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偏旁,巧辨错字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高考大纲中明确规定作文中每出现一个错别字扣减一分,对考生的书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同学们在平常的考试中,作文中的错别字是非常多的,常见错误有:
  (1)画蛇添足:如“蛊”字,把“皿”写为“血”,把“神”的左面写成“衤”的。
  (2)改头换面:如把“冢”写为“家”,把“虐”下面的“ ”写为“ ”的。
  (3)张冠李戴:把“尤其”写为“犹其”的,有把“神采”写为“神彩”的。
  (4)缺胳膊少腿:如“被”字,把左边偏旁写为“礻”字旁,把“勤”左边的三横写为两横。
  汉字绝大部分都是形声字。因此,可以利用汉字偏旁与字形和字义之间的关系来避免书写错别字。利用偏旁对字义的提示作用,来确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应该用哪一个汉字,这个汉字的准确写法是怎样的。
  如:“被”字的写法是经常出错的。“被”字的左面应该写为“衤”,而不能写作“ネ”,这因为“被”的本意为“睡衣”。与“衣”有直接关系,而与“ネ”(祭祀)无关;将“沓”字下面的“曰”字底写为“日”字底,这是错误的。因为“沓”的本意为“话语多,杂沓”。只和说话(曰)有关,与“日”无关;“贝”本是贝壳的象形字,历史上贝壳曾作为货币使用,所以有关财务的字常以“贝”作为偏旁,如“货、购、赁、资、贾、贫、贬、贱、赏”等。
  为了给同学们一些提示,下面对常用的偏旁部首做一个简单归纳:
  (1)“老”部:以“老”作为偏旁部首的大都是一些表示年老的字,例如“耆、耄、耋”等。
  (2)“欠”部:“欠”部的字一般表示和呵气、吸气相关。如“唏嘘”——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饮、歌”可以这样理解,在“喝”之后需要吸气,在唱歌时需要出长气。
  (3)“皮”部:“皮”本义是兽皮,也指人皮。所以脸上起的褶纹为“皱”,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称为“皲裂”。
  (4)“止”部:“止”部的字表示和脚有关的意义,例如“步、歧(岔道)”
  (5)“走”部:“走”部的字和行走有关,例如“起”本意为立起来,“趋”本意为小步快走,“趣”本意为快跑。所以这三个字都有“走”字旁。
  (6)“”部:带有这个偏旁的字都和疾病有关,如“疮、痔、痛、疚(本意为病)、疫”等。“瘦、疲”是因为古人把瘦弱和疲劳看作病态。
  (7)“歹”部:“歹”部的字和死亡、杀伤有关,如“死、殁、殓、歼、葬”。
  (8)“示”部:“示”字表示和神鬼、祭祀、宗庙、福祸有关的意义。而“神、祀、福、祉、祖、祥、祸”等等都要写成“示”字旁,另外还有上下结构的,如“祭、祟(小鬼)、禁”等。
  (9)“鬼”部:“鬼”部的字大多与神鬼相关,例如“魔、魑、魅、魍、魉、魂、魄”等。
  (10)“巛”部:“巛”就是“川”,水流的样子,因此“洲”指水中的高地。
  (11)“金”部:“金”是金属和金属制品的总称,所以“金”部字表示金属和各种金属制品的名称、冶金和使用金属工具的动作等,例如“锅、锻、铸、镜、鉴(铜镜子)、错(一种金属容器)”等。
  (12)“玉”部:“玉”部字主要是和玉石有关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例如“瑜、瑾、珏、玦、琼、璧、莹、理(对玉石进行加工)”等。
  (13)“衣”部:“衣”部字和衣服有关。例如“被、襟、衫、袒、装、袋、衾、裁、裳、裹、衷(本意为里面贴身的衣服)”等。
  (14)“糸”部:“糸”部字和丝麻有关,例如“绢、绩(本意为绩麻)、绪”。另外,丝要染色,所以颜色词也以之为偏旁,例如“红、绿、紫、素(白色)”等。
  (15)“宀”部:“宀”在古代文字中是房屋,所以“宀”部字和房屋有关,例如“宇、(屋檐)、宽(房子宽大)、宿、宗(祖庙)”等。“广”部“广”部字和“宀”部字一样都是表示房屋的。例如“府、库、庐、废(房屋倒塌而废弃)”等。
  (16)“穴”部:“穴”部字表示地上或建筑物上的孔洞及其相关的意义,例如“窖(地洞)、窍、窗、穿”等。
  (17)“皿”部:“皿”部字和器皿有关,例如“盆、盂、盒、盏”等。
  (18)“戈”部:“戈”部字大多与兵器和使用兵器有关,例如“戈”部字的“戚(本意为大斧)、戟、戎、战、戍”等。
  (19)“月”部:“月”部字一般表示和月亮或光亮有关的字,例如“朔(农历每月初一)、望(每月十五)、期(一定的时间期限)、朗(月明)”等。
  (20)“雨”部:“雨”部字和云雨有直接关系,例如“霞、雪、霜、露、雷、雹、霎(本意为小雨)、零(断续不止的雨)、震(本意为响雷)”等。
  (21)“山”部:“山”部的字表示和山有关的意义,例如“岱(泰山)、峰、岫(山洞)、崇(山高)、崛(山短而高)”等。
  (22)“阝”部:“阝”(左边)原作“阜”,本意为无山之石,所以“阝”部的字和山尤其是土山有关,例如“路”本意是高而上平的土山,“防”本意是堤坝,“阳”本意是山南,“阴”本意是山北,“阻”本意是山路险阻。
  【作者单位:河北省定兴县北河中学】
  责任编辑:周俊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一、 阅读下列这首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越调]天净沙·鲁卿庵中  张可久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1.“越调”是这首元曲的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是________________,“鲁卿庵中”是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的写景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是18个,尽管比文言实词少得多,但由于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所以要准确地理解掌握有一定难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推断,从而正确地解题。    一、位置推断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就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根据虚词在句首、句中、句尾的不同位置来进行推断。如“也”用于句末时,表示各种语气:判断、肯定、疑问、感叹等。如:  勿
期刊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毋宁 务虚 船坞 侮辱 好高骛远  B. 诧异 叱咤 刹那 侘傺 姹紫嫣红  C. 茁实 琢磨 污浊 着想 擢发难数  D. 眩晕 舷梯 炫耀 泫然 改弦更张  2. 下列四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思辨 响誉中外 吊书袋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B. 尤如 唇松舌箭 冷不妨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
期刊
如果把文章比做人,那么内容就是血肉,结构就是骨架,而主题则是文章的灵魂。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作文的训练已进入倒计时阶段。面对着波谲云诡的考场作文,考生如何以“先声夺人之势”,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引领阅卷老师的思维,夺取语文的“半壁江山”呢?显示鲜明的作文主题则是达到这一途径的“关键之中尤为关键”者。  有一位阅卷老师这样说:“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出来,在作
期刊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充当其他词类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这就是词类活用。一般来说,辨别实词活用的主要方法是成分分析法,即从其语法结构和词汇意义上分析该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起到什么作用。介绍词类活用的文章已很多,因此本文仅给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小窍门。    一、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其中一个名词常
期刊
学生质疑    从初中到高中,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学一篇懂一篇,拿起另一篇却仍旧不懂。我该怎么学古文,怎样才能提高我的古文阅读水平?希望编辑老师给我指一条捷径,谢谢你们啦!    教师答疑    你好!能为你们解答问题是件愉快的事情。你说“读一篇懂一篇,拿起另一篇仍旧不懂”,这说明古文阅读的迁移能力不足,这是初学者常见的问题,也是高中生必须跨过的一道坎。阅读一篇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解决文章“写了什
期刊
断句标点是对文言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我们必须先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了解文言句式特点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是阅读文言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哪方面知识不足,都会错误理解文句,断错句子。养成正确的断句习惯对于我们阅读文言文是至关重要的。  文言断句和标点的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点:  第一,拿到不加标点的文段,要认真耐心地通读一至二遍,可以不求甚解,但力求知其梗概。如属什么
期刊
编者语:邓莹兰同学在2008年高考中以总分641分的优异成绩夺得湖北省高考文科状元。她的班主任李美和老师说,邓莹兰在班上担任学习委员,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她的科任老师说,邓莹兰很会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优异的成绩必定得益于优秀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位状元同学在学习文言文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与虚词相比,实词意义明确且更加易于掌握,因而其学习相对简单,只是一个知识储备的过程。掌握实词
期刊
学生质疑    编辑老师,你们辛苦了!我想问,什么叫取消句子独立性?古人为什么造句的时候用“之”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我们应该怎样来判断这种情况?谢谢!    教师答疑    这个问题提得好,这涉及到古代汉语的一个语法习惯——古文句子的词组化。  在现代汉语里一个陈述的对象加上陈述的内容就构成主谓短语。例如:同学聚会、我走了、春天美丽等。现代汉语里主谓短语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是常见的,符合一般语言习惯
期刊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一般只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大致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兼词。正因为虚词没有实际意义,在解决有关虚词的问题时,分析虚词的词性尤为重要。  以上八类虚词中,叹词、拟声词基本不属考查范围。兼词中常用的不过“诸”“焉”二字,只需记得此二字可译为“之于”或“于之”即可。如《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及《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其他五类虚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