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善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h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人执教了高中新课程的一节诗歌教学课《雨巷》,引发了对生成性教学作用的反思,这节课课后反思的共同点是要善于引导,激活课堂,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课堂教学轻松快乐的气氛。以往课堂教学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忽视了教师导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和探索性,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培养质疑探究能力、多元思维能力极为不利,教师一味“填鸭式”的满堂灌,抹杀了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掐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新课程教学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格格不入。下面就以本人在执教高一语文教学的这个案例,谈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一、《雨巷》深深,点燃课堂教学生成的火花
  《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纸油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梦幻般的丁香姑娘出现了,她并没有停下来,飘过“我”的身边,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最终留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
  诗歌意象优美,音调和谐,节奏舒缓,感情落寞,让人仿佛置身于雨巷中。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走进《雨巷》中,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走进诗人所创设的诗歌情境,让学生去多元解读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把读的情绪调动起来后,接下来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于是,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为什么这么快消散了呢?让学生尝试探究并回答这个问题。课堂中,我让学生先思考,后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
  第一小组的饶佩诗同学回答说:丁香姑娘是想象中的,她“梦一般”,代表的是诗人意念中的圣洁和高贵。她代表诗人心中的理想,心中的美。距离产生美。心中的美,诗人盼望得到,有时与你擦肩而过,偶尔得到后又容易失去。
  第二小组的沈忻欣同学回答说:由于环境、情境的影响,雨巷幽深狭长,特别宁静,富有诗意。在这样的情境下,出现一位带着愁怨的丁香姑娘,她纯洁、圣洁、高贵,是美的化身。如梦幻一般,这样一种美,人们渴望得到又怕失去,而这种美往往稍纵即逝。
  第三小组的施琪同学回答说:丁香姑娘本来就是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她是诗人心中的理想,是诗人的追求,她可望不可即,即使偶尔得到,又很快消失,但诗人一直在追求这份美丽。
  二、反思
  这些回答,是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智慧的火花。这种生成性教学,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考验的是教师的引导能力和学生的课堂智慧。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情境,进而探究,然后就会出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有三个较为显著的作用:
  (一)生成性教学关注表现性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关注学习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化的表现和个人意义的获得。这种教学让师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个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小组讨论,对诗歌意象中“丁香姑娘”蕴含的意义进行多元解读,表现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集思广益,不同的意见在交流中碰撞,形成智慧的火花。这种课堂的教学效果,超出了本人的预期,效果很好。
  (二)生成性教学流淌着教学的波浪,让教学过程高潮迭起
  与传统教学相比,生成性教学关注教学过程,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强调学生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发展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这种过程就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生活过程,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探究,教学过程丰富多样,朗读中让每个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情的介入,到思考探究,这些流动的教学过程,就像流淌的江河中不时出现的浪花,学生精彩的回答则是一出戏,不时有美妙的见解,真是高潮迭起。
  (三)生成性教学是一种互动教学
  高中新课程在教学原则中强调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理应是互动的。以前受应试教学的影响过深,原本互动的教学过程成了单向灌输的过程。学生成了一种特殊的容器,不断地往里面装不同的知识。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室则成了学生学习的炼狱。学生除了死记硬背,很少有真正的发展。互动教学创造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由“我——他”变成“我——你”的关系,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的关系也由“我——他”变成了“我——你”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我”影响“你”,也可能“你”影响“我”,师生、生生间有了互动的平台,每个主体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教学中不同的意见、想法相互碰撞,形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智慧的火花。
  课堂教学中时时有奇异的创造,处处有智慧的火花,让我们多一份爱心,多一点留心,多一点呵护,多一些引导,去激活课堂,去发现他们心灵的闪光点,去点燃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10).
  [2]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学是和数理化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传递,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对知识的诠释,没有情感和审美的支撑的语文课绝对不会是动人的语文课,王君老师的青春之语文,围绕青春的激情、敏感、灵动、自信、浪漫、创新六个特点,赋予了语文课新的生机。本文主要从返璞归真解读文本,焕发青春的课堂设计,咀嚼文字的美中去体会王君老师的青春之语文。  【关键词】青春;语文创新;教学;青春状
【摘要】提问是教师时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手段,一个好的设问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否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上课时学习效率的好差,更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多少有密切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掌握基本的设问技巧,在提问中和学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关键词】小学语文;设问技巧  【中
【摘要】为了适应新课标的改革,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组织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然而当前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利用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效果不是很理想。实际教学过程,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作文中需要“写什么”,并对学生的写作结果进行评价,而对于“怎么写”这一问题却没有过多的涉及,即教师总是缺乏对写作过程的有效指导。对于出现的这一现象,本文以苏教版
【摘要】要写好记叙文,关键是注意适当增添文章亮点,在“真”、“细”、“巧”上下功夫,把握好说真话与诉真情、拘小节与抓细节、巧情节与起波澜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学语文教材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典范,可从中仔细揣摩、学习借鉴。  【关键词】亮点;真情;细节;情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的高考考场作文,虽每年都有不错的记叙文脱颖而出,但大多数文章存在大而空的问题,多是一些类型化的选材,
【摘要】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针对那些语文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做法:加大识字教学力度;以测代练,牢固完成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古诗成语、名言谚语的积累;强化三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实效性;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描写美的瞬间,轻松完成习作。  【关键词】加大识字力度;语言积累;阅读实效性;片段习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担任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难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任教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指导,到学生那儿仍是不见起色,收效甚微。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变学生“要我写”为“我要写”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心是前进的动力,当学生有了这两样东西,当他们用快乐的心情叙述自己的真情实感时,蓦然发现,原来作文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原来他们也可以做作文的主人而不是被迫者。  【关键词】作文;兴趣;真情实感;分类教学;自
【摘要】本文针对高一语文教学中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现象,探寻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高一语文;服务学生;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不是初中的简单继续,而是一种转折和爬坡。高一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有的学生踌躇满志的来到新学校,希望能展现自我风采,但在这个新集体里人才济济,以前出色的自己不再
摘 要  学校作为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其发展离不开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的支持,由此也构成了学校的外部社会公共关系网络。本文主要分析了学校社会公共关系中的三个主要结点,即三类主要组织,包括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中介机构、社会性支持组织,其职能定位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脉络。学校与这些组织发生经常性的联系,希望结合其功能定位及合作关系,进一步厘清相互之间的关联,以期实现协同增效的愿景。  关键词  社会公共关系
【摘要】本文以《二泉映月》这节课的教学为例,论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到知识传授和激励学生的双重作用。  【关键词】《二泉映月》;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生命课堂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笔者有幸听了一节语文 课—《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以文本的形式再现了乐曲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真正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了,色彩丰富了,生动性提高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为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当21世纪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却对此嗤之以鼻,始终认为作为教师,是否拥有渊博的知识和满腔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