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他们看见我(外两篇)

来源 :南方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5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识他很久了。刚来北京时我们常见面,他那时住在校外,独自租了一间平房,每天骑车半个小时到学校。他总是把车停在西校门,步行穿过湖区,发一会儿呆,跑向教室。他喜欢坐最后一排,或者第一排,教室人少时,他就独占一排。整个冬天他都只穿一件棉外套,个子矮,头和脖子都缩在外套里。除了我,他没什么朋友,也只有我去过他的平房,就在颐和园北边的那片儿。房间朝东,上午暖和点,晚上就靠着暖气片睡觉。屋里一床一桌,也没什么书,有一台德生收音机。我听了几段相声就走了。毕业时他没照相,走的时候跟我说,别总在北京待着。
  我养了一条狗,住在郊区,后来又换到城里,做了很多年记者,一直在北京待着。我的生活几乎没什么变化,也很少想起他,直到2012年冬天,那时我们八年没见了。
  有天午夜我正在亮马河边遛狗,雪地里留下一串狗脚印,我不知怎么想到了他。可能是太冷了,就像当年那个平房一样刺骨。我费了一些周折才找到他。我在网上搜到了他的名字,出现在一家省级报纸的副刊,编辑说那是投稿,一个黑车司机的故事,然后给了我一个邮箱。我发出邮件后等了一周,收到他的回信,寥寥几个字,说他也还在北京。
  我邀请他到我家坐坐.腊月十二下午,他一个人来了。我下楼去接他,他倚在公交站的站牌下,两手插在羽绒服,盯着街道出神,像是在等车。羽绒服很干净,我一眼就认出了他,过去拍了拍他肩膀。他转过头认了我一会儿,咧开嘴笑了。我是胖了很多。我们爬到六楼,他一直喘气,进屋脱掉外套后,他缩小了一大截,瘦成一片儿。他端一杯水,就坐在阳台的竹椅上,晒着太阳。阳台很小,只能容纳他一个人,脚下趴着那条狗。我躲在客厅的暗处,听他慢吞吞地说话。
  他说他也没离开过北京。毕业后,他在那个小平房接着住了两年,每天骑车到学校的图书馆看书。他不喜欢买书,也没钱买,偶尔他会写点什么东西,投给乱七八糟的报纸,赚一点稿费。他很省,但尽量让自己活得干净,至少外表要干净。他结交了一个朋友,是个图书馆员,他们偶尔喝酒说说闲话。他交过三个女朋友,最长的也就半年。后来实在没钱了,他找图书馆员借了两万块钱,买了一辆二手奥拓,在郊区开黑车。我没想到他会开车。开了几年黑车后,他攒足了一笔钱,在颐和园附近租了间门脸,开了个小卖部,主要靠卖烟赚钱。每天早上8点开门,晚10点关门,雷打不动。关门后他就沿着颐和园外墙的那条马路溜达。他和女房东搞到了一起,有时两人一起溜达。他在半夜讲故事给女房东听。
  他说完这些话,没吃饭就走了。
  接下来我们再也没找到机会见面。最后一次通话是2014年夏天,我带朋友去颐和园,在附近吃完饭,给他打电话,想去看看。他问我是不是一个人,我说不是。他直接拒绝了,说没这个必要,改天吧。
  那年冬天我打算离开北京,临走时买了个车,准备开回老家。我开车去颐和园找他。一个女人接的电话,说他走了好几个月了。我呆了片刻,执意去看看,说我有些东西还在他那儿。她在电话里详细说了位置。我找过去,发现仍是一个平房区。小卖部亮着灯,正对着胡同和一堵墙。我拉开坡璃门,柜台后是个中年女人,烫了发,正盯着手机屏幕看电视剧。她抬起头问我,“你是他朋友?我没听说过他还有朋友。他没什么东西,都在这店里,哪个是你的?”
  我盯着她,试着把我想象中的女房东跟她对上号,但没有一样是对的。我说,我们很久没联系了,他什么时候走的?
  “九月吧。他说要回老家,你知道他老家在哪里吧。”
  “重庆。”
  “他买了火车票才跟我说。”她按下暂停键,叹了口气,不再说什么。
  店里很小,也没有我坐下的地方。我只好朝货架看,好像我的东西还摆在上面似的。但那儿除了杂货什么也没有。玻璃柜台下,摆的都是烟。我要了一包中南海,付了钱,就在店里抽了。我说,他什么也没留下?
  “这个店就是他留下的。他不要了,说随便我,都扔了也行,我还没找到下家呢。要是卖得差不多了,就关掉吧,我也不想干这个。”
  “他自己的东西都拿走了?”
  她指了指玻璃柜台的底层,“都在那儿。”我蹲下看,空空的,除了几张旧报纸,还有几本杂志和空烟盒。我想我总得带走点什么,请她把那几本杂志递给我。都是三流杂志,一共四本。我夹起杂志就出了门。
  回到车里我才想起忘了问她是否有他的新电话。可能没有。我翻了翻手上的杂志,其中三本是《健康之友》《知音励志》之类,我不确定是他的还是女房东的。想了想,又仔细过了一遍,果然找到了他的名字。还是那个黑车司机的故事,比那家省级报纸上刊登的更长。大意是他半夜遇到一个女乘客,聊了一路,聊的是俄罗斯文学,送到家以后,女乘客下了车,他把车停在小区门口,在车里坐了一夜。故事很平淡,但很显然他自己不这么认为,写了好几个版本,投给不同的刊物。最后一本杂志是《北方文学》,这肯定是他的。但我从目录找到正文,翻到最后一页也没找到他的名字。也许用了化名。翻这本杂志时,掉出来两张纸。纸张又黄又旧,像是从某本书上撕下来的。其中一张是个外国人画像,我认不出是谁,画像下写着:“作者像。”另外一张,文字占了半页,像是某个章节的结尾,其中几行用红笔画了线,旁边批注“哕唆!”,看着很眼熟。我折好两张纸,卡在驾驶座的遮阳板背后,杂志随便扔到了车后座,开车回了家。
  现在我写下这些回忆时,三年又过去了。那两张纸就在我桌上,画着红线的那几行字我摘录如下:
  “这是一个阴森恐怖的故事,在彼得堡阴沉的天空下,在这座大城市的那些黑暗、隐蔽的陋巷里,在那令人眼花繚乱、熙熙攘攘的人世间,在那愚钝的利己主义、种种利害冲突、令人沮丧的荒淫无耻和种种隐秘的罪行中间,在毫无意义的反常生活构成的整个这种地狱般的环境里,像这种阴森可怖、使人肝肠欲断的故事,是那么经常地、难以察觉地,甚至可说是神秘地在进行着……”
  后来我才想起这些红线是我画的,批注也是我写的。我和他在学校周末书市的旧书摊上买了这本书,《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南江译,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标价1.25元,我们买成10块。我掏了钱,看完后便把书给了他。我忘了曾有过这本书,也忘了我曾喜欢乱批注。但这时他已经死了,死的时候谁也不知道。
其他文献
保护环境是人类当前最大的课题,它的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因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我校以环保为突破口,在系列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利用语文教材,扣开学生心扉的环保之门。  二、小学语文义务教材中拥有众多的环保内容,据粗略统计有50多篇之多。我校语文老师充分利用教材,去扣开学生心扉的环保之门。  《桂林山水》、《林海》、《草原》等描写景物的文章,老师指导学生从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 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
敞开式的山,峰峦像一顶顶斗笠。山坡缓缓而下,如一道道梯级的瀑布。阳光从坡顶流泻下来,有向日葵的光泽度。杉林墨绿似海,苍鹰在盘旋。杉林,在静默的群山之中,成为天空的倒影。  在南方,没有比杉树更庞大的植物了。在菜地边,在荒坡上,在坟地里,在延绵的山梁上,乡人都会种上杉树。我在浦城山区,认识一个种树人,六十多岁,整个春季,天天背一个背篓,种杉树。有一次,我散步至浦溪边一个山坳,他正在种树。山坳有一大块
期刊
摘要: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既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又是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一。强调个性发展不仅要重视智力活动,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感因素的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传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这个过程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传递,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是师生双向交流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要“处处留情,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不竭的动力。教师一个妙趣横生的新课导入,一个富有创意的设计主张,一个深入浅出的问题解决,一个耐人寻味的课堂小结,良好的师生关系都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引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   一、创造浓厚的英语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可爱,表现欲强。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采取多种形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声情并茂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需承揽起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水准的新世纪人才的任务。如何才能完成这一使命呢?众说纷纭,依我所见,略说一二。  二十余年班主任,平凡而有意义的教学工作,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较深的理解和认识,体会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个教师都应该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灵的雕塑家,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给我们的任务,成为学生所欢迎的教师。  一、教书育人,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要越来越迫切,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知识的价值越来越明显。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意识到的问题,当然也包括农民。“三担牛粪六簸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农民除了种田,他们更关注的是农村的教育,是自己子女的前途命运。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所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是当务之急。在全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