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识他很久了。刚来北京时我们常见面,他那时住在校外,独自租了一间平房,每天骑车半个小时到学校。他总是把车停在西校门,步行穿过湖区,发一会儿呆,跑向教室。他喜欢坐最后一排,或者第一排,教室人少时,他就独占一排。整个冬天他都只穿一件棉外套,个子矮,头和脖子都缩在外套里。除了我,他没什么朋友,也只有我去过他的平房,就在颐和园北边的那片儿。房间朝东,上午暖和点,晚上就靠着暖气片睡觉。屋里一床一桌,也没什么书,有一台德生收音机。我听了几段相声就走了。毕业时他没照相,走的时候跟我说,别总在北京待着。
我养了一条狗,住在郊区,后来又换到城里,做了很多年记者,一直在北京待着。我的生活几乎没什么变化,也很少想起他,直到2012年冬天,那时我们八年没见了。
有天午夜我正在亮马河边遛狗,雪地里留下一串狗脚印,我不知怎么想到了他。可能是太冷了,就像当年那个平房一样刺骨。我费了一些周折才找到他。我在网上搜到了他的名字,出现在一家省级报纸的副刊,编辑说那是投稿,一个黑车司机的故事,然后给了我一个邮箱。我发出邮件后等了一周,收到他的回信,寥寥几个字,说他也还在北京。
我邀请他到我家坐坐.腊月十二下午,他一个人来了。我下楼去接他,他倚在公交站的站牌下,两手插在羽绒服,盯着街道出神,像是在等车。羽绒服很干净,我一眼就认出了他,过去拍了拍他肩膀。他转过头认了我一会儿,咧开嘴笑了。我是胖了很多。我们爬到六楼,他一直喘气,进屋脱掉外套后,他缩小了一大截,瘦成一片儿。他端一杯水,就坐在阳台的竹椅上,晒着太阳。阳台很小,只能容纳他一个人,脚下趴着那条狗。我躲在客厅的暗处,听他慢吞吞地说话。
他说他也没离开过北京。毕业后,他在那个小平房接着住了两年,每天骑车到学校的图书馆看书。他不喜欢买书,也没钱买,偶尔他会写点什么东西,投给乱七八糟的报纸,赚一点稿费。他很省,但尽量让自己活得干净,至少外表要干净。他结交了一个朋友,是个图书馆员,他们偶尔喝酒说说闲话。他交过三个女朋友,最长的也就半年。后来实在没钱了,他找图书馆员借了两万块钱,买了一辆二手奥拓,在郊区开黑车。我没想到他会开车。开了几年黑车后,他攒足了一笔钱,在颐和园附近租了间门脸,开了个小卖部,主要靠卖烟赚钱。每天早上8点开门,晚10点关门,雷打不动。关门后他就沿着颐和园外墙的那条马路溜达。他和女房东搞到了一起,有时两人一起溜达。他在半夜讲故事给女房东听。
他说完这些话,没吃饭就走了。
接下来我们再也没找到机会见面。最后一次通话是2014年夏天,我带朋友去颐和园,在附近吃完饭,给他打电话,想去看看。他问我是不是一个人,我说不是。他直接拒绝了,说没这个必要,改天吧。
那年冬天我打算离开北京,临走时买了个车,准备开回老家。我开车去颐和园找他。一个女人接的电话,说他走了好几个月了。我呆了片刻,执意去看看,说我有些东西还在他那儿。她在电话里详细说了位置。我找过去,发现仍是一个平房区。小卖部亮着灯,正对着胡同和一堵墙。我拉开坡璃门,柜台后是个中年女人,烫了发,正盯着手机屏幕看电视剧。她抬起头问我,“你是他朋友?我没听说过他还有朋友。他没什么东西,都在这店里,哪个是你的?”
我盯着她,试着把我想象中的女房东跟她对上号,但没有一样是对的。我说,我们很久没联系了,他什么时候走的?
“九月吧。他说要回老家,你知道他老家在哪里吧。”
“重庆。”
“他买了火车票才跟我说。”她按下暂停键,叹了口气,不再说什么。
店里很小,也没有我坐下的地方。我只好朝货架看,好像我的东西还摆在上面似的。但那儿除了杂货什么也没有。玻璃柜台下,摆的都是烟。我要了一包中南海,付了钱,就在店里抽了。我说,他什么也没留下?
“这个店就是他留下的。他不要了,说随便我,都扔了也行,我还没找到下家呢。要是卖得差不多了,就关掉吧,我也不想干这个。”
“他自己的东西都拿走了?”
她指了指玻璃柜台的底层,“都在那儿。”我蹲下看,空空的,除了几张旧报纸,还有几本杂志和空烟盒。我想我总得带走点什么,请她把那几本杂志递给我。都是三流杂志,一共四本。我夹起杂志就出了门。
回到车里我才想起忘了问她是否有他的新电话。可能没有。我翻了翻手上的杂志,其中三本是《健康之友》《知音励志》之类,我不确定是他的还是女房东的。想了想,又仔细过了一遍,果然找到了他的名字。还是那个黑车司机的故事,比那家省级报纸上刊登的更长。大意是他半夜遇到一个女乘客,聊了一路,聊的是俄罗斯文学,送到家以后,女乘客下了车,他把车停在小区门口,在车里坐了一夜。故事很平淡,但很显然他自己不这么认为,写了好几个版本,投给不同的刊物。最后一本杂志是《北方文学》,这肯定是他的。但我从目录找到正文,翻到最后一页也没找到他的名字。也许用了化名。翻这本杂志时,掉出来两张纸。纸张又黄又旧,像是从某本书上撕下来的。其中一张是个外国人画像,我认不出是谁,画像下写着:“作者像。”另外一张,文字占了半页,像是某个章节的结尾,其中几行用红笔画了线,旁边批注“哕唆!”,看着很眼熟。我折好两张纸,卡在驾驶座的遮阳板背后,杂志随便扔到了车后座,开车回了家。
现在我写下这些回忆时,三年又过去了。那两张纸就在我桌上,画着红线的那几行字我摘录如下:
“这是一个阴森恐怖的故事,在彼得堡阴沉的天空下,在这座大城市的那些黑暗、隐蔽的陋巷里,在那令人眼花繚乱、熙熙攘攘的人世间,在那愚钝的利己主义、种种利害冲突、令人沮丧的荒淫无耻和种种隐秘的罪行中间,在毫无意义的反常生活构成的整个这种地狱般的环境里,像这种阴森可怖、使人肝肠欲断的故事,是那么经常地、难以察觉地,甚至可说是神秘地在进行着……”
后来我才想起这些红线是我画的,批注也是我写的。我和他在学校周末书市的旧书摊上买了这本书,《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南江译,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标价1.25元,我们买成10块。我掏了钱,看完后便把书给了他。我忘了曾有过这本书,也忘了我曾喜欢乱批注。但这时他已经死了,死的时候谁也不知道。
我养了一条狗,住在郊区,后来又换到城里,做了很多年记者,一直在北京待着。我的生活几乎没什么变化,也很少想起他,直到2012年冬天,那时我们八年没见了。
有天午夜我正在亮马河边遛狗,雪地里留下一串狗脚印,我不知怎么想到了他。可能是太冷了,就像当年那个平房一样刺骨。我费了一些周折才找到他。我在网上搜到了他的名字,出现在一家省级报纸的副刊,编辑说那是投稿,一个黑车司机的故事,然后给了我一个邮箱。我发出邮件后等了一周,收到他的回信,寥寥几个字,说他也还在北京。
我邀请他到我家坐坐.腊月十二下午,他一个人来了。我下楼去接他,他倚在公交站的站牌下,两手插在羽绒服,盯着街道出神,像是在等车。羽绒服很干净,我一眼就认出了他,过去拍了拍他肩膀。他转过头认了我一会儿,咧开嘴笑了。我是胖了很多。我们爬到六楼,他一直喘气,进屋脱掉外套后,他缩小了一大截,瘦成一片儿。他端一杯水,就坐在阳台的竹椅上,晒着太阳。阳台很小,只能容纳他一个人,脚下趴着那条狗。我躲在客厅的暗处,听他慢吞吞地说话。
他说他也没离开过北京。毕业后,他在那个小平房接着住了两年,每天骑车到学校的图书馆看书。他不喜欢买书,也没钱买,偶尔他会写点什么东西,投给乱七八糟的报纸,赚一点稿费。他很省,但尽量让自己活得干净,至少外表要干净。他结交了一个朋友,是个图书馆员,他们偶尔喝酒说说闲话。他交过三个女朋友,最长的也就半年。后来实在没钱了,他找图书馆员借了两万块钱,买了一辆二手奥拓,在郊区开黑车。我没想到他会开车。开了几年黑车后,他攒足了一笔钱,在颐和园附近租了间门脸,开了个小卖部,主要靠卖烟赚钱。每天早上8点开门,晚10点关门,雷打不动。关门后他就沿着颐和园外墙的那条马路溜达。他和女房东搞到了一起,有时两人一起溜达。他在半夜讲故事给女房东听。
他说完这些话,没吃饭就走了。
接下来我们再也没找到机会见面。最后一次通话是2014年夏天,我带朋友去颐和园,在附近吃完饭,给他打电话,想去看看。他问我是不是一个人,我说不是。他直接拒绝了,说没这个必要,改天吧。
那年冬天我打算离开北京,临走时买了个车,准备开回老家。我开车去颐和园找他。一个女人接的电话,说他走了好几个月了。我呆了片刻,执意去看看,说我有些东西还在他那儿。她在电话里详细说了位置。我找过去,发现仍是一个平房区。小卖部亮着灯,正对着胡同和一堵墙。我拉开坡璃门,柜台后是个中年女人,烫了发,正盯着手机屏幕看电视剧。她抬起头问我,“你是他朋友?我没听说过他还有朋友。他没什么东西,都在这店里,哪个是你的?”
我盯着她,试着把我想象中的女房东跟她对上号,但没有一样是对的。我说,我们很久没联系了,他什么时候走的?
“九月吧。他说要回老家,你知道他老家在哪里吧。”
“重庆。”
“他买了火车票才跟我说。”她按下暂停键,叹了口气,不再说什么。
店里很小,也没有我坐下的地方。我只好朝货架看,好像我的东西还摆在上面似的。但那儿除了杂货什么也没有。玻璃柜台下,摆的都是烟。我要了一包中南海,付了钱,就在店里抽了。我说,他什么也没留下?
“这个店就是他留下的。他不要了,说随便我,都扔了也行,我还没找到下家呢。要是卖得差不多了,就关掉吧,我也不想干这个。”
“他自己的东西都拿走了?”
她指了指玻璃柜台的底层,“都在那儿。”我蹲下看,空空的,除了几张旧报纸,还有几本杂志和空烟盒。我想我总得带走点什么,请她把那几本杂志递给我。都是三流杂志,一共四本。我夹起杂志就出了门。
回到车里我才想起忘了问她是否有他的新电话。可能没有。我翻了翻手上的杂志,其中三本是《健康之友》《知音励志》之类,我不确定是他的还是女房东的。想了想,又仔细过了一遍,果然找到了他的名字。还是那个黑车司机的故事,比那家省级报纸上刊登的更长。大意是他半夜遇到一个女乘客,聊了一路,聊的是俄罗斯文学,送到家以后,女乘客下了车,他把车停在小区门口,在车里坐了一夜。故事很平淡,但很显然他自己不这么认为,写了好几个版本,投给不同的刊物。最后一本杂志是《北方文学》,这肯定是他的。但我从目录找到正文,翻到最后一页也没找到他的名字。也许用了化名。翻这本杂志时,掉出来两张纸。纸张又黄又旧,像是从某本书上撕下来的。其中一张是个外国人画像,我认不出是谁,画像下写着:“作者像。”另外一张,文字占了半页,像是某个章节的结尾,其中几行用红笔画了线,旁边批注“哕唆!”,看着很眼熟。我折好两张纸,卡在驾驶座的遮阳板背后,杂志随便扔到了车后座,开车回了家。
现在我写下这些回忆时,三年又过去了。那两张纸就在我桌上,画着红线的那几行字我摘录如下:
“这是一个阴森恐怖的故事,在彼得堡阴沉的天空下,在这座大城市的那些黑暗、隐蔽的陋巷里,在那令人眼花繚乱、熙熙攘攘的人世间,在那愚钝的利己主义、种种利害冲突、令人沮丧的荒淫无耻和种种隐秘的罪行中间,在毫无意义的反常生活构成的整个这种地狱般的环境里,像这种阴森可怖、使人肝肠欲断的故事,是那么经常地、难以察觉地,甚至可说是神秘地在进行着……”
后来我才想起这些红线是我画的,批注也是我写的。我和他在学校周末书市的旧书摊上买了这本书,《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南江译,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标价1.25元,我们买成10块。我掏了钱,看完后便把书给了他。我忘了曾有过这本书,也忘了我曾喜欢乱批注。但这时他已经死了,死的时候谁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