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方法一二三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5758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断句标点是对文言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我们必须先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了解文言句式特点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是阅读文言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哪方面知识不足,都会错误理解文句,断错句子。养成正确的断句习惯对于我们阅读文言文是至关重要的。
  文言断句和标点的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点:
  第一,拿到不加标点的文段,要认真耐心地通读一至二遍,可以不求甚解,但力求知其梗概。如属什么文体,涉及何事何理,心里要有个大概。倘发现从内容、语气上非停顿不可的地方,可用铅笔标上小黑点,“姑妄断之”。
  第二,再读时根据古代文化常识,判定一些无须译出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官爵名、地点、事物器具名称、干支纪时、年号等,可用铅笔画上横线,以防受其干扰。有些术语与现代汉语某些词语易混,如“烛之武”“瘐公之斯”“尹公之他”(人名)“天蜴礼盛国庆”(西夏惠宗赵秉常的一个年号)等,遇上时要小心剥离。
  第三,依靠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断句,如“矣”常用于陈述句之末,“乎”常用于疑问句之末,“夫”“唯”“盖”“凡”常用于句首发语;“以”“而”“于”常用于句中。它们各有所司,各见其义。“曰”是古文对话不可缺的标志,其后常有说话人的原话。这些使用频率颇高的虚词,能使文段断句大体完成。
  第四,利用文言文句式特点断句。如古文多整句,常用对偶、顶真、排比、间隔、反复等修辞格进一步对难断之处作分析。
  [示例]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日而天不寒晏子时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节选自《晏子春秋》)
  [解析](1)先找出可以作主语的名词。此段文字中“景公”“公”“晏子”“婴”是专有名词。其中“公”指“景公”,才能明白承前文省略;“婴”是晏子的字,这个需要有些文化常识。
  (2)由频繁出现的“曰”推测出大体是“景公”和“晏子”两个人的对话。
  (3)“乎”“也”“矣”“乃”“而”等虚词可帮助断句。
  (4)“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明显是对偶排比。
  [答案]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实战演练
  
  给下面文段加标点并翻译。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节选自《后汉书·王烈传》)
  
  [参考答案]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翻译]王烈字彦方,太原人。青年时曾在陈定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有个盗牛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件事。”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促使他改过。”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惊奇地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
其他文献
高考词语备考是一项琐碎繁杂的工作,一方面词语基数庞大,另一方面词语变化万端。尽管词语复习面宽点密,还是应该以有为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对待,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一、切分范围,明确对象    高考词语考查命题有原则,对象有选择。  【例1】(2007年高考湖北卷)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中国女足姑娘昨日到达武汉,游东湖,爬磨山,逛江城闹市,赏江滩夜景,难得在大
期刊
生活在这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诱惑”时常萦绕在身边。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心灵如何抉择,每个人都无法逃避。从这点上说,此选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特级教师覃国平围绕“诱惑”,摘选经典,出示范文,点拨思路,全面呈现了此类题材的写法。    美文欣赏    草原的诱惑  朱进孝  如果你能经受住草原的诱惑,那你就一定不是一个浪漫的人。  请不要拒绝草原的邀请吧,让我们相约在草原的盛宴上。喝两口藏家的美酒
期刊
编者语:声训法以声推意,形训法以形断意,对称法对照显意,迁移法触类旁通,成语法以今溯古,词性法巧借语境,六法各有妙用,组合出招更会势不可当。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点。高考要求学生掌握120个重点实词。但一篇文言文包含的实词远不止这120个,同学们在阅读和解题时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词语,这是阅读文言文最大的障碍。那么就需要对这些陌生的实词进行推断,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推断实词词义的六种方
期刊
1.现实生活中的竞赛远非大家一起起跑的理想状态,经常是众人还在“各就各位”,胆大的就已经冲向终点了。你也许会说他们“犯规”、“耍赖皮”,但历史无数次证明,机遇往往青睐“抢跑”的家伙。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思路指导]关键是对“抢跑”的把握,“抢跑”在这里已经不是比赛上常规的概念,而是已经拓展到人生界面上来了。“抢跑”意味着抓取机遇的胜算和把握增大了。材料的
期刊
一、 阅读下列这首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越调]天净沙·鲁卿庵中  张可久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1.“越调”是这首元曲的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是________________,“鲁卿庵中”是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的写景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是18个,尽管比文言实词少得多,但由于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所以要准确地理解掌握有一定难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推断,从而正确地解题。    一、位置推断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就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根据虚词在句首、句中、句尾的不同位置来进行推断。如“也”用于句末时,表示各种语气:判断、肯定、疑问、感叹等。如:  勿
期刊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毋宁 务虚 船坞 侮辱 好高骛远  B. 诧异 叱咤 刹那 侘傺 姹紫嫣红  C. 茁实 琢磨 污浊 着想 擢发难数  D. 眩晕 舷梯 炫耀 泫然 改弦更张  2. 下列四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思辨 响誉中外 吊书袋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B. 尤如 唇松舌箭 冷不妨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
期刊
如果把文章比做人,那么内容就是血肉,结构就是骨架,而主题则是文章的灵魂。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作文的训练已进入倒计时阶段。面对着波谲云诡的考场作文,考生如何以“先声夺人之势”,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引领阅卷老师的思维,夺取语文的“半壁江山”呢?显示鲜明的作文主题则是达到这一途径的“关键之中尤为关键”者。  有一位阅卷老师这样说:“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出来,在作
期刊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充当其他词类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这就是词类活用。一般来说,辨别实词活用的主要方法是成分分析法,即从其语法结构和词汇意义上分析该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起到什么作用。介绍词类活用的文章已很多,因此本文仅给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小窍门。    一、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其中一个名词常
期刊
学生质疑    从初中到高中,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学一篇懂一篇,拿起另一篇却仍旧不懂。我该怎么学古文,怎样才能提高我的古文阅读水平?希望编辑老师给我指一条捷径,谢谢你们啦!    教师答疑    你好!能为你们解答问题是件愉快的事情。你说“读一篇懂一篇,拿起另一篇仍旧不懂”,这说明古文阅读的迁移能力不足,这是初学者常见的问题,也是高中生必须跨过的一道坎。阅读一篇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解决文章“写了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