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学细节 打造高效课堂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xiao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而每个教学环节又是由一些教学细节组成的,一堂课最能体现教学精彩的莫过于课堂中那些闪光的细节.教学细节看似平常,但蕴涵智慧;看似简单,但孕育深刻.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我们的教学才会充实饱满、激情跌宕.把握住了细节,便留住了一份精彩.如果教师能预设好每一个教学细节,灵活地捕捉每一个教学细节,机智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把新课程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那么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加有效,我们的课堂将会更加精彩.
  1预设细节,让课堂充满灵性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实现预定的目标,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一定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呈现出教师对教学思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只有充分注重对教学细节的思考,才能在课堂上面对一个个思维活跃的学生,用有备而至的行动,在每天的课堂里创造出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亮点.例如,在《库仑定律》一节的教学中,为了探究两个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应该设计实验探究影响两个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大小的因素,为了探究两电荷间作用力大小与电荷带电量多少的关系,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细节:先用感应起电机让一个粘有细红线的小金属球带电,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轻轻转动起电机的摇把,发现金属球上的细红线有一部分飘了起来,这说明金属球带上了少许电,拿一个用绝缘细线吊起来的用锡箔包紧的泡沫小球先接触金属球,后被排斥开.继续转动起电机摇把,让金属球带更多的电,发现金属球上的细红线几乎都飘了起来,可以发现此时带电金属球对泡沫小球的排斥力更大了,通过这个小实验让学生猜想电荷间作用力与带电体带电量多少有关.为了让学生感受两电荷间的作用力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可以将一个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铁架台的两根绝缘线上,再将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从远处缓慢靠近悬挂着的橡胶棒,让学生观察玻璃棒对悬挂着的橡胶棒作用力的大小.通过这样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做好了铺垫,学生很自然地猜想到两电荷间的作用力与电荷的带电量和电荷间的距离有关.这些教学细节的预设,为学生成功的猜想搭建了合理的台阶,促进了课堂的精彩生成.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自然会好.
  2捕捉细节,让课堂充满智慧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敏锐“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例如,在人教版选修3-3《气体的等温变化》习题课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应用气体的玻意耳定律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将这一节的习题进行了整合,借助这样一个情景:在水银槽中竖直插入一个玻璃管,管中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气体的压强可以通过外界大气压和进入玻璃管中水银柱的高度求出来.在这个情景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玻璃管向下插入(或向上拔出)一点,玻璃管中封闭气体的体积和压强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学生是非常难理解的.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这类题一般采取假设法来解答,当向下插入(或向上拔出)试管时,假设试管中水银液面不变,那封闭气体的体积肯定是变小,根据玻意耳定律,很容易得到管中封闭气体的压强变大.气体压强变大了,就会压着管中的水银向外流,但水银液面向下的高度小于试管向下的高度,所以试管中气体的体积仍然是变小,压强变大,这就是这个问题最后的结果;当将试管向上拔出一点时,同样的分析可得到试管中气体的体积仍变大,压强变小.对这个问题的教学,用假设法来解答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但是这种解题方法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我因势利导:“解答此题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在我的启发下,有的学生马上想到:“也可以直接将管全部拔出来呀!”,“很好!”我立即对学生的大胆想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在用极限法解答完这个题时,兴奋的学生们不仅鼓掌欢呼,我也被学生们的情绪所感染,整个教室里洋溢着欢快的学习气氛,学生们也在为自己的成功而喝彩.就在这时我忽然想到,如果将水银槽中的试
  管稍微倾斜,让学生判断试管中封闭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变化情况,有了前面的例子作为铺垫,学生自然会判得气体压强和体积的变化情况.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它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那“生命”就会不断地给课堂生成智慧,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课堂就将成为人间最美好的诗歌.
  3挖掘细节,让课堂充满思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精彩的课堂教学,源于教师对细节的艺术处理,学生的错漏,令教师始料未及,而这些错漏也恰恰是生动而真实的,是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课堂中的教学细节,有课前预设的,也有动态生成的,教师要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捕捉稍纵即逝的细节,深入挖掘寻找蕴藏其中的教育真谛,提升教学智慧.精彩的教学细节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而且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思辨与灵性,充满智慧和创造.比如:在高三一轮复习进行整体法和隔离法在解答物理的应用教学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如图1所示):TP4GW15.TIF,Y#]在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斜面体,其质量为M,其上放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让学生回答:地面给斜面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回答,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大小为(M m)g,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为f=0;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在上述装置中,小物块在斜面体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上面两个问题的结论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大小为(M m)g,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为f=0;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小物块在斜面体上以加速度a下滑,则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还会不会是刚才的答案?学生凭直观感觉,一般认为小物块沿斜面加速向下滑时,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应该向右,地面对小物块的支持力有可能不等于(M m)g,但具体是多少就回答不上来了.学生仅凭感觉得出的结论是不太具有说服力的,既然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所提问题发生了矛盾,何不借此机会,抓住学生理解的误区,大作文章,进行深入地探究并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现有认知冲突.于是,我顺势利导,启发学生遇到这种问题时,我们应该首先应该考虑用什么方法去解.有的学生说用隔离法,“如果用隔离法来解的话,应该先隔离哪个物体?”“小物块”学生们答到.于是,从对小物块的受力分析到对斜面体的受力分析,同时运用正交分解法列方程,上述两个问题便可顺利得出,答案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很大的冲突.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解题过程后,对该题的理解程度和解答物理问题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这样收获的结果远比老师满堂灌效果要好得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果遇到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有了错误,老师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其他文献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利用实验来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可以更好地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规律.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思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学生的学习热情萌发于渴望和需要的心理,而这种渴望和需要往往来源于好奇、疑问和兴趣,他们的好奇、疑问和兴趣又常常产生于一定的情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物理课越学越觉得乏味,越学越觉得物理难学.笔者在近三十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利用课外趣味物理“小制作”,有效地、长期地保持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物理的有效学习.下面,笔者记录其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行共勉.  对刚刚接触到物理这门学科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激发其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所以,在学习物理之初的“长度的测量”的学习中,我布置学生“课外制作一把刻度尺”,材料:
1前概念对电路教学产生的负面作用  1.1电路教学中出现的困惑  高中电路部分的教学是在初中学过的“电流的定律”和“电功、电功率”的基础上进行加深和拓展.主要讨论了电源的作用,电路的组成和结构,电流、电压、功率的分配以及电路中的能量转换关系.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接触较多,学习也较为深入,应该说学生对电路概念已经有了较科学的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事实与我们最初的想象大相径庭,许多学生对电路概念的认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学好物理就必须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实验是物理教育本质的自然回归.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
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测量电子电荷量和普朗克常量,既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近代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怎样在高考实验复习中落实好“密立根实验”教学的三维目标,在知识与方法层面凸现科学性,在态度与情感层面体现人文性,并且做到科学与人文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笔者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新的创意,上出了科学与人文相融共进的课堂特色.现予以介绍,与同仁分享.  1课前的准备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指出: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取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视为人的本性,提倡个性健全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物理课程模式则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
随着小康社会的初步实现,厨房、厨具也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您在宽敞、明亮、整洁的厨房里,为您的家人烹饪美味佳肴时,可曾想到:厨具的设计、使用,烹饪的操作过程,会用到电、热、光、力、声各种物理知识,或遇到相应的物理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小厨房不亚于物理实验室.  1电学方面  电饭锅、电水壶、等电热器具,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由于家庭电路是并联的,厨房里的用电器都可单独工作,互不影响;这些大功率用
本文对2008年华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英语试卷的结构和典型试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指出了有待完善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s
1什么是“DIY”  “DIY”就是DO IT YOURSELF的缩写,简单的说就是自己动手.现在盛行于年轻人中的“DIY”活动开始是流行于计算机爱好者中,指自己动手装配电脑.接着又兴起各种形式的“DIY”,如布艺、陶具、佩饰等.但教学中的“DIY”,我觉得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英文,它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什么精神?自己去做,自己体验,挑战自我,主动的探究,享受其中的快乐.它是问题解决板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阿瓜是个弱智的小孩。在三年级(1)班里,他的成绩是倒数第一。同学们也常取笑他,说头大不中用。每天放学后值日生搞卫生,他都会主动地留下来帮忙倒垃圾。更绝的是,白天上课,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