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畜牧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的体会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c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在呈现教育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习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等方面都有独到的作用。尤其是在职校畜牧专业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次质的飞跃。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在畜牧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技术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获取知识、开阔眼界、丰富生活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形、光、声、色等多种手段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在畜牧教学过程中利用好多媒体技术,遵循教学规律,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蛋白质的营养作用》一节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电脑播放自己在网上搜集和整理的“三聚氰胺奶粉造成婴儿致病和死亡事件”视频,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然后播放《蛋白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动画短片和畜禽蛋白质缺乏症的图片。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从而强化了学习的动机和需要,激发了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能顺利进行。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畜牧专业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具有细微、动态和抽象等特点,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理解起来又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这些知识往往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内容。以《畜禽解剖生理》中的血液循环为例:血液循环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体循环,一条是肺循环。这两条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其中肺循环的途径比较单一,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在体循环中由于有很多分支,如血液在经过肾脏时,肾小球有滤过功能,能够将血液中的废物过滤到肾小囊中,这些废物通过肾小囊进入肾小管中,此时还要与它周围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进行物质交换,最终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而肾脏中的血液通过出球小动脉进入肾静脉最后回到心脏,这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这些内容需要安排十几个课时,可能学生能够理解每节课的内容,但是要让他们把这些知识联系到一起去理解的话,对那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内心的疑问就会越积越多,慢慢地他们就会产生厌学心理。于是笔者制作一个血液循环的动画,将这些内容同时放入,然后通过电脑来表现这一生理过程给学生观看。既真实、艺术地再现了知识,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从而实现了让学生乐于去学和在乐中学的教育教学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情景,突出重点,渗透思想教育
  职业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本质是以人为本。。要想有效地加强职校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在加强和改进德育课教学的同时,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学科,渗透到教学、实习和社会服务各个环节。传统的教学只是注重对学生的说教,讲的太多而学生记不住,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更少。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适当地创设一些情境。如本来一般1~3日龄哺乳仔猪所需的适宜温度条件是30~32℃,那如果由于人为的疏忽把温度降低仔猪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就可以让学生看低温时仔猪挤堆、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和死亡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震撼,做事的责任心会有所加强。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实现了课堂教学质的突破,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难以讲解清楚的知识,如家畜的受精过程、母畜怀孕过程中生理的变化等,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通过因特网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畜牧业的最新动态,与畜牧业相关的重要生物技术等。如将给畜牧业带来巨大影响的克隆技术,可以利用它大量繁殖畜禽优良品种,加快畜禽的育种速度,学生学后很受震动,而这些在畜牧专业教材上是学不到的。所以,我们利用好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就能够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
其他文献
<正>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自然课是对小学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一个“启蒙”,一个“基础”决定了自然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启蒙”在于诱导,培养志趣;“基础”在于传授知识,培养才能。正如《大纲》所指出的,自然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儿童认识自然界,使他们获得基本的科学常识,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高士其同志认为,儿童的基础教育,往往决定了一代人的思想情操,学识才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何在儿童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使之结出丰
【正】多线螺纹的加工,是车工所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现在使用的各类教材对多线螺纹加工的介绍较笼统且理论化,授课烦琐,学生难以掌握。这就需要我们一体化教师在理论指
根据GenBank收录的猪和牛附红细胞体16SrRNA基因序列设计1对通用引物,在其上游引物内侧叉设计1条分别针对猪和牛附红细胞体的特异性引物。以这4条引物对出现附红细胞体痛典型
<正>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实验组编写的小学实验课本数学第六册,是在总结现行教材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改革实验编写而成的。这一册教材和第五册教材的编写原则基本相同,就是要更好地适应三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适当减少大数目的认识和计算,适当简化有关四则运算的理论知识,建立合理的教材结构。
采用vero细胞增殖的IBDV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用于定量检测IBDV抗体.对该方法进行了标准化研究,确立了该方法的最佳工作条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相应的诊断试剂盒,并对盒内各组
<正>~~
期刊
<正>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应用题教学要借助儿童熟悉的事物、图形、启发学生去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题方法,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实验中注意按照《大纲》的精神,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实验课本第六册的应用题主要是在第五册学过的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和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用综合算式解答
一、理论依据  1929年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Dewey)提出,发展教育科学必须要有教师参与研究工作,而且强调每位教师都必须通过自我分析和综合思维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如今,我国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活动再度受到重视。新的教育心理学要求,教师必须注意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从事课堂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应鼓励与支持、培养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二、定义界定  1.教学研究  从根本上讲,对
<正> 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召开的弱智学校(班)教材编写工作研讨会,于4月22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江西、山东、大连等省、市教委负责弱智学校(班)教材编写工作的干部和编写组负责人,以及中国残联、中央教科所、北师大、杭州大学、重庆师院、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的有关同志约30人参加了会议。
<正> 下面的教学计划不是为普通中学,而是为有师范定向的(培养未来进入师范院校的学生)中学制定的。在这方面的试验工作从1981年就开始了。 该教学计划旨在培养人文学科或自然、数学专业的教师。该教学计划明确指出:要做一名教师,无论他将选择讲授哪一门课程,必须具备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于是,在教学计划中就增设了诸如逻辑学、哲学、心理学、外语等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在下午时间的活动内容。1992年将随着专业定向的多样化(培养化学、生物造形艺术等专业的教师),教学计划也要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