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活动在初中科学学习中的运用初探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f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什么是“DIY”
  “DIY”就是DO IT YOURSELF的缩写,简单的说就是自己动手.现在盛行于年轻人中的“DIY”活动开始是流行于计算机爱好者中,指自己动手装配电脑.接着又兴起各种形式的“DIY”,如布艺、陶具、佩饰等.但教学中的“DIY”,我觉得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英文,它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什么精神?自己去做,自己体验,挑战自我,主动的探究,享受其中的快乐.它是问题解决板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扩展探索活动,是自主性活动的重要体现.它包括学生自己制作模型,自主选择器材进行探究实验,发明创造等等.
  2教学中“DIY”活动的意义
  案例1教学“地球仪和地图”时,在了解地球仪结构的基础上,再观察经线、纬线:①纬线、经线的形状?②不同的纬线、经线长度关系?③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的划分?教学中,教师发现有些学生老是转头看教室后面的时钟.
  案例2“请用乒乓球及铁丝制作一个地球仪.”教师说.
  他们的兴致极高,在制作过程中不断讨论及翻阅课本.
  20分钟后,地球仪制作完成.
  “他们的地球仪的地轴没有倾斜.”
  “他们的经线的画法不对,向东向西应该各180°,而不是360°.纬线出现了同样的错误.”
  “……”
  通过制作地球仪、评价,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纷纷说:“怎么这么快就下课呢?”
  该案例有几点值得深思:
  (1)为什么案例1中学生会直看教室后面的时钟呢?无非是学生对教学过程和内容不感兴趣,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把课堂活动真正地落实.
  (2)为什么案例2中学生会说:“这么快就下课!”?说明通过制作地球仪的 “DIY”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投入课堂学习中.
  比较这两个教学案例可以看出,适当的“DIY”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是他们极其乐意参与的一种活动.为什么“DIY”会具有如此魅力呢?
  首先是它的过程参与有趣味性,自己策划,亲身体验,符合了年轻人猎奇、尝新的心理特点.《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会探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参与的快乐.“DIY”活动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共享的快乐.
  其次是“DIY”活动使个性与创造力得到充分表现,是学生个体摄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它给人以成就感和满足感.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大脑就是等待点燃的火把,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DIY”的途径去点火,让火把熊熊地燃烧起来.
  由此得到启发,如果我们能改变科学教学的一贯模式,增添趣味性,给学生自由选择发挥、自主设计研究的空间,使之成为一项“DIY”活动,让学生体验到“DIY”的乐趣和成就,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更具实效性.
  3教学中实施“DIY”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3.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
  布鲁纳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在于让学生体验知识、原理的形成过程.”“DIY”活动带给学生实践的机会,通过主体活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而为一、融为一体,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
  案例3“请你们用导线为材料结合其他东西做一个神经元模型.”
  几分钟后,学生都完成了模型制作.
  “请你结合模型介绍神经元的结构.”
  陈明说:“我们的模型,将长的裸铜丝拧成一股,相当于长的轴突,且数量少;短的裸铜丝和导线的接头处我们打了个结,充当细胞核、细胞体,再将上端的铜丝分散,相当于树突,短而多.”
  杨露说:“我们用一小块橡皮模拟细胞核,其余的跟他们相同.”
  小黄说:“我们用橡皮泥……”
  “……”
  “DIY”活动让学生很容易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特点.
  案例给我们启示:
  通过“DIY”活动来认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不仅使课堂内趣味充盈,还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迸发出创造欲.为学生留下了巨大的自我创造的空间,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信心.因此,课堂教学不能缺少学生的“DIY”.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让学生动手自制生态瓶;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让学生将小饭团,放在口腔中慢慢地咀嚼,从而了解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DIY”活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应注意:
  (1)“DIY”活动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主导作用.既要加强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又要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避免流于形式而不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要启发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多思考为什么?怎么做?能否进行改进?
  (2)不能片面强调“DIY”活动,否定接受学习的倾向.“DIY”活动也有局限性,由于学生上课时间是常数,如果完全以“DIY”活动为主,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所要求的几分之一,甚至是几十分之一.
  3.2在课外进行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课外的“DIY”活动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伸缩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更适合学生个性发挥,更适合贯彻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的教育理念.
  案例4:探究“钢铁生锈条件”的实验,所需周期较长,无法在课堂中完成.如何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又保证课堂教学的时间呢?在上课前一周,让他们课外探究“钢铁生锈的条件”.通过小组合作,提出假设,选择实验器材,记录实验过程;然后在课堂中展示,互相评价、质疑.有的用矿泉水瓶,有的用鲜奶的瓶子;有的用冷开水,有的用矿泉水;有的小组思维严密,有的小组漏洞百出.不管怎样,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其个性,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发展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质疑精神.   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科学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外进行“DIY”活动正好可以加强实验部分,弥补课堂教学的时间及空间上的不足,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外实施“DIY”活动应注意:
  (1)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教师不要过分强调实验仪器的珍贵,那会给学生增加心理负担,会使很多学生做实验时小心翼翼、缩手缩脚,不敢大胆操作.
  (2)在学生在课外进行“DIY”活动时,教师并不能听之任之,放纵不管.要给学生适当的指导,提供尽可能的帮助,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3.3在生活领域中进行
  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出,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实践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生活是一位最好的老师,社会是一处最好的历练场所.学生如果树立了“DIY”思想,养成了“DIY”的习惯,走上社会,即使没有老师的教导也能够从容地根据个性特点从生活中学习,做到真正“以人为本”,从而张扬个性,完善人性.
  案例5:一天,“电工”王平骑着一辆自行车进了学校.立刻同学们的目光都被吸引到这辆车上.这辆车上装有照明灯,转向灯、装饰灯、开关等.这不正好可以激发学生参与“DIY”活动热情吗?于是决定星期五下午第四节开辟为“DIY”交流时间.
  小罗说:“蓄电池的电用完怎么办?”
  小梁说:“充电太麻烦,蓄电池太笨重,而且你的破车篮经得起长期颠簸吗?”
  教室里笑声一片.
  教师说:“的确如此!不过王平同学创造精神及“DIY”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请大家想想能不能改进?”
  又一个“DIY”交流活动日,好几个学生对自行车进行了改装.王小悦用废旧太阳能电池做电源.王平在轮胎上安装了从玩具车拆下来的发电机……
  逐渐,同学们的“DIY”作品遍地开花.
  从以上的案例我们感悟到以下几点:
  (1)“成功感”的体验是维持和激发“DIY”活动的参与热情的重要力量.因此,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才华的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将制作成品、论文等,采用公开陈列、评比等,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DIY”活动的热情.
  (2)对于学生的“DIY”作品要充分肯定.不管是否美观,是否有创造性,教师要充分的鼓励,激发其动手创造的热情.
  陶行知认为“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须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学生今天在课堂里学习,明天必将要踏入社会学习,他们所需的决不仅仅是科学课上学到的一点知识,而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探索,体会人生.“自己动手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通过“DIY”活动,使学生个体逐渐成长与完善,从而达到科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总之,“DIY”意识的培养还有其它各种形式和途径,它可以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水平、教学内容、教学速度等情况的变化来加以灵活应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了这类活动,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自己动手做,引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全面开发.
其他文献
边学边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全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能力的过程.边学边实验,时间可长可短,灵活机动,与学习新课
  本文介绍了开放式习题课教学的设计理念,分析了中学教育“开放式习题课”重要作用,开放式习题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利用实验来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可以更好地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规律.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思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学生的学习热情萌发于渴望和需要的心理,而这种渴望和需要往往来源于好奇、疑问和兴趣,他们的好奇、疑问和兴趣又常常产生于一定的情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物理课越学越觉得乏味,越学越觉得物理难学.笔者在近三十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利用课外趣味物理“小制作”,有效地、长期地保持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物理的有效学习.下面,笔者记录其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行共勉.  对刚刚接触到物理这门学科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激发其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所以,在学习物理之初的“长度的测量”的学习中,我布置学生“课外制作一把刻度尺”,材料:
1前概念对电路教学产生的负面作用  1.1电路教学中出现的困惑  高中电路部分的教学是在初中学过的“电流的定律”和“电功、电功率”的基础上进行加深和拓展.主要讨论了电源的作用,电路的组成和结构,电流、电压、功率的分配以及电路中的能量转换关系.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接触较多,学习也较为深入,应该说学生对电路概念已经有了较科学的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事实与我们最初的想象大相径庭,许多学生对电路概念的认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学好物理就必须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实验是物理教育本质的自然回归.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
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测量电子电荷量和普朗克常量,既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近代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怎样在高考实验复习中落实好“密立根实验”教学的三维目标,在知识与方法层面凸现科学性,在态度与情感层面体现人文性,并且做到科学与人文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笔者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新的创意,上出了科学与人文相融共进的课堂特色.现予以介绍,与同仁分享.  1课前的准备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指出: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取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视为人的本性,提倡个性健全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物理课程模式则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
随着小康社会的初步实现,厨房、厨具也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您在宽敞、明亮、整洁的厨房里,为您的家人烹饪美味佳肴时,可曾想到:厨具的设计、使用,烹饪的操作过程,会用到电、热、光、力、声各种物理知识,或遇到相应的物理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小厨房不亚于物理实验室.  1电学方面  电饭锅、电水壶、等电热器具,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由于家庭电路是并联的,厨房里的用电器都可单独工作,互不影响;这些大功率用
本文对2008年华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英语试卷的结构和典型试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指出了有待完善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