活泼豪放的别样风情。于是,醉意朦胧的我们也不由自主的加入其中,大家手牵着手,踏着节拍,尽情地跳起来,这是一种情的共鸣,也是一种心的交流。我们已如痴如醉了,醉在腊乜动人的歌声里,醉在兰洞的魅力中。
  (责任编辑/孙晋楠)
  村寨信息:
  区位: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中潮镇上黄村兰洞寨
  交通:乘坐高铁至从江站,再经过G242、黎洛高速到达中潮镇上黄村,时长约30分钟。
  乡村特色:黎平香禾糯、黎平茯苓、黎平侗乡油茶、黎平茶叶、侗家腌鱼。
其他文献
当你在博物馆参观时,是否想过那些古老的器物、服饰、雕刻中展现的图案,是从何而来,又如何变化的?  任何一种图案都不会凭空诞生,任意想象。  当你凝视商周青铜器上的鸟纹时,可曾知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正是因为凤鸟对于殷周兴起的特殊意义,商周时青铜器上才会出现斑斓多姿的鸟纹。  当你惊叹瓦当上雕刻的花纹繁复精美时,可曾了解那段“高台榭,美宫室”的春秋战国兴建华丽宫室之风,瓦当上的不同图案反映
期刊
黔东南自治州榕江縣古州镇高懂村云雾美景。
期刊
“卉服,絺葛之属”;“鸟章,鸟隼之文章,将帅以下衣皆著焉。”早在唐朝贞观三年(629年),就有应州刺史谢元深身着“卉服鸟章”装束入朝觐见的记载。“卉服鸟章”指的是苗族百鸟衣服饰。百鸟衣是苗族众多盛装服饰中的经典之一。  承载苗族千年历史的百鸟衣  苗族百鸟衣,顾名思义,一方面与卉服鸟章有关,二方面因服饰纹样鸟纹居多;三方面因其服饰飘带裙摆缀满了鸟、鸡、鸭等禽类的羽毛而得名。关于苗族百鸟衣的来历,2
期刊
游客在黔南自治州罗甸县大小井景區乘竹筏游玩。
期刊
周必素,199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主持的“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调查与发掘”相关项目分别荣获全国“六大”和“十大”考古新发现、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以及中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等奖项。周必素女士专注文化遗产领域 30 年,热爱考古,期望在工作之余,让脚步停下来,集中思想将自己的研究与心得转换为文字,唤起大众对考古学及文化遗产的关注、保护和传承。  1991年秋
期刊
一座古城,有几条街和几座院落不足为奇。但是,在600年历史的褶皱里,发现这座保存完好的独具军事化的屯兵城堡,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脚踏花街那段历史遗留下的痕迹,手触壁台上粗犷石刻和窗花上精美木雕,抬眼望着封火墙头的云卷云舒,走进隆里仿佛走进梦幻一般的城堡。  隆里,在贵州省锦屏县的南部,原名龙里,因蜿蜒如游龙的龙溪河而得名。一个面积仅有48174平方米,人口不过是3280余人的地方,为什么如此重要?只
期刊
六月,连绵大雨让夏天来得缓慢了些,夏日风光也跟着姗姗来迟,但四季造美景,带着发现的眼睛,什么时候都不缺美好的地方。  在黔东南州岑巩县西北方向海拔约1000米的深山里,隐秘着一个负氧离子浓度高达2万个、年平均气温14℃的天然“氧吧”。  驱车从岑巩县出发约一个半小时,顺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路过客楼镇一打听,向南行1.5公里就能见到这个神秘的小村庄——下寨村。  穿过古朴而简约的寨门,一个平坦的坝子
期刊
一把精巧的小剪,一张普通的白皮纸,构建出了一个瑰丽的故事王国,它囊括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神话和对自然的崇拜……这就是苗族的剪纸。苗族的剪纸并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剪纸、窗花,而是用于刺绣纹样(刺绣蓝本)的剪纸。因为苗族刺绣花样纹理复杂,需用剪纸先将纹样确定下来,因此苗族剪纸和刺绣可谓密不可分。  刺绣中使用剪纸这一技巧在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黔东南一带苗族中世代传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节中就有剪纸的
期刊
寻神秘苗寨  用“九弯八洞五坳十三坡,三山两咀一凉亭”形容黔东南自治州的交通地貌可以说非常贴切了。初夏,笔者来到位于黔东南自治州西江镇西北部一个半山腰阳坡的苗寨——西江麻料银匠村。  远远望去,村里依山而建的传统吊脚木楼如黑珍珠般散落在碧绿玉盘中,若隐若现,古老神秘。  穿过古朴的寨门,三俩个老人在井边纳凉闲谈,用苗语向来往的行人打招呼,沿着碎石路走进村寨,叮叮当当的打银声时不时传来。  麻料村世
期刊
布依族作为世居贵州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源远流长。他们沿袭“自耕自食、载靛植棉、纺纱织布、浸染剪裁、画腊扎绣”的生活习俗,将蜡染技艺发扬光大。早在宋代就有布依族制作蜡染布的记载。《宋史》四九三卷中曾记载:“南宁州(今黔南惠水县)特产……蜂蜡、蜡染布……” 清代史书上所载的“青花布”,亦指布依族的蜡染布。民国初年的《关岭县志访册苗夷》记载:“布依妇女长裙细褶或青花布为之。”青花布即为蜡染布。蜡染布的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