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两意识 轻松学古文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l9970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质疑
  
  从初中到高中,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学一篇懂一篇,拿起另一篇却仍旧不懂。我该怎么学古文,怎样才能提高我的古文阅读水平?希望编辑老师给我指一条捷径,谢谢你们啦!
  
  教师答疑
  
  你好!能为你们解答问题是件愉快的事情。你说“读一篇懂一篇,拿起另一篇仍旧不懂”,这说明古文阅读的迁移能力不足,这是初学者常见的问题,也是高中生必须跨过的一道坎。阅读一篇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解决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研究文章“如何写”的问题,思索文章“为什么美”的问题。高中生往往因不能理解字词,无法完成第一步,进而很难完成后面的阅读。准确的理解字词句,成了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关键。如何解决呢?我认为在于养成两种阅读意识。
  
  一、积累意识
  没有积累,谈不上阅读;没有积累,谈不上迁移。积累什么,如何积累是初学者特别应该研究的。
  我们必须了解古代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点。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古代汉语的词汇知识,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和古代文化知识。词汇是一种语言里全部的词,在汉语里,一个个词合起来构成汉语的词汇。如果我们掌握了古代汉语的词汇,就算是基本上掌握了古代汉语,所以积累词汇是重点。古今汉语的语法差别不大,但掌握规律性的内容是必须的。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包括官职科举、宗法礼教、服饰器物、历法刑法等内容。以下面短文为例,看看应该积累什么。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钓于濮水》)
  [词汇知识]
  ①古今异义:往矣,(古义)回去,(今义)前往。
  ②词的活用:累,使……累。巾,用巾包着或者盖着。笥,用竹箱子装着。
  ③单音节词为主:持,拿着,握着。顾,回头。曳,拖着。宁,宁可,愿意。
  [语法知识]
  ①句子的成分: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主语+谓语)
  庄子||持竿不顾。(主语+谓语)
  ②省略句:(你们)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楚王)愿以境内(之事)累(尔)矣。
  ③倒装句:庄子钓于濮水。(状语后置)
  ④固定句式:其……,其……(是……还是……)
  [文化知识]
  ①大夫,官名,各历史时期的具体含义不同。
  ②庙堂,宗庙之堂,用来祭祀先人的地方。
  
  二、整体阅读意识
  所谓“整体阅读”,就是先从文章的整体内容人手,领略文章大概。不纠缠于某一难字难句的精确理解,而着眼于不同文体大致内容的把握。比如,记传类文段,抓人物及人物间关系、事件、时段、结果等要素;议论文段,则抓论点、论据、思路;一事一议类文段,则了解事件与评者观点;写景叙事类文段,则弄清何人、何时、何地、所观何景、所抒何情等等。
  初读全文,可采用做记勾画的方式以显示把握的重点。边读边画出难字难句的同时,还画出人名、官名、时间、地点等信息,或者开头结尾等处的议论抒情句,通过这些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对文章宏观层面心中有数的前提下,再回过头来咬文嚼字,推敲难字难句,这样往往有得。但如果依旧不能解决,就只有求助于工具书或其他资料。考试中则可借题答题,阅读中模棱两可之处,可通过阅读题干和选项来理解文意,印证已把握信息的正确性。高考文言文最后一题往往要求针对全文内容选出不符合原意的一项,那么正确的三项无疑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地获取和印证已获得的信息。
  
  实战演练
  
  在儋耳书
  苏轼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
  [注]①儋耳:地名,今海南省儋县。②少海:小海。③方轨:两车并行。
  [参考翻译]我刚到海南岛时,环顾四面大海无边无际,凄凉地为这种情况(或自己)伤感道:“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岛屿呢?”随即又思考起来,天地都在积水中,九州也在大瀛海中,中原在小海中,难道有谁生下来不在岛上的吗?倒一盆水在地上,小草浮在水上,蚂蚁附着在小草上,(蚂蚁)迷惘地不知道渡到哪里。一会儿水干了,蚂蚁于是径直下叶走了,见到同类,哭着说:“差点不能和你见面了。”哪里知道顷刻之间,会有宽阔的四通八达的路(出现)呢?想到这个可以笑一笑。戊寅年九月十二日,和客人喝酒微醉,信手写下这张纸。
其他文献
材料作文在被话题作文取代,沉寂几年后,随着分省命题的出现,又重新活跃在了语文高考的试卷中,2007年全国卷I、全国卷II、北京卷、海南宁夏卷、湖北卷都采用了这种形式。当然,此材料作文已非彼材料作文,无论在写作限制上,还是在具体写法上,如今的材料作文都带上了一些话题作文的开放性色彩,规避了千篇一律的痼疾。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它怎么变,其行文立意的依据必须来自材料,这一宗旨是不能变的。也就是说,无论你
期刊
高考词语备考是一项琐碎繁杂的工作,一方面词语基数庞大,另一方面词语变化万端。尽管词语复习面宽点密,还是应该以有为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对待,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一、切分范围,明确对象    高考词语考查命题有原则,对象有选择。  【例1】(2007年高考湖北卷)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中国女足姑娘昨日到达武汉,游东湖,爬磨山,逛江城闹市,赏江滩夜景,难得在大
期刊
生活在这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诱惑”时常萦绕在身边。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心灵如何抉择,每个人都无法逃避。从这点上说,此选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特级教师覃国平围绕“诱惑”,摘选经典,出示范文,点拨思路,全面呈现了此类题材的写法。    美文欣赏    草原的诱惑  朱进孝  如果你能经受住草原的诱惑,那你就一定不是一个浪漫的人。  请不要拒绝草原的邀请吧,让我们相约在草原的盛宴上。喝两口藏家的美酒
期刊
编者语:声训法以声推意,形训法以形断意,对称法对照显意,迁移法触类旁通,成语法以今溯古,词性法巧借语境,六法各有妙用,组合出招更会势不可当。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点。高考要求学生掌握120个重点实词。但一篇文言文包含的实词远不止这120个,同学们在阅读和解题时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词语,这是阅读文言文最大的障碍。那么就需要对这些陌生的实词进行推断,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推断实词词义的六种方
期刊
1.现实生活中的竞赛远非大家一起起跑的理想状态,经常是众人还在“各就各位”,胆大的就已经冲向终点了。你也许会说他们“犯规”、“耍赖皮”,但历史无数次证明,机遇往往青睐“抢跑”的家伙。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思路指导]关键是对“抢跑”的把握,“抢跑”在这里已经不是比赛上常规的概念,而是已经拓展到人生界面上来了。“抢跑”意味着抓取机遇的胜算和把握增大了。材料的
期刊
一、 阅读下列这首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越调]天净沙·鲁卿庵中  张可久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1.“越调”是这首元曲的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是________________,“鲁卿庵中”是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的写景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是18个,尽管比文言实词少得多,但由于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所以要准确地理解掌握有一定难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推断,从而正确地解题。    一、位置推断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就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根据虚词在句首、句中、句尾的不同位置来进行推断。如“也”用于句末时,表示各种语气:判断、肯定、疑问、感叹等。如:  勿
期刊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毋宁 务虚 船坞 侮辱 好高骛远  B. 诧异 叱咤 刹那 侘傺 姹紫嫣红  C. 茁实 琢磨 污浊 着想 擢发难数  D. 眩晕 舷梯 炫耀 泫然 改弦更张  2. 下列四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思辨 响誉中外 吊书袋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B. 尤如 唇松舌箭 冷不妨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
期刊
如果把文章比做人,那么内容就是血肉,结构就是骨架,而主题则是文章的灵魂。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作文的训练已进入倒计时阶段。面对着波谲云诡的考场作文,考生如何以“先声夺人之势”,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引领阅卷老师的思维,夺取语文的“半壁江山”呢?显示鲜明的作文主题则是达到这一途径的“关键之中尤为关键”者。  有一位阅卷老师这样说:“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出来,在作
期刊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充当其他词类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这就是词类活用。一般来说,辨别实词活用的主要方法是成分分析法,即从其语法结构和词汇意义上分析该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起到什么作用。介绍词类活用的文章已很多,因此本文仅给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小窍门。    一、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其中一个名词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