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演示实验突破思维难点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yajun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活化有关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为了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促使其科学方法的形成,高中物理教学中会安排一些习题课.然而,教学实践却发现,习题课以做题讲题为主,容量极大,因此整个课堂呈现出气氛压抑、学生疲于应付的场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效率较低,他们对习题课产生排斥心理,教师也感到习题课越来越难上.笔者在教学中,将演示实验巧妙融入习题教学,将抽象、枯燥的物理习题以具体而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突破习题教学的难点,收效较好.
  1以鲜活的实验现象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
  习题课主要是促使学生对已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学生会因为缺乏新鲜感而感到枯燥乏味,这也直接导致了习题课气氛压抑,学生思维趋于停滞的原因,这也是习题课效率难以提升的原因所在,因此教师必须要优化教学设计,依托于物理习题,创设鲜活的物理认知情境,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也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行恰当的物理实验就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例题中国武术中有“四两拨千斤”的巧妙功夫,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做这样一个巧妙的实验“一指断铁丝”:取两根较长的木条,中间通过铰链将其连接,构成人字形支架,再选用两个硬木块加工成L型底座,并在其拐角处垫上铁片,下端钉上挂钩,如图1所示组装之后,将铁丝挂在挂钩上,用手指下压人字形支架的上端,铁丝立即被拉断,请解释其中的物理原理.
  分析上述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分解”而进行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就题论题,引导学生从力的分解出发,结合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力的分解示意图,并通过几何关系进行讨论,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但是学生也就是明白了这个题目怎么处理,力的分解起到怎样的作用,效果仅此而已.
  实验设计笔者认为例题的题设条件本身就是一个现成的实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将相关器材搬到教室(如图2所示),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具体进行时,可以分成两步:第一次按照题目中原始情境,选用较长铁丝,使人字形支架的顶角尽量大于160°,演示出“一指断铁丝”的场景,在学生对情境有所认识之后,引导学生从平行四边形法则的角度来解答本题;第二次给学生提供较短的铁丝,使得人字形支架的顶角在90°左右,再让学生用力下压铰链,铁丝却没有被拉断,这是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活:为什么前后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呢?教师启发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完善有关内容的认知.
  2以具体的实验现象突破学生认识误区,提升思维品质
  学生处理习题时,往往会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维习惯出发来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的处理方式带有浓重的感性色彩,有时他们的经验认知与问题相符,则相应的处理会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学生的经验是不相符的,就会导致认知的负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他们对问题的处理和能力的提升.面对这一情形,笔者认为,结合习题设计相应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认知误区,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将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让他们在探究问题本质的同时,提升自我的思维品质.
  例题如图3所示,将一个铁块放置于长木板上,现将木板的一端缓慢抬起,请问该过程中铁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TP8GW51.TIF,BP#]
  A.摩擦力随着木板倾角θ的增大而减小
  B.摩擦力随着木板倾角θ的增大而增大
  C.随着木板倾角θ的增大,摩擦力先减小后增大
  D.随着木板倾角θ的增大,摩擦力先增大后减小
  分析学生在处理本题时,会出现两类思维误区:一是始终将摩擦力定位为静摩擦力,则随着倾角θ的增大,铁块下滑趋势愈发明显,则静摩擦力越来越多,选择B项;二是随意套用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 ,认为倾角变大的过程中铁块与木板间的挤压减小,因此摩擦力减小,选择A项.这两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没有用发展的目光来看待物理过程,亦或他们对相关物理情境缺乏直观的认知,使得他们对某些结论或公式进行机械化的套用,甚至是滥用.因此教师在有关问题处理时,不仅仅要纠正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错误,更要转变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观念,引导他们纠正处理问题的思维习惯.
  实验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将相似的情境呈现出来,引发学生经验与实验场景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自发地形成正确的认识.实验的操作很简便,教师可这样来启发学生进行实验:“请同学们帮我来设计一个演示实验,用什么来代替木板,用什么来代替铁块,请就地取材?”上述提醒只需点到为止,学生很快就有了思路:有的学生将自己的板凳面板当做长木板,用文具盒当做铁块,逐渐抬起一端,进而演示相关现象;也有学生用文具盒代替木板,将一块橡皮放在上面类比为铁块;……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他们的想法可谓是层出不穷,通过实验,他们很快明确了物理过程——倾角逐渐变大的过程中,铁块起先与木板相对静止,即铁块受到静摩擦力;后阶段铁块下滑,即铁块受到滑动摩擦力,因此结论应该是D.通过实验的操作,学生不仅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且他们在对实验的体验过程中也发现,不同的物品却演示出相同的实验结果,让他们又一次感悟到物理规律的普适性.
  总之,习题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演示实验,灵活创设物理情境,有助于形成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并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大幅降低问题处理的难度,进而避免物理教学陷入题海战术的泥淖.
其他文献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发现,男女生在物理知识及实验应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学习差异.剑桥大学生物学研究所凯撒·波尔(Caesar Pohl)教授经过长期的性别差异研究认为,女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课程设计、教学观念、教学主体地位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就要求广大高中物理教学人员要转变教学策略,注重创新意识,改变之前的教师课堂的主体地位,而变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1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的弊端  传统意义上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是以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有
高一新生,初学高中物理时,感觉与初中物理有较大的差异,似乎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间有一道鸿沟.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地跨越鸿沟,学好高中物理,这是摆在初高中物理教师面
以校为本的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推進策略。  就地理教学而言,校本教研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来确定研究专题,并进行深入研究。  一、教学理念的研究与探讨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与教学理念有关的问题:地理教学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问
高中物理知识相对于初中而言,教材涉及的内容更难,知识原理更加的不易理解,很多物理实验都比较抽象,这对于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一大部分学生都很难掌握和消化.而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高中物理教材中,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采取了一系列的创新教学,引导学生们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1生活实验,激发意识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很多自然现象都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很多的生活规律都能用物
皮亚杰多年来一直在寻找一个哲学问题的答案:“我们是怎么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的?” 他认为,知识是不能被完完全全地由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人们必须拥有自己的知识和自己对知识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布鲁纳(美国)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课堂
类比——是指在新事实同已知事物间具有类似方面作比较.运用类比思维可以把陌生的对象和熟悉的对象进行对比,把未知的东西和已知的东西相对比,特别是在资料少,还不足以进行归
我们从历史中走来,我们也正在创造明天的历史。正如今天我们回望1977年,品评当年那场恢复高考的改革带给今天哪些影响一样.如果我们穿越到2049年.到那时再回看2017年的这场新高考改革,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这轮改革的历史性影响?  高考改革是人才培养的战略变革。如果说1977年恢复高考.是指向“翻两番”和“小康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那么今天的高考改革则指向“两个一百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
期刊
高中物理学科作为整个高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教育部门、学校、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其作为理科性质相对较强的科目类型,传统的“填鸭式”和“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其进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成为现阶段相关教育部门和任课教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建模教学的概述以及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1建模教学的概述  所谓的建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