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的教学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u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丑小鸭》是语文课本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之一,故事性强,哲理性强,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一些人生哲理,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性格,陶冶学生情操,因而,对《丑小鸭》这篇课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十分重要,有助于在提升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学习做人处事。
  一、注重《丑小鸭》课文中汉字的教学
  小学教学的重点是教授学生识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含义,体会文章情感,了解文章哲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因此,进行汉字教学是《丑小鸭》课文教学的基础与关键。本节课需要学生学习的汉字主要有“烘、壳、裂、除、欺、负、厌、冻、僵、亏”几个生字,教学步骤如下,第一,要求学生自己根据生字拼音进行拼读,使学生自己思考练习,学习汉字的读音。其次,为学生准确地朗读一遍生字,对学生朗读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纠正,规范学生读音,最后利用生字进行组词,使学生了解生字的应用,并为学生讲解生字的含义。通过以上几点,能够有效进行汉字教学。
  二、采用有效方法进行《丑小鸭》课文教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进行语文教学的措施之一。《丑小鸭》这篇课文选自童话,故事性较强,方便运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可以安排一个情景剧,通过情景剧使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教具,选择几位学生上台表演,选择一位学生戴着丑小鸭的帽子,其他学生是小鸭子,要求学生将故事演绎出来,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第二,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多媒体上,将丑小鸭这个故事呈现出来,增强故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寻找一些关于丑小鸭童话故事的视频资料,以动画片的方式播放出来,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运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运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含义的有效途径,由于学生年纪较小,对问题的看法较为片面单一,因此,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丑小鸭》这篇课文对学生传授的主要思想有三点,第一,不能以貌取人。第二,对待他人要亲切友善。第三,在被他人差别对待后应该坚强勇敢,不要自卑,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是最好的。教师在提问时需要围绕此三点展开,例如,读了丑小鸭的故事,同学们说小鸭子嘲笑丑小鸭的行为对吗?丑小鸭最终变成了美丽的天鹅,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等,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进一步对课文进行理解,了解课文包含的哲理,对课文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运用趣味形式导入课程。
  运用趣味形式导入课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基礎,学生只有在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才能够主动学习,认真思考,具有较强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得到语言表达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的锻炼,因此,运用趣味形式导入课程十分重要。运用趣味形式导入课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利用多种方式导入课程,例如,歌曲导入、儿歌导入、故事导入、图片导入等都具有较好的课程导入效果,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通过上述方式导入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二,运用新颖的方式导入课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运用儿歌导入课程为例,导入方法如下,首先,在多媒体上播放“数鸭子”的儿歌,要求学生跟着哼唱,其次,询问学生小鸭子可不可爱,喜不喜欢小鸭子,最后阐述今天学习的课文就与小鸭子有关,我们来学习《丑小鸭》的故事,从而完成课程导入。
  综上所述,通过创设情境、开展趣味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以及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著名剧作家曹禺的《雷雨》,展示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以朴实自然的戏剧语言刻画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重大而深刻的主题,展示了经典戏剧的艺术魅力。节选的第二幕作为“经典中的经典”被大部分高中语文教材选人重点研读篇目,人们对此所作的研讨文章汗牛充栋,可谓“前人之述备矣”,但正如歌德所言,“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笔者在指导学
期刊
有效设计是说明文有效教学的前提。其有效性体现在发展学生说明文阅读素养的提高上,即学生在获得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同步发展。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谈谈如何实现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设计。  科学认识:说明文有效教学设计的基础  不少老师认为,说明文主要介绍事物的特征,教学须以知识的理解为主,如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结构、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期刊
传道、授业、解惑固然是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但过分地包揽也会成为学生的负累。在一些课堂教学中难免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还没有充分表达,教师就兀自打断;学生回答得已经尽如人意,教师还不断补充。这种“满堂灌”“满满当当”的课堂无形中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放一下权利,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成长一个空间,给语文课堂注入一份活力。  一、预习留白,给思维一双飞翔的翅膀  
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初中语文古诗文、尝试完成赏析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采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积累知识点,学会如何表达观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成绩。  一、前后勾连,知人论世  学生要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创作该诗文时的特定环境,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将各种知识前后勾连,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  如《赤壁》这首诗歌,作者杜牧生活在晚唐,他有着很大的抱负,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却穷奢极欲,国
将统计学中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引入到图书管理领域,以1993年至2005年之间的十二个学年度的读者总指数为自变量,以对应十二个学年度的借阅量为相依变量,得出回归方程,进
语文教学的主体和核心是“语用”教学。构建“语用”课堂,更需强化文体意识,教一篇带一类,读一篇会一类。无论是阅读还是教学,我们都要有“类”的意识,要识别和把握文章的共性和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说理文,即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可以说是简单的议论文。  一、辨识文本“体貌”  教此类说理文,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文体,教学生辨识这一类文体的“体貌”,初识议论文。如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总结提升。在课文的
这首词明显受到了李白的影响,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被苏轼转化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好像是抄袭,没有什么新意.但若果真如此,苏轼的词就没有必
乡愁,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特殊情结,它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有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爱,对祖国的祝愿等,也包含着对自己成长的一段时光、一处空间的怀念与留恋,从古到今成为许多文人骚客咏叹的主题,也出现大量有关乡愁的篇章。余光中的《乡愁》以其精巧的形式,深刻的主题成为流传较广一首,也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  一、巧选意象,体现别样的韵味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在形式表现上有别于其他的文学形式,它通过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诗歌的时候可以采用多元联动的方式,以品味语言为抓手,让学生在自主赏析探究和交流分享之中更好地体会现代诗歌的独特艺术特色,感受其抒情性。  一、诵读,品咂语言之美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情感地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现代诗歌的分行,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分行对于诗
小组合作学习顺应时代潮流,是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老师指出的一个新的方向,它也必将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也因为“新”,所以还有很多不适应之处。唯有通过深入的实践、深刻的反思,方可寻求一条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最佳路径”。  一、且行且反思  教学《诺贝尔》一课,我对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改变,在几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小组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彼此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