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怎样开展探究学习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rong2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给我们历史课堂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为初中历史教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会学习”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终身学习”成为全社会的必然趋势。由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下面是本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据此来谈谈初中历史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初步尝试。
  1、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 。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到历史知识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有一种神秘感,其实不然,历史知识与我们的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斩不断的联系,只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细心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相似之处,并结合学生实际,消除学生历史知识遥远、陌生的感觉,就能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时,结合了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学习的实际,提出了与他们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铁制工具与木制工具、石制工具相比,具有哪些优势?”因为,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对锄头、镰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比较熟悉,因此,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勤于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得出铁制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力,引发了中国社会形态的变革等。这样不但提高了课堂质量,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持久,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深厚感情,历史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状况,及时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的因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应视为正确,且有创新之花,更要加以鼓励,不宜统一答案。即使对问题理解的偏差较大,教师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样,对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具有指向和增力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师的“教”来启动学生的“学”,从而达到“自得之”的目的。为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启发他们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会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当今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授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
  在平时教学中,我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八年级(上)《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时,针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我引导学生用两个字概括每一条内容进行记忆,得出“割地、赔款、开埠、议税”;针对《南京条约》的影响,我分设四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割地对中国有何危害?(2)赔款加重了谁的负担?(3)五口通商是互利的吗?其危害是什么?(4)协定关税对中国有何影响?由此引导学生最后得出结论: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教学进行到后面的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其危害时,我放手让学生来讲,学生以分析《南京条约》的方法为借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的内容,并针对每一条内容设计成问题,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并将《马关条约》的内容总结为“辽台澎二亿两,沙重苏杭开工厂”,方便学生记忆及掌握。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我在历史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在教学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时,我先要求学生看目录,在看了目录之后,把这册历史课本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及线索给学生一个大体的脉络,并将本册中国近代百年史归结为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百年抗争史及百年探索史。首先,让学生了解到中国近代百年历史验证了两句话:“落后就要挨打”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找答案,这样,学生对学习历史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对课本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各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初步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方法。
  3、生生、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舞台 。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流合作的过程。课堂上传统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单向合作,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机会,禁锢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更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八年级(上)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时,在之前,我就让学生分成两组,课后,收集各组的资料来辩论,辩论的主题是:“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是应该留下,杀身成仁;还是应该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学生准备之后,授课过程中就让学生分成两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辩论,既活跃了课堂,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这样就为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情绪酝酿和演练舞台。在这种学习形式中,新知识的获得不再完全依赖老师,可以由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識和学习方法探索获得,有效地培养了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并且能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在教学中,我还积极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教师作学生,学生当老师。“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有时故意说出不正确的观点,以此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4、设问寻疑,引导学生确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努力去探究的目标。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深刻地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英国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曾说过:“适当的疑惑,被称为智慧的火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历史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出其中的疑惑点,让学生确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我在讲授《“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课中的“西安事变”这一事件时提出:“‘西安事变’正确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蒋介石能不能杀?为什么?”确立了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生兴趣极浓,讨论热烈,人人动脑动口,教师从中启发诱导。学生最终深刻理解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并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抛弃前嫌,以大局为重的宽阔胸怀;周恩来在这一历史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奔赴西安,力挽狂澜,正确地解决了“西安事变”,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其他文献
敞开式的山,峰峦像一顶顶斗笠。山坡缓缓而下,如一道道梯级的瀑布。阳光从坡顶流泻下来,有向日葵的光泽度。杉林墨绿似海,苍鹰在盘旋。杉林,在静默的群山之中,成为天空的倒影。  在南方,没有比杉树更庞大的植物了。在菜地边,在荒坡上,在坟地里,在延绵的山梁上,乡人都会种上杉树。我在浦城山区,认识一个种树人,六十多岁,整个春季,天天背一个背篓,种杉树。有一次,我散步至浦溪边一个山坳,他正在种树。山坳有一大块
期刊
摘要: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既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又是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一。强调个性发展不仅要重视智力活动,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感因素的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传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这个过程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传递,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是师生双向交流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要“处处留情,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不竭的动力。教师一个妙趣横生的新课导入,一个富有创意的设计主张,一个深入浅出的问题解决,一个耐人寻味的课堂小结,良好的师生关系都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引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   一、创造浓厚的英语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可爱,表现欲强。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采取多种形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声情并茂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需承揽起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水准的新世纪人才的任务。如何才能完成这一使命呢?众说纷纭,依我所见,略说一二。  二十余年班主任,平凡而有意义的教学工作,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较深的理解和认识,体会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个教师都应该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灵的雕塑家,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给我们的任务,成为学生所欢迎的教师。  一、教书育人,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要越来越迫切,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知识的价值越来越明显。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意识到的问题,当然也包括农民。“三担牛粪六簸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农民除了种田,他们更关注的是农村的教育,是自己子女的前途命运。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所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是当务之急。在全面建
我认识他很久了。刚来北京时我们常见面,他那时住在校外,独自租了一间平房,每天骑车半个小时到学校。他总是把车停在西校门,步行穿过湖区,发一会儿呆,跑向教室。他喜欢坐最后一排,或者第一排,教室人少时,他就独占一排。整个冬天他都只穿一件棉外套,个子矮,头和脖子都缩在外套里。除了我,他没什么朋友,也只有我去过他的平房,就在颐和园北边的那片儿。房间朝东,上午暖和点,晚上就靠着暖气片睡觉。屋里一床一桌,也没什
期刊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精心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渗透、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教师在教
摘要:本文主要就“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主要从教师要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挖掘历史中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着手进行阐述。教师观念的变化,懂得与时俱进。从而要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懂得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挖掘历史中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活化课堂、从而将生命教育真正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去。  关键词:生命教育、言传身教、深挖教材、因势利导、活化历史。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