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应用题教学中的学具操作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题教学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如何充分运用学具来解决这一难点,已引起多数教师的重视。
  低年级学生认知的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就必须从表象认识开始,逐步过渡到抽象概念的感知,并通过反复验证、反馈,发现规律,最后形成牢固的概念。但单凭教师的演示和反复的讲解,或单靠学生反复运算,是远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下面谈谈本人如何运用学具进行简单应用题的教学。
  一、借助直观演示和学具操作活动,帮助儿童建立清晰准确的概念
  应用题与概念教学的关系是相依相存的。概念教学的成败与否直接对应用题的理解、解答能力产生影响。要使儿童形成知识概念,很有必要借助实物、模型、生动的画面等直观手段,使学生在比较丰富色彩的学习环境中,在头脑意识中对知识逐渐形成丰富的情绪记忆。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具操作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恰当地运用学具,可激发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发现规律,理解数量关系,建立概念,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例如教学除法的两种意义,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和准备一些学具,如火柴棒、小纽扣、硬币、瓶子盖、塑料废品和厚纸张剪出的简单几何图形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比较两种东西的不同分法。如个圆圈,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等分除法),8个圆圈,每个小朋友分4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通过学生自己的口述,已经渗透了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雏形。学生由于有机会独立操作独立思考,边操作边口述,左右半脑同时开动,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就再不是老师强加给的了,其效果比起教师单方面的灌输来得更实在有效。
  二、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在学具操作活动中培养对应用题的初步理解、分析和解答能力
  数与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灵魂,应用题使数量关系具体化。简单应用题体现了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的应用,因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解答方法,还必须借助于这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直观演示和学具操作等实践活动在此时还须扮演重要角色,让学生懂得解答应用题并不神秘。可从比较小的数字运算(便于理解和操作),如在乘法应用题“小方家有3个笼子,每个笼子放2只鸽子,小方家几只鸽子?”教学时,用大圆圈表示笼子单位个,用三角形代表鸽子,(单位只让学生明确操作目标)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儿童理解,求3个(笼子)有几只(鸽子),可用连加的方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使比较简便数与量的关系非常自然地融合在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操作过程本身就是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更加形象,有意义。如教师在巡视指导时多加以肯定表扬,这些小朋友还会为自己的成功受鼓舞呢。在这以后,逐渐提高操作难度,引导儿童自己学会实践,自己动脑分析和判断、解决问题,形成独立分析问题和思维的习惯。教学中由浅人深,由直观形象到相对的抽象,可见,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就再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了。
  三、学具操作的引导方式要注意以下三点:
  l_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学具的操作是为了帮助儿童弄清数量关系,理解计算意义和文字叙述题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分析、思维,学会解题方法。因此,学具操作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如交给学生操作意图,知道什么(条件),求什么(问题),数与量在应用题中各扮演什么角色,不能盲目地让学生把学具变成玩具。
  2.学具操作必须有序。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操作中结合思维活动。了解概念的整体,掌握操作的完整过程(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等分包含除法,合理的操作程序为儿童认识两种意义,理解两种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扫除了障碍。“12个五角星,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几个?”知道总数和分的份数,第一次分1份、2份、3份、4份,第二次分1份、2份……第三次……刚好分完,得出每份分3个。用除法计算,即等分除法;“12个五角星,平均每个同学分3个,可以分几个同学?”要使学生明白3个五角星可作为一个小整体,分时就不必一个一个地摆。第一份分3个,第二份分3個,第3份……第4份……刚好分完,可以看出分了4个同学。也用除法计算。不同的操作程序,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同样是除法,却有不同的分法,是有所区别,让学生产生疑问,引起进一步的思维和探索。这样,两种应用题的区别难点在操作与思维活动中就不难突破了。
  3.要注意知识的反馈和操作,及时地合理调控。有序的操作不但可帮助儿童建立清晰的概念,发现规律,理解数量关系,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及追求完美的意识。在教学中,还要时时注意受控方面(学生的信息反馈,肯定有独创见解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的表述操作过程及课堂巡视,及时地进行合理的调控,纠正知识的偏差,避免思维产生混乱,形成错误的定向信号。如等分除法“同学们种4行树共8棵,平均每行种几棵?”包括老师也可能以为2棵2棵地摆比较快,错误的操作方法要及时地给予纠正,否则,使学生刚建立起来的两种除法概念更加含混、模糊,前功尽弃。因此,操作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方式,应及时地进行调控、纠正,避免对教学活动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影响教学效果。
  应用题教学中的学具操作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综合活动。我们在指导中必须同学生的思维活动导向紧密地结合起来。我相信,只要我们能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注意操作方式的正确指导,将给我们的应用题教学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带来生机。当然,学具操作在应用题的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待于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和理论上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作者单位:诏安县郭寮小学 福建]
其他文献
[目的]为了对大额牛与其他物种间分子系统进化研究以及为大额牛群体遗传资源评价、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依据普通牛溶菌酶(lysozyme,LYZ)基因已知序列设计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对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每个学生数学基础、接受能力、认知能力等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并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对学生、教材内容以及课后作业进行分层,提高教学质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面笔者就对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分层  为在小学
【正】 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生产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贫困地区农村青年的生存发展、脱贫致富也相应改变着手段和方式.他们在经历了离?不离乡、进厂小进城、务工又
“趣”,即“趣味”。“理”,即“理性思维”。打造“理”与“趣”的和谐统一,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我们所要思考和努力的。有什么样的理解,就有什么样的科学课堂。如果我们对科学课程的理解没有跟上,那么我们的课堂不会发生改变,或者是改变不会多!我们如何来理解课程?其实就是要追寻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科学的核心素养包括:实证意识,科学概念,探究能力,科学思维,科学态度。  一、对科学探究
在知识与实践相互融合、相互配合的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生的实验操作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实验是提高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开放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操作中,小学科学实验室管理方面需要做好相关器材的整理和分类保管,并且在实验室内设立相关的资料、实验材料、器材以及设备。科学管理器材,纠正实验过程保证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  进行科学实验,真正实践课本上的
[目的]为了摸清纯种郏县红牛的现状。[方法]本研究在郏县红牛主产区对92头良种繁育场的纯种郏县红牛和197头农户散养的纯种郏县红牛进行了体尺测定。[结果]表明,纯种郏县红牛
(93)1120页:“黾阳令,何志不注置立。晋末平吴时,峡中立武陵郡,有黾阳、黔阳县,咸宁元年并省。”
本研究利用PCR—SSCP技术首次对郏县红牛母牛IGF2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GF2基因第2外显子表现多态性,存在AA、AB、BB三种不同基因型。其频率分别
小学美术教学中,利用儿童绘本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看画、作画以及读画来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本文简要分析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优势,然后结合小学美术教学实际,探讨儿童绘本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美术课程逐渐成为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视觉形象感知力、审美以及创造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合适教学方法的
2017年9月,全国小学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经过一个多学期的使用,给我们一线教师感受深刻的地方有很多,其中一点无疑是识字量的增加,相比苏教版教材,部编本每篇课文所承载的识字任务更重,基本在11-17个之间不等,这让我们的识字教学面临较大的挑战。本文立足低年级,重点探讨教学中的识字策略,力求使课堂高效有趣。  一、摒弃教学模式化,随文勾连整合  根据以往一般的生字教学“套路”,我们通常是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