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银色图腾

来源 :乡村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lu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神秘苗寨
  用“九弯八洞五坳十三坡,三山两咀一凉亭”形容黔东南自治州的交通地貌可以说非常贴切了。初夏,笔者来到位于黔东南自治州西江镇西北部一个半山腰阳坡的苗寨——西江麻料银匠村。
  远远望去,村里依山而建的传统吊脚木楼如黑珍珠般散落在碧绿玉盘中,若隐若现,古老神秘。
  穿过古朴的寨门,三俩个老人在井边纳凉闲谈,用苗语向来往的行人打招呼,沿着碎石路走进村寨,叮叮当当的打银声时不时传来。
  麻料村世代以银饰加工为生,与附近的控拜、乌高两个村寨都素有“银匠之村”的美誉,被列为中国少数民族村落和中国传统村落。这里的苗族银饰锻造工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缓慢踏入一家创意工坊,一位束长发、着青白衫的男子正在案前安静地设计银饰画稿。陈年泛黑的木质楼板上,一顶银帽装嵌在一盏旧式黄灯上,雍容华贵、流光溢彩,透过暖黄色的银光,男子笔下的蝴蝶栩栩如生,好似欲飞起来与银帽上的花鸟翩翩起舞。
  燈下的男子名叫潘仕学,是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县级传承人。
  在创意工坊展示区转一圈,发现很多银饰上都有蝴蝶图案,或有蝴蝶造型的饰品。潘仕学走到一个展架上,拿起一个陈旧的蝴蝶造型银片,讲起了背后的故事。
  听古老传说
  苗族没有文字,图案和歌谣记载传承了他们的历史文化。从苗族古歌里传唱下来的一种说法是:苗族人的先民,在古代被称之为“九黎部落”,在与炎、黄两个部落争夺地盘时战败,最高首领蚩尤战亡,化为一棵长在山巅的枫木,数百年来,枫木不断吸收天地精华,从树心中孕育出了一只蝴蝶,蝴蝶长大后与池塘里水泡游方(恋爱的意思),怀孕后生下了12颗不同颜色的蛋。蝴蝶不会孵蛋,便交给了由树枝变成的鹡宇鸟孵化,经过12年之久,鹡宇鸟终于孵化出了姜央、雷公、老虎、水龙等12兄妹,其中姜央就是后来苗族的祖先。枫木孕育蝴蝶,蝴蝶诞下苗族先祖姜央,蝴蝶就是孕育苗族祖先的始祖,被苗族人亲切地称为“蝴蝶妈妈”。
  虽然不同地方的苗寨关于“蝴蝶妈妈”的故事有所差异,但大致意思都认同蝴蝶是苗族的始祖。古歌中有:“树根变成鼓,树尖变成金,树皮变蜻蜓,叶片变蜜蜂……还有枫树干,还有枫树心,树干生妹榜,树心生妹留,这个妹榜留,古时老妈妈。”的记载。
  苗族人将枫木和蝴蝶视为本民族的标志,把他们绣在衣服上,打进银饰里,作为图腾尊崇膜拜,每到重要节日,苗族人都会准备丰盛的菜肴和米酒,聚集在一起祭祀祖先,吹着芦笙、敲着木鼓,载歌载舞,其中敲打枫木做的鼓,就是为了唤醒沉睡的蝴蝶妈妈,祈祷她保佑村寨平安、延绵子嗣、五谷丰登。
  随后,潘仕学还讲解了银饰里鸟、鱼、花、龙凤等图案的故事和寓意,鸟是孵化姜央的神鸟,鱼有多子多孙的寓意,花富贵,龙凤呈祥。不难看出,每一种图案都寄予了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诉艰辛历史
  苗族有“无银无花,不成姑娘”的说法,而银饰对苗族有特别而重要的意义。苗族人对银的喜好,要追溯到这个民族漫长的发展历史中。
  银子在古代作为货币流通,是财富的象征。相传苗族的祖先受战争迫害,被迫从浙江、江苏、江西等地向西进行了五次大迁徙,从鱼米之乡不断向深山偏僻之地转移,经历了很多地方,历尽了千辛万苦,直到十九世纪(近百年)才在贵州定居下来。
  在迁徙过程中,经常居无定所,短暂安定期内,为了避免银两被偷盗抢劫,苗族祖先将银两埋在自家地底下,遇到战争逃亡时,往往来不及挖走银两,损失了基本的生活来源。
  为了避免钱财流失,苗族的祖先把银子放在妇女身上,逃亡时也可随身带走,为不影响妇女劳作生活,便通过捶打等方式将银子做成银片置于衣物中,制成手圈戴在手上,项圈戴在脖子上,发簪插在头发里,迁徙时十分方便。
  在居无定所的迁徙中,常常喝山水、食野菜,携带的银饰可以辨别部分有毒食物,起到试毒作用,这也是苗族人好银的原因之一。
  苗族在迁徙中十分艰辛,传说和鬼神等承载了心灵的寄托,长此以往形成图腾信仰,成为精神支柱支撑整个民族前行,人们把这些传说中的象征图形刻在银子上,绣染在衣服里,以求庇佑。上千年来,形成了苗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面貌。
  近百年安定后,苗族人开始安心生产,生活水平提升,银子不断积累,银饰得到大发展,形成了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的习俗,逐渐有夸富的寓意。
  苗族人在大迁徙的艰苦环境中生存,磨练出了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养成吃苦耐劳、团结拼搏的精神和强大的适应能力。图腾信仰使他们养成乐观向上的性格,在艰难的生活中锻造银饰、织染衣物、配以图纹,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能力。
  谈传承之路
  “我们代代相传,不仅是技艺上,更要传承先辈们吃苦耐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潘仕学出生在银匠世家,父母希望他能够通过读书走出大山,不要像老一辈一样,过农忙时干活,农闲时走村串寨打银的辛苦生活,但天不遂人愿,潘仕学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去了沿海务工,由于没有学历和技术,在外漂泊两年并没有找到想要的未来。
  生活碰壁的潘仕学想起了父辈留下的手艺,一番思索后,毅然决定回家拾起爷爷和父亲的打银工具,做一名银匠。
  潘仕学是个勤奋的人,仅仅用了三个月就学会了技艺,开始独自制作银饰。初走的路总是很难,那几年潘仕学常常入不敷出。
  “2015年父亲病重,儿子生病,我却拿不出一万块钱来”潘仕学说,“我多次想要放弃,但想起爷爷和父亲深夜敲打银饰为家庭付出的时候,我坚持下来了。”
  开始的几年中,他将收入全投入到去外界参观学习、参加比赛当中,潘仕学认为本民族需要银饰的人是有限的,只有投入到外面的市场,才能够真正的发展下去。
  十年磨一剑。潘仕学用多年的时间默默捶打精炼技艺,通过书本、网络和外出交流学习创新发展苗族银饰,将技艺、产品、市场结合起来,把“技艺”传出去,将“潮流”引进来。用开放的眼光创新了苗族银饰制作,发展了银饰产业。
  从2012年开始,潘仕学的作品多次荣获县、州、省级奖励,自身也从小小银匠逐步成长为银饰锻造大师。
  在多年的市场接触中,潘仕学明白了品牌打造的重要性,2018年,他放弃凯里市某公司高薪聘请的邀请,带着发扬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梦想,回乡创办麻料村第一家非遗工坊——“春富银饰工坊”。本着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的理念,积极招收年轻学徒、创办非遗传习所并带动村民创办加工坊。
  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潘仕学带动本村和邻村发展银饰加工并围绕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稻田养鱼,生态养猪等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8年,潘仕学被中共黔东南州委、州政府评为黔东南2018年脱贫攻坚优秀致富带头人。2019年,被黔东南州总工会授予“黔东南工匠”。
  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潘仕学积极开展直播带货,带领山里的银匠师傅通过抖音等平台直播卖银饰,打开了银饰工艺品滞销的局面,成为有名的网红银匠。
  2020年,潘仕学入围最具人气乡村文化创作者,提名“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人。
  问及以后的目标,潘仕学说,希望能够创建起一个银饰品牌,带领村里或者更多周边的年轻银匠投入到银饰加工中,用创新的思维传承和发展苗族银饰锻造工艺,让苗族银饰走出大山,走进大众,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谢予谦)
其他文献
古镇幽,细雨纷,吊脚楼,青石路,一柄柄在空中绽放的油纸伞给丙安古镇更添一份雅致、一抹诗意,让人不禁憧憬,是否有一位如丁香一般的姑娘曾在这里执伞彳亍。  比起江南水乡的婉约,赤水丙安古镇更多一份粗犷:沿着蜿蜒而上的石梯登上古镇,窄窄的石板巷两侧店铺林立,屋檐下伸展着豆花鱼、白水鱼、豆腐坊等小吃招牌,引人食欲;古镇地势起伏不平,一些吊脚楼矗立在石块垒筑的地基上,那些或块状或条形的深褐色石块任凭多少年风
期刊
侗族姑娘在榕江縣车江三宝侗寨古榕树下包粽子。
期刊
当你在博物馆参观时,是否想过那些古老的器物、服饰、雕刻中展现的图案,是从何而来,又如何变化的?  任何一种图案都不会凭空诞生,任意想象。  当你凝视商周青铜器上的鸟纹时,可曾知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正是因为凤鸟对于殷周兴起的特殊意义,商周时青铜器上才会出现斑斓多姿的鸟纹。  当你惊叹瓦当上雕刻的花纹繁复精美时,可曾了解那段“高台榭,美宫室”的春秋战国兴建华丽宫室之风,瓦当上的不同图案反映
期刊
黔东南自治州榕江縣古州镇高懂村云雾美景。
期刊
“卉服,絺葛之属”;“鸟章,鸟隼之文章,将帅以下衣皆著焉。”早在唐朝贞观三年(629年),就有应州刺史谢元深身着“卉服鸟章”装束入朝觐见的记载。“卉服鸟章”指的是苗族百鸟衣服饰。百鸟衣是苗族众多盛装服饰中的经典之一。  承载苗族千年历史的百鸟衣  苗族百鸟衣,顾名思义,一方面与卉服鸟章有关,二方面因服饰纹样鸟纹居多;三方面因其服饰飘带裙摆缀满了鸟、鸡、鸭等禽类的羽毛而得名。关于苗族百鸟衣的来历,2
期刊
游客在黔南自治州罗甸县大小井景區乘竹筏游玩。
期刊
周必素,199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主持的“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调查与发掘”相关项目分别荣获全国“六大”和“十大”考古新发现、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以及中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等奖项。周必素女士专注文化遗产领域 30 年,热爱考古,期望在工作之余,让脚步停下来,集中思想将自己的研究与心得转换为文字,唤起大众对考古学及文化遗产的关注、保护和传承。  1991年秋
期刊
一座古城,有几条街和几座院落不足为奇。但是,在600年历史的褶皱里,发现这座保存完好的独具军事化的屯兵城堡,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脚踏花街那段历史遗留下的痕迹,手触壁台上粗犷石刻和窗花上精美木雕,抬眼望着封火墙头的云卷云舒,走进隆里仿佛走进梦幻一般的城堡。  隆里,在贵州省锦屏县的南部,原名龙里,因蜿蜒如游龙的龙溪河而得名。一个面积仅有48174平方米,人口不过是3280余人的地方,为什么如此重要?只
期刊
六月,连绵大雨让夏天来得缓慢了些,夏日风光也跟着姗姗来迟,但四季造美景,带着发现的眼睛,什么时候都不缺美好的地方。  在黔东南州岑巩县西北方向海拔约1000米的深山里,隐秘着一个负氧离子浓度高达2万个、年平均气温14℃的天然“氧吧”。  驱车从岑巩县出发约一个半小时,顺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路过客楼镇一打听,向南行1.5公里就能见到这个神秘的小村庄——下寨村。  穿过古朴而简约的寨门,一个平坦的坝子
期刊
一把精巧的小剪,一张普通的白皮纸,构建出了一个瑰丽的故事王国,它囊括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神话和对自然的崇拜……这就是苗族的剪纸。苗族的剪纸并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剪纸、窗花,而是用于刺绣纹样(刺绣蓝本)的剪纸。因为苗族刺绣花样纹理复杂,需用剪纸先将纹样确定下来,因此苗族剪纸和刺绣可谓密不可分。  刺绣中使用剪纸这一技巧在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黔东南一带苗族中世代传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节中就有剪纸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