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有效教学设计浅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q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设计是说明文有效教学的前提。其有效性体现在发展学生说明文阅读素养的提高上,即学生在获得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同步发展。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谈谈如何实现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设计。
  科学认识:说明文有效教学设计的基础
  不少老师认为,说明文主要介绍事物的特征,教学须以知识的理解为主,如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结构、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等。这种认识前提下设计出来的课堂教学势必充斥着知识的灌输,许多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大抵如此,平淡无奇,波澜不惊。余映潮先生对说明文的认识值得我们借鉴:说明文是知识含量非常丰富的文体;说明文是非常讲究思维严密性的文体;说明文是十分注重阐释方式的文体;说明文是特别关注段的写作的文体;说明文是注重语言表达魅力的文体。如果用这种认识来设计说明文教学,其课堂必定充实丰满,充满情趣和魅力。
  作为说明文典范之作的《大自然的语言》,知识容量丰富。从说明的对象看,主要介绍了物候和物候学,具体讲则是介绍了物候现象、物候及物候学的内涵、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具体知识;从说明顺序看,全文运用的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但局部也运用了时间顺序(如第一段、第三段),空间顺序(如第八段);从说明方法看,运用了举例子、列数据、作诠释、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从说明语言看,既有平实说明,也有生动说明;从表达方式看,主要运用说明,同时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议论;从修辞手法来看,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对偶等。语言准确、生动,主要是说明中运用描写、记叙、议论,将多种表达方式有机融合,避免了语言的平淡和枯燥;长句短句结合,白话有时兼以文言,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段落的写作精致讲究,如第三部分,用设问句总起,然后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对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分别说明,且前三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都是空间因素,第四个“古今”则是时间因素;再如第一段采用“分—总”式结构,第二段采用“总—分—总”式结构,第三段则是递进式结构……
  对文本认识如果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和深度,那么其教学设计就不会那么平淡、平庸了。
  “为什么教”:说明文教学有效设计的前提
  钱梦龙先生说,每天上课前他都要问一问:我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学生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用?这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教学设计不仅要解决课堂上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而且要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即教师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学生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用?也就是教师要弄清楚教学“这一篇”课文的目的。只有把教学目的搞清楚了,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实效性才会增强,有效性才会大为提高。
  《大自然的語言》是人教版八(上)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八(上)说明文五篇精读课文之一。应该说,精读课文承载了阅读教学更多的重任,包括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写作技法的学习。作为为数不多的说明文精读课文之一,《大自然的语言》自然有它应该承载的重任。首先,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典雅,是科普说明文的典范;其次,本文思路清晰,条理井然,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是说明文写作的范例;第三,本文运用事例、数据等来说明科学现象,将科学原理解说得通俗易懂,深奥的科学知识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第四,作者详细的观察、实证的精神也值得广大中学生学习,以作者为榜样,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为什么教“这一篇”课文,除了需要弄清楚这篇课文在本单元、本册教材,甚至整个学段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外,还需要明白该类文体阅读目标和阅读教学要求。课标“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说:“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从课标的表述中,说明文阅读教学有两点必须要引起充分重视:一是要把握说明文这种文体的独特之处,也就是说明文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以及说明文阅读的基本技能;二是说明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两点都要通过具体的文本阅读教学来解决,而且主要通过精读课文教学来解决。因为,略读课文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即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知识、方法、技能等进行运用,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教什么”:说明文教学内容的科学确定
  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说明文教学从基本技能上讲,是把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结构、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等;从过程和方法来讲,则有自主、合作和探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讲,则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如果每篇课文都面面俱到,则学生势必厌学。那么,如何科学选择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呢?
  常言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设计应根据文本特点、文本地位和师生实际进行合理规划,科学确定“这一篇”教什么。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且多为科普说明文。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是:1、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正确的科学方法;2、学习说明的顺序和方法;3、训练默读,且有一定的速度;4、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这几点要求落实在具体课文的教学中,不必每一篇都全部体现,而是有所侧重。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提示”中提示了本课教学的侧重点: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复杂的物候学介绍清楚的,即教学本文应在说明语言(准确)和说明顺序上做文章。
  其实,根据文本特点和师生实际,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还可以选择:1.说明的内容: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2.说明的方法:事例、数据、比较、比方……;3.说明的语言:简洁、准确、生动;4.作者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5.文章的结构、段落的写作……   无论选择“教什么”,都要从句、段和篇有机结合的整体出发,不能支离破碎地肢解知识点,必须引导学生在篇中整体把握,在句、段中重点品读,强化训练,达到深入解读、品析涵泳、潜移默化之目的。
  “怎么教”:说明文教学路径的有效选择
  “怎么教”解决的是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等问题。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效果却大不一样,原因就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不同,当然归根结底还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不同。
  当下的说明文教学除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微课教学外,启发式、探究式、赏析式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态,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仍然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
  说明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有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运用图片、视频创设情境,我觉得还可以利用改编、竞技等活动激活课堂。《大自然的语言》可用这样的方式来创设:我是小小科普解说员,我这样来介绍物候学(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接力解说物候学的相关知识)……创设科普情境,激发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搜索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物候学。还可用“冲关”的方式来创设:第一关——速读梳理关:快速默读课文,勾勒文章思路;第二关——听读感悟关:听读课文,就你感悟最深的一点谈谈看法;第三关——精品细读关:细细品读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第四关——学以致用关:用本文所学知识阐释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这首诗所包含的物候学原理。创设竞技情境,激发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说明文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足够的教学视野、教学智慧和教学勇气,设计出的课才新颖出彩,生动活泼。
  教学问题的设计也是有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钱梦龙先生《食物从何处来》的主问题设计可谓经典:“今天早上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吗?无论说是或不是,都要说出理由。”此问题的精妙之处在于激发了学生研读文本、探究知识的兴趣。《大自然的语言》有教师这样设计主问题: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它会以什么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它是怎样说话的。这个问题的好处在于,运用联想的方式,由人类的语言联想到大自然的语言,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其不足在于,它起不到贯穿全文学习的作用。好的主问题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整篇课文的教学,其他的问题都由此而生发、细化。
  有效设计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反复读,读出感悟读出收获。王鹏伟先生说,读书“是语文教育的原點,也是语文教育的底线。”说明文教学也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掌握说明文阅读的方法、技巧,形成说明文阅读的技能。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若以“读”为主要方式教学可这样设计:一读,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通课文;二读,朗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节奏;三读,听读课文,体会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四读,跳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梳理课文内容,勾勒说明顺序;五读,品读课文,品读精段的语言及写法;六读,移读课文,用课文学到的知识解释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包含的物候学原理。
其他文献
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从低年级的识字学习到高年级的句式变化,都需要有扎实的语言积累做基础。诵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方式,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即是讲读对写作的重要。虽然背诵比较辛苦,但若老师教学方式得法,诵读积累也会让学生乐在其中。赏析可以拓宽语言积累的广度,丰富学生情感。运用更是语言积累的高级阶段,是积累的升华。  一、诵读,语言积累的基础  诵读是语言积累的基本方式,诵读时
期刊
拓展延伸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和束缚,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深刻感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在解读2015年高考作文特点时指出:目前,教育部考试中心和省级考试机构对作文试题评价主要依据六条标准: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防套性,难易度[1]。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借助这“六项指标”来进行作文备考呢?  一、可写性——作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可写性是指试题的内容不深奥,考生不陌生,有背景了解。试题的内容是考生熟悉的,甚至是社会热点、国家大事。  2015年全国新课标
期刊
时间:时间:2014年10月16日rn地点:湖北蕲春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11)班rn主持人:胡梓洋rn正方代表:章杭(一辩) 姜 山(二辩) 汪子勤(三辩) 雷金蒙(四辩) 指导教师:贺清贞rn反方
一、激发兴趣,引出主题师:2008年9月份,“三鹿奶粉”事件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温总理亲自前往看望患病的儿童。可见,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全国人民的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主问题的方式让教学手段更加简约,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感悟,在主问题构建的立体平台中完成思维和文本的“对接”,更好地感悟文本。  一、指向人性,升华主题  很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一些散文、诗歌作品也往往使用象征的手法,展现人性的光芒。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文的时候要巧妙设置教学提问,将教学重点直接指向人性,找到文本的主题,从而突破文本学习的障碍。  
听!“卖药糖哟!吃块糖消愁解闷儿,一块就有味儿。吃块药糖心里顺,含着药糖你不困。吃块药糖精神爽,胜似去吃‘便宜坊’。吃块药糖你快乐,比吃包子还解饿……”循着这有腔有调、嘹亮悠长的吆喝声望去,一位十五六岁的朴实少年,蓦然映入眼帘,他就是我国评剧新派创始人——新凤霞女士笔下的“傻二哥”。与其同名的这篇回忆性散文,收录在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童年往事”,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  【文本解读】
期刊
事情发生在1937年8月28日上午的上海火车站。  这是一个小男孩儿,他正坐在一片废墟里大哭,这是为什么呢?那还要从一个小时前说起。在一个小时前,这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儿的爸爸妈妈带着他来到火车站,打算逃到外地去。突然,几颗炸弹从天而降,男孩儿的爸爸妈妈一看,飞快地把孩子抱住了。“轰!”的一声巨响,整个车站顿时变成了一片废墟。这个小男孩儿很幸运,没有被炸伤,可是他的爸爸妈妈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为了保护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重在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诗人毫不掩饰地袒露胸襟,学生欣赏起来一目了然,而间接抒情涉及的内容宽泛,表露的情感较为隐晦,需要学生掌握其基本的表达形式及特征,才能深入体味作者在诗文中蕴含的情感。  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人即景写情,因景生情,此时的景物不再是自然之物,而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意趣迁移到所见之景上,眼中的各种意象就被感染上了作者的情愫,情和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以及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著名剧作家曹禺的《雷雨》,展示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以朴实自然的戏剧语言刻画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重大而深刻的主题,展示了经典戏剧的艺术魅力。节选的第二幕作为“经典中的经典”被大部分高中语文教材选人重点研读篇目,人们对此所作的研讨文章汗牛充栋,可谓“前人之述备矣”,但正如歌德所言,“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笔者在指导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