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gq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被人们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对学生来说,教师的形象是美好的,知识是丰富的,品格是高尚的,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拥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才能得到学生爱戴和欢迎。但综观现实,一方面,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巨大的升学压力,使得语文教师不得不做一个埋头于作业、考卷批改中的“教书匠”,甚至有时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回头看一看,总觉得效果不显著,原因何在?我想“只顾低头干活”,忽视“抬头看路”,是其中一条重要原因。
  诚然,一个勤奋的教师是值得肯定的,这是责任感的体现,但在“低头干活”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要“抬头看路”,这条路应该怎么走?走什么样的“路”?即到底是做一个勤奋的“教书匠”,还是做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下面谈谈我的拙见。
  一、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读书人
  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李镇西等无一不是热爱读书的人。现在教师的备课往往会陷入教学参考书的“牢笼”,对文本的解读、上课的设计理念会被教参所束缚,生怕遗漏了上面所说的知识点,上课非要面面俱到都灌输给学生,结果学生不喜欢听,教师也上得无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的。
  那么语文教师该读哪些书呢?第一是《论语》。试想如果有一天学生问你:“除了课本上选的那八则,我还想知道其他的名句,您能说出一些来么?”结果你却支支吾吾,就是说不出一句完整的,学生心里会作何感想?他还会敬佩你,崇拜你么?同时,通过阅读《论语》,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也会逐步提升,并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学生们。
  第二是周国平的书。无论是哲理散文还是文学著作,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近几年的中考卷中,也经常出现他或者是其他人的哲学类文章,倘若连教师自己都看不懂,那如何去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呢?到时又是照着答案校对,毫无效果可言。
  另外还有小说、人物传记、诗歌等,都是语文教师必看的书籍。现在很多年轻教师把时间精力都花在娱乐休闲上,出了大学门连一本像样的书都没看过,那他的知识面一定是狭窄的。而知识面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又是何等的重要,所以请把空闲时间拿出来,多读读书,你必将成为一个博学多才,受人欢迎的教师。
  二、语文教师要有流利的口才
  现在的时代是个性张扬时代,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是现代人文明素养的重要表现。老师经常会抱怨课堂上学生回答要么声音太小,要么吞吞吐吐,不知所云。所以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任务就义不容辞地落到语文老师身上。但假如这个语文老师本身也是口才平平,不善言辞,那结果将会怎样呢?语文老师不仅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应该有充满热情、理性和智慧的语言。但现在有些老师把自己的伶牙俐齿本领都放在如何“不显山露水”地辱骂学生上面,甚至有人还以此为傲,那就大错特错了。智慧的语言一定源于老师的大爱之心,而这种大爱之心往往表现为尊重和宽容的语言。对待学生的错误能够把话说得巧妙得体,既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又让他能意识到自己错误所在,这才是真正的口才。
  三、语文教师要积极写作
  语文教学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作文课,上公开课老师也往往会避开上作文课。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有的老师说,我对学生说了那么多写作实用理论,还赏析了那么多范文,为什么他们的水平就是上不去呢?我想原因可能不在于学生不努力或是老师的方法不对,而是在于这个老师自己会写下水作文么?这也是当今语文教师的一个通病:不敢写下水作文,生怕写出来让学生笑话。其实背后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平时无心写作,导致自己写作水平下降。当然,教师不可能都是作家,但写作是优秀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如果连老师也写不了一篇像样的下水作文,那如何指导学生?恐怕只能纸上谈兵,蜻蜓点水了。
  四、语文教师要“仰望星空”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时常反思自己,人才能进步。在今天日趋功利的教育中,许多教师可能正在沦为从事简单劳动的教育工人。有的语文教师失去了对文字的敏感,丧失了文学的想象力,而只会向学生作理论分析,如何答题拿高分。即使做了高级教师,可能也只擅长编资料练习题赚钱。在如此物欲横流的社会,作为语文教师,要淡泊名利,专心致志。要像哲学家仰望星空,教徒仰望教堂一样,教师也应该在心里仰望自己这个神圣天职的星空。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做一个古色古香的教师。要时常静下心来研究教材,琢磨教法,和同行交流工作。自己的专业成长得益于心无旁骛,而绝非心浮气躁。除了反思自己,还要学会反思教育。现在所谓“人文教育”,其实就是“人心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爱国心、责任心、羞耻心、同情心等,不能让我们的人文失落于功利的社会。
  有人说,语文教师是所有老师中最辛苦的。因为作业量大,批改时间长,备课时间也长。我想,辛苦不算什么,关键是要有一颗不断积极努力向上的心,勤奋钻研,为了提高学生的品质与能力,培养其综合创新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出最大努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师只有用丰富的知识、超强的能力武装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居高临下,指点迷津,提高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2000年,教育部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提出要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学习渠道,鼓励教师们多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也很强调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提出要倡导合作性的学习方式,要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新增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愿与他
教师的有效的“问”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有效提问也大有学问。是无疑而问还是引导式的提问:是含糊其辞的问还是有针对性的问晨随口一问还是精心设计、发人深省的问。课堂提问应该以明确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学情、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为标准。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文本特征采用不同的提问模式。下面就不同的文体,谈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散文文本的有效设问——紧扣“形神”发问  课文中最多的文体是散文,考试中选取
一、案例研究背景梁启超说:"经典的最大价值,在于教人以人格的修养。修养人格,绝非徒恃记诵或考证,最要是身体力行,使古人所教变成我所自得。"钱理群先生在《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什么是逻辑?它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对于强调听、读、说、写能力的语文教学来说,逻辑是怎样体现的呢?从认知角度看,听和读是话语理解和信息输入能力。这里就需要运用缜密的逻辑思维对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与处理。说和写是表达思想,是信息输出技能。如何将自己所想用嘴或笔准确表达出来取决于个人对事物的思考以及分析的全面。逻辑思维能力正是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逻
当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社会的信息处理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教学工作者一直在尝试找到适合当前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因此面临着新的改革。微课作为微时代下的新生产物,出现在教学工作当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方式,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笔者试图对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相关应用进行一些探讨。  一、微课教学概述  首先,很多人可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而创新能力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是可以培养的。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鉴于此,笔者以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想象、实践生活。  一、兴趣:创新的基本要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
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已成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是把“学生为主”作为教学理念,与此同时,自主学习更是在实际教学中实现了预期效果,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合理、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个性化。因此,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合理发挥自主发展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正确引导学生,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不断地增强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要求。高中的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注重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来改变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认识到,语文教学只有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  1.主体性。  有效教学的主体性是指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课堂的辅助者。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活化教学策略方法是课程教学的核心要义和首要前提,彰显了以生为本和人文关怀教学理念,让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竞相发展,让他们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内主动调整适应课堂教学,更利于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围绕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层次性地递进教学指导,不仅能使得学生更加客观全面了解自己的盲区、问题,更利于他们在主动融入的过程中自觉参与互动,帮助他们形成更为全面、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
前几日浏览网上新闻,看到一篇援引《人民日报》的文章,标题赫然写着《未来医院今年有望超过百家之多》,语文教师的敏感让我顿时“驻足”思索,当“超过”遇到“之多”,这个句子还能成立吗?于是快速百度出关乎“超过”和“之多”的句子,数量着实不少,现列举一二来探究一下他们的正确性。  1.据东莞市民政局介绍,东莞有超过10万之多的地名,其中不乏超过千年者,其文化内涵丰富。(东莞本地宝资讯,2014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