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语用学教学《雷雨》更精彩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jie18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用学与戏剧教学的密切联系
  语用学也叫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从说写者和听读者的不同角度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语用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书面阅读与作者进行交流,最终达到理解,并在理解中增加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过程。
  戏剧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它可以直接搬上舞台。在舞台上,演员的表情、语气、语调可以让观众直接感知戏剧语言。而课本中的戏剧剧本无法让学生直接感知戏剧语言,学生面对的是一行行文字符号,听不到剧中人物的语音、语调。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语用学,读出语感,读出味道,读透剧本,将死的文字变为活的内涵。那么,剧中人物一定会动感地活跃于你的面前。
  二、运用语用学教学《雷雨》
  在教《雷雨》这部经典戏剧时,我没有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而是通过一个出现频率最多的语气词“哦”,运用语用学去咀嚼语言,进行逻辑推理,更多地从人性的层面解读剧本,揣摩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剖析人物形象。这样的课堂比以往更加精彩。
  戏剧教学的重点离不开三要素:人物、语言和戏剧冲突。优秀的戏剧作品,能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充分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推动剧情的发展,并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充分展现人物的性格。
  黑格尔在《美学》中写到“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戏剧语言包括:1.舞台说明,包括背景介绍、人物动作、神态说明等。2.人物语言(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的主要特点:①丰富的潜台词;②高度个性化;③富于动作性。学生对富于动作性这个特点不易理解。在《雷雨》周鲁相逢这一场戏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各怀心事而进行了一系列对话。剧中人物因身份、地位、经历、个性不同,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他们的用词和语气也不同。这些语言把他们丰富、微妙、复杂的内心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运用语用学,以周朴园语言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哦”为例,重点分析戏剧语言富于动作性这个特点。
  我先介绍欣赏戏剧语言的方法:①联系上下文语境;②探究舞台说明;③借助心理学分析;④标点符号。然后小组讨论下列句子中“哦”字分别体现周朴园怎样的心理?应怎样读?
  ⑴侍萍: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⑵侍萍: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⑶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⑷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⑸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苦痛)哦!
  ⑹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樸园:(汗涔涔地)哦。
  ⑺侍萍:她又被人救活了。
  周朴园:哦,救活啦?
  ⑻侍萍: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哦。
  ⑼侍萍:嗯,就在此地。
  周朴园:哦!
  ⑽侍萍: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⑾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
  牵一发而动全身,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兴味盎然。教师应鼓励他们运用以上方法,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交流自己的独特体验,再进行点拨。经过大家的思想碰撞,总结如下:(1)表示惊讶,声调上扬,停顿稍短;(2)勾起三十年前的回忆,声音拉长,停顿稍长些;(3)内心羞愧,敷衍应答,声音较轻;(4)表示惊讶,有点意外,声调上扬,重读;(5)被别人提到三十年前自己造成的悲剧,周朴园感到紧张而痛苦,声音稍重、短促;(6)受指控后做贼心虚,露出窘态但又想掩饰,不想被人发现,朗读时可以轻短得让人难以听清;(7)表示意外,声调上扬;(8)松一口气,声音轻缓;(9)周朴园听到侍萍没死时感到意外、惊奇,并带有一丝恐惧,声音重读;(10)猜测眼前的人可能是侍萍,惊愕、紧张,声音较短;(11)恍然大悟,原来眼前这人真是侍萍,感到沉重,声音稍重。
  这11个“哦”,时高时低,时起时伏,时急时缓,开启了周朴园的心灵之门,展现了从所谓的“怀念”到惊慌到冷酷的心路历程,从而揭开了周朴园虚伪、自私、冷酷的真面目。真是一字传神,含义丰富,韵味无穷,无限精彩。
  这样的教学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敏感。教师还应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本领,将以上所掌握的鉴赏方法迁移到其它语句,真正提高其语用能力,加深对剧本的理解。同样在《雷雨》周鲁相逢这一场戏中,剧本多次出现“好”这个应答词,例如:
  (1)侍萍: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么?
  周朴园:好,你先下去吧。
  (2)侍萍:你不要以为他还会认你做父亲。
  周朴园:(忽然)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3)侍萍:(苦笑)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
  周朴园: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那么,我先说我的意思。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不过——
  (4)侍萍:你不要怕,你以为我会用这种关系来敲诈你么?你放心,我不会的。大后天我就会带四凤回到我原来的地方。这是一场梦,这地方我绝对不会再住下去。   周朴园: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
  (5)侍萍:你?(笑)三十年我一个人都过了,现在我反而要你的钱?
  周朴园:好,好,好,那么你现在要什么?
  (6)侍萍: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学生对此依然兴趣盎然,展开热烈的讨论。综合大家的意见,总结如下:例(1)的“好”表示结束,即“好了”,周朴园回避侍萍所问的“老爷想帮一帮她么”的问题,连接下句“你先下去吧”转换话题;例(2)的“好”表示同意,听到侍萍的明告,周朴园心中有些不爽,为了维护他“老爷”的尊严,接着说“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想用钱尽快了结此事;例(3)和(5)属于同一类,相当于“罢了”,意义微妙,既不明确表示同意,又保留自己的猜想;例(4)和(6)屬于同一类,表示赞许。例(4)侍萍说绝不会再来和例(6)说一生不要再见他,对于周朴园而言,是求之不得的,因为这样不会对他的家庭、地位产生影响,他当然高兴,所以称“好得很”、“很好”,赞许意味更加浓。通过对这几个“好”字的语用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刻认识周朴园虚伪、自私的性格,也能领略作者高超的遣词艺术。
  听说读写都在语用学研究的范围,戏剧教学要走出“重讲轻读”的误区,分析完话语含义,再让组内成员分角色朗读,融入感情,将周朴园的语气、语调描摹得惟妙惟肖。这样学生对周朴园这个复杂人物理解更加深刻。通过这番揣摩、感受、理解、鉴赏、朗读,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多维地认识人在特定条件下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能提高阅读能力,培养人文情怀。
  三、加大语用学研究,推动语文教学
  语用学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理解语言的策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及鉴赏能力。在戏剧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我尝到了将语用学运用到教学中的甜头,以后也会将语用学运用到其它文学体裁的教学中。言为心声,品读语言是我们打开人物情感世界的一把钥匙。语言展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构成了人物心灵深处、人物心灵之间的碰撞,蕴藏着作者的良苦用心,有着永恒的审美价值。语用学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课本的各种意义,并扩大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认识人生和社会。老师要深谙其理,指引学生真正揭示语言的奥秘,达到“反诸作者之心”的境界,还原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
其他文献
有效设计是说明文有效教学的前提。其有效性体现在发展学生说明文阅读素养的提高上,即学生在获得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同步发展。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谈谈如何实现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设计。  科学认识:说明文有效教学设计的基础  不少老师认为,说明文主要介绍事物的特征,教学须以知识的理解为主,如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结构、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期刊
传道、授业、解惑固然是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但过分地包揽也会成为学生的负累。在一些课堂教学中难免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还没有充分表达,教师就兀自打断;学生回答得已经尽如人意,教师还不断补充。这种“满堂灌”“满满当当”的课堂无形中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放一下权利,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成长一个空间,给语文课堂注入一份活力。  一、预习留白,给思维一双飞翔的翅膀  
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初中语文古诗文、尝试完成赏析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采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积累知识点,学会如何表达观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成绩。  一、前后勾连,知人论世  学生要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创作该诗文时的特定环境,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将各种知识前后勾连,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  如《赤壁》这首诗歌,作者杜牧生活在晚唐,他有着很大的抱负,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却穷奢极欲,国
将统计学中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引入到图书管理领域,以1993年至2005年之间的十二个学年度的读者总指数为自变量,以对应十二个学年度的借阅量为相依变量,得出回归方程,进
语文教学的主体和核心是“语用”教学。构建“语用”课堂,更需强化文体意识,教一篇带一类,读一篇会一类。无论是阅读还是教学,我们都要有“类”的意识,要识别和把握文章的共性和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说理文,即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可以说是简单的议论文。  一、辨识文本“体貌”  教此类说理文,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文体,教学生辨识这一类文体的“体貌”,初识议论文。如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总结提升。在课文的
这首词明显受到了李白的影响,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被苏轼转化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好像是抄袭,没有什么新意.但若果真如此,苏轼的词就没有必
乡愁,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特殊情结,它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有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爱,对祖国的祝愿等,也包含着对自己成长的一段时光、一处空间的怀念与留恋,从古到今成为许多文人骚客咏叹的主题,也出现大量有关乡愁的篇章。余光中的《乡愁》以其精巧的形式,深刻的主题成为流传较广一首,也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  一、巧选意象,体现别样的韵味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在形式表现上有别于其他的文学形式,它通过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诗歌的时候可以采用多元联动的方式,以品味语言为抓手,让学生在自主赏析探究和交流分享之中更好地体会现代诗歌的独特艺术特色,感受其抒情性。  一、诵读,品咂语言之美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情感地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现代诗歌的分行,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分行对于诗
小组合作学习顺应时代潮流,是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老师指出的一个新的方向,它也必将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也因为“新”,所以还有很多不适应之处。唯有通过深入的实践、深刻的反思,方可寻求一条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最佳路径”。  一、且行且反思  教学《诺贝尔》一课,我对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改变,在几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小组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彼此争论
《丑小鸭》是语文课本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之一,故事性强,哲理性强,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一些人生哲理,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性格,陶冶学生情操,因而,对《丑小鸭》这篇课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十分重要,有助于在提升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学习做人处事。  一、注重《丑小鸭》课文中汉字的教学  小学教学的重点是教授学生识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含义,体会文章情感,了解文章哲理,从而达到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