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超过”遇到“之多”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abc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日浏览网上新闻,看到一篇援引《人民日报》的文章,标题赫然写着《未来医院今年有望超过百家之多》,语文教师的敏感让我顿时“驻足”思索,当“超过”遇到“之多”,这个句子还能成立吗?于是快速百度出关乎“超过”和“之多”的句子,数量着实不少,现列举一二来探究一下他们的正确性。
  1.据东莞市民政局介绍,东莞有超过10万之多的地名,其中不乏超过千年者,其文化内涵丰富。(东莞本地宝资讯,2014年7月29日)
  2.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现今中国的党员超过8700万之多。(《人民网》强国论坛)
  3.长春PM2.5昨“爆表”浓度超过国家标准5倍之多。(《东亚经贸新闻》标题2013-10-23)
  4.海外投资者在澳洲房产投资中有超过200亿之多。(澳洲房产网新闻标题2011-10-18)
  首先,甄别“多”字的释义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记载,“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重夕为多,重日为叠。凡多之属皆从多。”《辞海》(光明日报出版社)第一卷P275注明“多”有十个义项,两个动词,四个副词,一个名词(姓),三个形容词,“之多”自然与动词、副词、姓氏无关,所以只能在形容词中做选择:
  1.“数量比较大,跟‘少’相对,如‘凶多吉少’”。
  2.“表示整数后的零头,如‘三米多’”。
  3.“表示相差大,如‘高多了’”。
  第三种用于形容词后补充说明程度,“之多”显然不合要求,第二种要求用于整数后,看似合适,但这种结构表示的是零头,自然就无法解释“与会人员达五人之多”这样的惯常用法。所以,经过慎重筛选,只能选择最基本的义项——跟‘少’相对的形容词。
  其次,甄别“之”的释义
  “之”,文言文中常见词语,《古代汉语大辞典》注释非常丰富:
  1.动词“到”。
  2.各种人称代词。
  3.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4.各种助词,如主谓语间取独,定语中心语间“的”,定语后置或宾语前置的标志,时间地点后的音节助词等等。
  前两个义项显然不合适,如果理解为第四种无意义的助词,“与会人员达五人之多”中“五人之多”就应该译为“五人多”、“五人的多”、“多五人”等,显然不合语境,最终只能选择指示代词“这”,用在一个数字的后面,指代其前面的那个数字。例如,“五人之多”即“五人这么多”。如果说,“他这个月拿了10万元之多的奖金”则表示他拿了十万元,只是形容其多,并非说十万还有零头。
  再次,探究“之多”是真的很多吗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之多”之前的数字多为大数据,“10万之多”、“8700万之多”、“200亿之多”,即使是“5倍之多”也是用来强调数量之大。那么“之多”真的就只能用于强调多吗?
  记得《中庸·右廿五章》在论说天地山川时有这样一句话:“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意思是说,“假如水以一勺之多的一点积累到不测的大海,那鼋(龟)鼍(鳄鱼)蛟龙鱼鳖就会从这里诞生了,财货宝物就会由这儿繁殖了。”也就是说,海水之大是由“一勺之多”的水积累的结果,这里的“一勺之多”显然不强调“多”。
  所以,虽然“多”指的是跟“少”相对的形容词,“之多”也的确多用于形容其多,但偶尔也可以仅仅表程度,甚至形容“少”的程度。
  最后,探究“之多”的语法要求
  既然“之”是用在数字的后面,指代其前面的那个数字,那该数字就必须是一个表示具体数字的确数,不能是“约数”。因为根据汉语语法学来说,“大约”、“左右”、“超过”、“不到”这样表约数范围的词语与“这”这种表确指的指示代词具有矛盾互斥性。例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标题《未来医院今年有望超过百家之多》,既然是要超过,那现在到底达到“百家”了吗?“百家”是多还是少呀?而且,从句子结构划分以及句间关系看,“超过百家之多”,“之多”是指代“百家”还是“超过百家”?态度含混不清,表意不明,应该改为“未来医院今年有望达到百家之多”,或者直接改为“未来医院今年有望超过百家”。
  综上来看,文章开头所列举的例句的确是欠妥的,希望引起大家重视,毕竟规范汉语表达方式,我们人人有责。
  ★作者单位:河北正定中学。
其他文献
课堂提问是取得教育教学高效的必要途径,不管教学课程、教材如何改革也不能取代课堂提问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笔者从下面几个角度对课堂提问进行分析,愿给一线的语文教师与学生带来一些启迪。  一、课堂提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课堂提问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课堂提问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000年,教育部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提出要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学习渠道,鼓励教师们多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也很强调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提出要倡导合作性的学习方式,要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新增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愿与他
教师的有效的“问”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有效提问也大有学问。是无疑而问还是引导式的提问:是含糊其辞的问还是有针对性的问晨随口一问还是精心设计、发人深省的问。课堂提问应该以明确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学情、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为标准。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文本特征采用不同的提问模式。下面就不同的文体,谈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散文文本的有效设问——紧扣“形神”发问  课文中最多的文体是散文,考试中选取
一、案例研究背景梁启超说:"经典的最大价值,在于教人以人格的修养。修养人格,绝非徒恃记诵或考证,最要是身体力行,使古人所教变成我所自得。"钱理群先生在《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什么是逻辑?它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对于强调听、读、说、写能力的语文教学来说,逻辑是怎样体现的呢?从认知角度看,听和读是话语理解和信息输入能力。这里就需要运用缜密的逻辑思维对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与处理。说和写是表达思想,是信息输出技能。如何将自己所想用嘴或笔准确表达出来取决于个人对事物的思考以及分析的全面。逻辑思维能力正是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逻
当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社会的信息处理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教学工作者一直在尝试找到适合当前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因此面临着新的改革。微课作为微时代下的新生产物,出现在教学工作当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方式,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笔者试图对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相关应用进行一些探讨。  一、微课教学概述  首先,很多人可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而创新能力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是可以培养的。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鉴于此,笔者以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想象、实践生活。  一、兴趣:创新的基本要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
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已成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是把“学生为主”作为教学理念,与此同时,自主学习更是在实际教学中实现了预期效果,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合理、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个性化。因此,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合理发挥自主发展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正确引导学生,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不断地增强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要求。高中的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注重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来改变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认识到,语文教学只有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  1.主体性。  有效教学的主体性是指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课堂的辅助者。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活化教学策略方法是课程教学的核心要义和首要前提,彰显了以生为本和人文关怀教学理念,让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竞相发展,让他们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内主动调整适应课堂教学,更利于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围绕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层次性地递进教学指导,不仅能使得学生更加客观全面了解自己的盲区、问题,更利于他们在主动融入的过程中自觉参与互动,帮助他们形成更为全面、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