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文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pi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极度匮乏。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捧起课外书非功利地阅读,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一种奢望。阅读的匮乏使得学生往往言之无物,每逢作文,痛苦万端。怎样走出无话可说的困窘,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求得生存。笔者以为充分利用语文课本,挖掘其中可以挖掘的资源不失为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抓手。前些年借语文课“发财”的考生不少,看似极其功利,其实恰恰是充分利用了有限资源,学以致用,课本中也蕴含着丰富宝藏,它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以读促写的具体做法:
  一、以文为源,巧妙定点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看到的精彩之处、疑惑之处、深思之处是让学生颇有兴致、激情投入的地方。文本中的聚焦点也正是让学生反复玩味、酝酿感情、学习借鉴、感悟探讨的地方,抓住这些关键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穿插写作训练,是一个不错的读写结合的方法。新教材的选文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贴近生活、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美,并让学生以此为鉴,尝试表达自己由此引发的联想和感悟。
  如教授《史记记选读·屈原列传》,根据模块的主题,探讨关于生死的抉择。司马迁以生践志、屈原以死明志,凭着屈原的才能,何国不容,可屈原却毅然赴死,死对于屈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于是就以“死对于屈原的意义”为话题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思考。
  语言是思想的外化,将思考转化成为语言,也是一个去粗存精、不断提升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讲,写比读,比说更有利于提高能力。
  二、以生为本,合理延伸
  “文章是生命折射的光辉,是性灵之物,而不是无情之物,有感而发,文因情生,才能达到自然成文,自由为文的境界。没有融入真情和智慧的作文是贫乏的。忽视心理需求而进行的作文训练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刘九洲言)。因此在具体操作中,除了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亮点、难点和重点选择聚点之外,还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疑难点和探究点。选择那些学生探究欲望强烈,跃跃欲试,有话可说又值得挖掘的点,充分激发写作兴趣。
  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有疑问,虽然是合传,司马迁对廉蔺两人并未平均笔墨,而是偏向于蔺相如。针对这个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让学生再重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并结合文章谈谈自己对两个历史人物的看法,再探究司马迁到底有没有失偏颇。因为抓住了学生的疑點和兴趣点,学生有话可说,学生的见解出乎我的预料,既丰富了认识,也深刻了思考。
  三、内外兼修,丰富思路
  独木不成林,仅仅限于一篇文章,视野狭小、思路偏狭。如何从有限的阅读中获取思想,提高认识,深入思考,提高写作能力。笔者这样尝试:课内外有效链接,互为补充,丰富认知,开阔思路。如学习庄子的《逍遥游》,根据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读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并介绍鲍鹏山的著作《先秦诸子散文十二讲》中有关庄子的篇目《庄子守望月亮的孤树》之一、二、三,并联系所学的庄子的《秋水》,介绍有条件的同学周末可在线观看《百家讲坛》中关于庄子的专题。在学生对庄子文章的思想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布置一篇小练笔:《逍遥游——另一只眼看庄子》。有了这些材料作为补充,课内课外兼修相辅,丰富了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增强了阅读兴趣,提高了认知水平,思考也就广泛而深刻了。自然也就没有了无米下炊的尴尬和苦恼。相反他们的思考会给我们意外和惊喜。
  四、丰富样式,规范章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要求:“写作教学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有创新地表达。”我们可以把阅读中的创造性和写作的创意结合起来。高中生的写作不是专属于课堂或眼下的学习生活,作文课应是与社会、生活沟通的。写作也应该关注人生,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顺应社会的发展。在写作实践中将写与课文结合,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结合,拉近书本和现实及实用的距离,让学生感到学与用的关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作能力。
  自由写作,并不是毫无约束和限制,自由写作也是要有规矩的。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常见文体的章法,同时也要注意特定文体的特定要求。如海报、广告、书信、墓志铭等。
  五、及时评价,促进发展
  由读促写,是趁热打铁,趁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钻研有激情、有兴致和有趣味时候跟进。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也要及时跟进,趁热打铁,及时反馈学生在表达思想方面的优点和亮点,也要适时提出改进之处。作文评价绝不是压抑学生的写作欲望,而是应该是学生感受到“我表达了,我受到了尊重,也使别人受到了启发”,这就是所谓的享受写作。
  当学生有抑制不住的表达欲望,当学生对写作还有一点小小的期待,写作就不再是一件万分痛苦的事了。
  如上所述,巧用课文,在阅读文本中找寻聚点,以读促写,如果能够坚持实践、不断地反思探索,相信这是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一双隐形的翅膀。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要求。高中的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注重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来改变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认识到,语文教学只有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  1.主体性。  有效教学的主体性是指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课堂的辅助者。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活化教学策略方法是课程教学的核心要义和首要前提,彰显了以生为本和人文关怀教学理念,让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竞相发展,让他们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内主动调整适应课堂教学,更利于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围绕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层次性地递进教学指导,不仅能使得学生更加客观全面了解自己的盲区、问题,更利于他们在主动融入的过程中自觉参与互动,帮助他们形成更为全面、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
前几日浏览网上新闻,看到一篇援引《人民日报》的文章,标题赫然写着《未来医院今年有望超过百家之多》,语文教师的敏感让我顿时“驻足”思索,当“超过”遇到“之多”,这个句子还能成立吗?于是快速百度出关乎“超过”和“之多”的句子,数量着实不少,现列举一二来探究一下他们的正确性。  1.据东莞市民政局介绍,东莞有超过10万之多的地名,其中不乏超过千年者,其文化内涵丰富。(东莞本地宝资讯,2014年7月29日
教师,被人们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对学生来说,教师的形象是美好的,知识是丰富的,品格是高尚的,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拥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才能得到学生爱戴和欢迎。但综观现实,一方面,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巨大的升学压力,使得语文教师不得不做一个埋头于作业、考卷批改中的“教书匠”,甚至有时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回头看一看,总觉得效果不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复习是一项较为重要的环节,其承担着巩固强化、拾遗补缺的职能,是提升语文教学成效必不可少的重要流程。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提高复习教学的技巧性和针对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复习教学成效。笔者对初中语文复习教学技巧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本文试作简要论述。  一、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格局,给予学生参与的平台  传统的初中语文复习教学中,都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模式,这一模式最大的
高效语文课堂,就是指语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那么在实施有效语文课堂教学,打造高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承担着这样的教学目标:热爱祖国语文;理解和运用祖国
在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华传递给下去,对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对于未来社会公民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我们苏教版的教科书及选修教材中就可以看出对于高中生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1.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语文教材的改革,特别是选修教材,让高中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打开《唐诗宋词》,就会发现
动静结合这种手法,在古典诗歌创作和鉴赏中使用频率都非常高。其内涵似乎已经很简单明了,根本不必浪费笔墨去深加探讨。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两句为什么不是动静
朗读教学对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朗读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但目前的初中语文的教学对朗读重视不够,在具体运用上也存在问题。  一、中学生朗读能力下滑的原因考察  毫不夸张地说,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几乎逼近丧失的边缘。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事实。中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有几个十分令人担忧的现象,如不由自主地丢字、添字、重复以及停顿不当。更有甚者连一篇文章较为流畅的读下来都不能够。一些学生常
一、高效课堂的概念  高效课堂指的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这要求高中语文老师在限定的时间完成教学目标,学生掌握老师所教的知识,做到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相一致。高中学校和老师应该依据教学阶段和教学过程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不能只有一个单一的教学目标。高效语文课堂的特点是互动性、自主性、创新性,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良好。  二、高效课堂产生的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