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路径”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ghtcat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顺应时代潮流,是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老师指出的一个新的方向,它也必将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也因为“新”,所以还有很多不适应之处。唯有通过深入的实践、深刻的反思,方可寻求一条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最佳路径”。
  一、且行且反思
  教学《诺贝尔》一课,我对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改变,在几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小组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碰撞出了不少智慧的火花。
  但是,由于是第一次尝试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我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课堂秩序把控不到位
  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学习模式,因此表现得很活跃,导致课堂纪律几度被打破。合作过程中,有些学生急于表达,却没被同伴听见,因此把音量放大。就这样,学生你一句、我一言地在那儿“吼叫”着,课堂显得嘈杂、无序。
  2.教师指导不够
  在汇报过程中,学生无法一下子回答到要点很多答案即将呼之欲出了,但他们的回答却戛然而止了。这原因在于,合作学习中缺少了老师适时的点拨与指导,很多孩子抓不住要点,甚至有的一开始就思考错了方向,以至于有些答案是在钻牛角尖或者根本就没讨论的意义。
  3.学生参与度不高
  分组时,只是按座次简单随机地组合,这就导致在小组合作中,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与异性交流时显得比较拘谨。再由于水平上存在差异一些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思维跟不上,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偶尔表达了,却被组员一票否决,这既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率,又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他们的自尊心。另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相对自由的,因此会有部分学生认为老师不会关注到他们,于是就趁着合作学习的时间与周围的学生打闹。
  4.合作学习效果不一
  每个小组在接受任务后,都能积极地开展学习。讨论结束,有些小组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可也有一小部分小组没有完成。可见小组合作学习还缺少一种时间观念、一种效率。
  一种新的模式想要替代传统的学习方式,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发展壮大,最终才能真正为我们所用。
  二、且思且进步
  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我设定了这样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题目:“你认为谈迁是( )的人?”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
  吸取了上一次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教训,我这次做了一些前期的工作。
  1.交待任务,划分小组
  学习完整篇课文,我就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认真研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思考谈迁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从文中找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段落、句子、词语,并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前,预先了解学生写的内容,把所填的内容相近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如果填某一个关键词的学生人数比较多的话,就根据性别、水平等综合因素再分小组,保证每个小组有4~6人。人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体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动就不足。
  2.明确分工,注意方法
  划分好小组后,则需要让学生明确各自的分工,如负责书写的记录员、负责提供依据的资料员、负责组织语言的组织员、负责查漏补缺的检查员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讨论。老师作为指导者,要向学生指出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注意的一些方法。
  3.学会倾听,大胆发言
  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能高效、有序地开展,应让学生明确要培养的良好习惯。
  (1)倾听。每一名同学在小组合作中都要学会用心倾听。以发言者为中心,全身心关注他的发言,尊重发言者,不得随意打断别人发言。
  (2)支持。对于每一名同学在讨论中所付出的努力,要学会用微笑予以支持。
  (3)真实。在活动过程中,要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让大家都能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当遇到与别人有不同想法的时候,要给予真诚的微笑和解释,而不是嘲笑与一味地否定。
  4.关注时间,提高效率
  教师要明确小组合作的学习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才算真正完成合作学习。否则,本次合作学习的结果就失去了在课堂上汇报的机会,只能留到课间交流。有了时间的限定,很多学生就能更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每个人都在为完成任务出谋划策,生怕落后。这无形当中就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5.走近学生,适时指导
  作为老师,不要单纯地做旁观者,而应该走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这既可以掌握学生合作学习的最新动向,又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有了老师的参与,很多学生更加有信心顺利完成任务。当然老师不能只属于某一个小组,而要在巡视中适时地参与讨论,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与指导。
  6.注重鼓励,以奖促学
  建立竞争奖励制度。如对某一组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可适当给予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如奖一些学习用品;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在课堂上当场表扬,或者在班级中制作一张计分表,哪一组或哪一名同学表现出色就在相应的地方打上五角星,等五角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一起奖励。如此一来更能激发学生好好表现的欲望与动力。
  通过不断地实践、摸索、思考,教师慢慢地找到了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也掌握了新颖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架起了一座和谐的桥梁。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重在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诗人毫不掩饰地袒露胸襟,学生欣赏起来一目了然,而间接抒情涉及的内容宽泛,表露的情感较为隐晦,需要学生掌握其基本的表达形式及特征,才能深入体味作者在诗文中蕴含的情感。  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人即景写情,因景生情,此时的景物不再是自然之物,而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意趣迁移到所见之景上,眼中的各种意象就被感染上了作者的情愫,情和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以及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著名剧作家曹禺的《雷雨》,展示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以朴实自然的戏剧语言刻画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重大而深刻的主题,展示了经典戏剧的艺术魅力。节选的第二幕作为“经典中的经典”被大部分高中语文教材选人重点研读篇目,人们对此所作的研讨文章汗牛充栋,可谓“前人之述备矣”,但正如歌德所言,“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笔者在指导学
期刊
有效设计是说明文有效教学的前提。其有效性体现在发展学生说明文阅读素养的提高上,即学生在获得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同步发展。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谈谈如何实现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设计。  科学认识:说明文有效教学设计的基础  不少老师认为,说明文主要介绍事物的特征,教学须以知识的理解为主,如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结构、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期刊
传道、授业、解惑固然是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但过分地包揽也会成为学生的负累。在一些课堂教学中难免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还没有充分表达,教师就兀自打断;学生回答得已经尽如人意,教师还不断补充。这种“满堂灌”“满满当当”的课堂无形中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放一下权利,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成长一个空间,给语文课堂注入一份活力。  一、预习留白,给思维一双飞翔的翅膀  
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初中语文古诗文、尝试完成赏析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采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积累知识点,学会如何表达观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成绩。  一、前后勾连,知人论世  学生要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创作该诗文时的特定环境,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将各种知识前后勾连,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  如《赤壁》这首诗歌,作者杜牧生活在晚唐,他有着很大的抱负,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却穷奢极欲,国
将统计学中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引入到图书管理领域,以1993年至2005年之间的十二个学年度的读者总指数为自变量,以对应十二个学年度的借阅量为相依变量,得出回归方程,进
语文教学的主体和核心是“语用”教学。构建“语用”课堂,更需强化文体意识,教一篇带一类,读一篇会一类。无论是阅读还是教学,我们都要有“类”的意识,要识别和把握文章的共性和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说理文,即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可以说是简单的议论文。  一、辨识文本“体貌”  教此类说理文,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文体,教学生辨识这一类文体的“体貌”,初识议论文。如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总结提升。在课文的
这首词明显受到了李白的影响,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被苏轼转化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好像是抄袭,没有什么新意.但若果真如此,苏轼的词就没有必
乡愁,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特殊情结,它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有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爱,对祖国的祝愿等,也包含着对自己成长的一段时光、一处空间的怀念与留恋,从古到今成为许多文人骚客咏叹的主题,也出现大量有关乡愁的篇章。余光中的《乡愁》以其精巧的形式,深刻的主题成为流传较广一首,也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  一、巧选意象,体现别样的韵味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在形式表现上有别于其他的文学形式,它通过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诗歌的时候可以采用多元联动的方式,以品味语言为抓手,让学生在自主赏析探究和交流分享之中更好地体会现代诗歌的独特艺术特色,感受其抒情性。  一、诵读,品咂语言之美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情感地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现代诗歌的分行,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分行对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