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与文言句子的词组化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ouhu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质疑
  
  编辑老师,你们辛苦了!我想问,什么叫取消句子独立性?古人为什么造句的时候用“之”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我们应该怎样来判断这种情况?谢谢!
  
  教师答疑
  
  这个问题提得好,这涉及到古代汉语的一个语法习惯——古文句子的词组化。
  在现代汉语里一个陈述的对象加上陈述的内容就构成主谓短语。例如:同学聚会、我走了、春天美丽等。现代汉语里主谓短语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是常见的,符合一般语言习惯。例如:
  同学聚会是人生中难得的回忆。(主语“同学聚会”)
  我始终忘不掉那次同学聚会。(宾语“同学聚会”)
  在古代汉语里,主谓短语比较少。凡主语和谓语结合起来,往往算是一个句子。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该句中“秦王大喜”是个句子,翻译过来“秦王非常高兴”。古汉语中,如果要使主谓短语词组化,作为主语或宾语,还得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上一个“之”,使它变成一个词组。例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若依现代汉语语法,只要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就行了(“我有了孔明”“鱼有了水”都是主谓短语);但若依古汉语的语法习惯,“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不成话,必须说成“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孤之有孔明”作主语,“鱼之有水”作谓语部分)。该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可以省去“之”字不译,但是,我们在理解古代汉语语法的时候,仍应该知道:“之”取消了“孤有孔明”“鱼有水”这两个主谓短语作句子的可能,使它们成了句子的一个部分。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古代汉语的主语和谓语结合起来一般的只构成句子而不构成词组,那么这种在主语和谓语中间插进一个‘之’的方式也就可以称为词组化。”我们由此知道,在古代汉语里,主谓短语作句子的一个成分时,古人常在主谓之间加一个“之”来取消其独立做句子的可能。在古汉语的句子被词组化后,它有时候作主语或宾语,有时候并不作主语或宾语,只作不完全的句子。例如:
  [例1]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例21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
  [例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例5]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例6]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前面三例中加点的“之”可理解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而后三例中加点的“之”可理解为补充音节的作用,“悍吏之来吾乡”“医之好治”“天之亡我”并没有作为句子的主语或是宾语,可翻译为“凶悍的官吏来到我们乡”“医生喜欢给人治病”“上天要我灭亡”就可以了。
  懂得了古代汉语句子词组化的规律后,我们做关于“之”用法的题目可能就容易一些了。
  
  实战演练
  
  醉乡记
  [清]戴名世
  昔余尝至一乡陬,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大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是为醉乡。”
  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之人不余欺也。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矣。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而天下之人,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而荒惑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已。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
  ①天地为之易位
  ②问之人
  ③酣适大方,甘旨之尝
  ④古之人不余欺也
  ⑤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
  [参考答案]①②代词③表示宾语前置,“甘旨之尝”即“吃美好的食物”④相当于助词“的”⑤表定语后置,“忧之可以解者”即“可以解之忧者”。
其他文献
编者语:声训法以声推意,形训法以形断意,对称法对照显意,迁移法触类旁通,成语法以今溯古,词性法巧借语境,六法各有妙用,组合出招更会势不可当。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点。高考要求学生掌握120个重点实词。但一篇文言文包含的实词远不止这120个,同学们在阅读和解题时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词语,这是阅读文言文最大的障碍。那么就需要对这些陌生的实词进行推断,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推断实词词义的六种方
期刊
1.现实生活中的竞赛远非大家一起起跑的理想状态,经常是众人还在“各就各位”,胆大的就已经冲向终点了。你也许会说他们“犯规”、“耍赖皮”,但历史无数次证明,机遇往往青睐“抢跑”的家伙。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思路指导]关键是对“抢跑”的把握,“抢跑”在这里已经不是比赛上常规的概念,而是已经拓展到人生界面上来了。“抢跑”意味着抓取机遇的胜算和把握增大了。材料的
期刊
一、 阅读下列这首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越调]天净沙·鲁卿庵中  张可久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1.“越调”是这首元曲的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是________________,“鲁卿庵中”是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的写景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是18个,尽管比文言实词少得多,但由于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所以要准确地理解掌握有一定难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推断,从而正确地解题。    一、位置推断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就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根据虚词在句首、句中、句尾的不同位置来进行推断。如“也”用于句末时,表示各种语气:判断、肯定、疑问、感叹等。如:  勿
期刊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毋宁 务虚 船坞 侮辱 好高骛远  B. 诧异 叱咤 刹那 侘傺 姹紫嫣红  C. 茁实 琢磨 污浊 着想 擢发难数  D. 眩晕 舷梯 炫耀 泫然 改弦更张  2. 下列四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思辨 响誉中外 吊书袋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B. 尤如 唇松舌箭 冷不妨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
期刊
如果把文章比做人,那么内容就是血肉,结构就是骨架,而主题则是文章的灵魂。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作文的训练已进入倒计时阶段。面对着波谲云诡的考场作文,考生如何以“先声夺人之势”,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引领阅卷老师的思维,夺取语文的“半壁江山”呢?显示鲜明的作文主题则是达到这一途径的“关键之中尤为关键”者。  有一位阅卷老师这样说:“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出来,在作
期刊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充当其他词类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这就是词类活用。一般来说,辨别实词活用的主要方法是成分分析法,即从其语法结构和词汇意义上分析该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起到什么作用。介绍词类活用的文章已很多,因此本文仅给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小窍门。    一、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其中一个名词常
期刊
学生质疑    从初中到高中,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学一篇懂一篇,拿起另一篇却仍旧不懂。我该怎么学古文,怎样才能提高我的古文阅读水平?希望编辑老师给我指一条捷径,谢谢你们啦!    教师答疑    你好!能为你们解答问题是件愉快的事情。你说“读一篇懂一篇,拿起另一篇仍旧不懂”,这说明古文阅读的迁移能力不足,这是初学者常见的问题,也是高中生必须跨过的一道坎。阅读一篇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解决文章“写了什
期刊
断句标点是对文言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我们必须先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了解文言句式特点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是阅读文言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哪方面知识不足,都会错误理解文句,断错句子。养成正确的断句习惯对于我们阅读文言文是至关重要的。  文言断句和标点的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点:  第一,拿到不加标点的文段,要认真耐心地通读一至二遍,可以不求甚解,但力求知其梗概。如属什么
期刊
编者语:邓莹兰同学在2008年高考中以总分641分的优异成绩夺得湖北省高考文科状元。她的班主任李美和老师说,邓莹兰在班上担任学习委员,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她的科任老师说,邓莹兰很会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优异的成绩必定得益于优秀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位状元同学在学习文言文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与虚词相比,实词意义明确且更加易于掌握,因而其学习相对简单,只是一个知识储备的过程。掌握实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