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冲动,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知。怎样实现这种价值观呢?
1.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式教学,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开放性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转化过程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重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创设了这么几个问题情境:7.65÷0.85与准备题7.65÷85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把除数变成整数)请你实践一下,会发现什么问题?在小组里学生进行了第一层次的交流,但经过计算很快发现:商发生了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第二层次的讨论:怎样保证商不变?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扩展开来,有的借鉴小数乘法的分析方法,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100倍,商反而缩小100倍,只要把得到的商再扩大100倍就可以了。有的认为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也扩大100倍就可以了。我对他们的研究、发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同学们经过分析、比较,认为第二种方法更合理、更可行,这样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老师在课堂上精心创设了一个知识再现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地去分析、猜想,推证所得结论。学生经过独立发现,独立求解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打破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转变师生间单向交流倾向,构建生生、师生共同交流,人人参与认知探索活动,携手发展的学习场景。例如,教学“三角形”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见到三角形,再出示实物图,然后去掉实物的模像,留下图形轮廓,抽象出几何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拿出小棒摆成三角形,并研究讨论以下三个问题:a.你用了几根小棒摆成三角形?b.你是怎样摆成三角形的?c.三角形是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积极讨论。在全班交流时,大部分学生认为“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时老师不急于揭示正确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操作过程,力求用准确的词语进行描述。这样在学生的争论声中形成一个完整、确切的概念,使学生对三角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刻理解了“围成”的含义。在知识再现的情境中,教师要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认知的可能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造性学习态度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打破统一要求、统一目的的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点。因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抓共性特征,又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各类学生以各自适宜的速度和方式主动学习。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在实施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多种信息反馈,以及对学生平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了解,对学生进行细致、客观的分析。其次,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和学生差异组织教学,教学目标分层提出。教学内容要难易适度,分层设计,分类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索精神。第三,在设计练习与布置作业时,要准确把握各部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的发展顺序安排,以达到巩固双基、培养特长、减轻负担、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用数学思想武装起来的学生解决问题才有远见和洞察力;只有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创造显示自己个性的环境,把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打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交往渠道,造成一种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课堂心理氛围。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收获,合作分享学习的快乐,探索研究学习的趣味,只有如此,学生的数学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数学课堂才能真正实现高效。
1.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式教学,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开放性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转化过程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重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创设了这么几个问题情境:7.65÷0.85与准备题7.65÷85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把除数变成整数)请你实践一下,会发现什么问题?在小组里学生进行了第一层次的交流,但经过计算很快发现:商发生了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第二层次的讨论:怎样保证商不变?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扩展开来,有的借鉴小数乘法的分析方法,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100倍,商反而缩小100倍,只要把得到的商再扩大100倍就可以了。有的认为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也扩大100倍就可以了。我对他们的研究、发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同学们经过分析、比较,认为第二种方法更合理、更可行,这样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老师在课堂上精心创设了一个知识再现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地去分析、猜想,推证所得结论。学生经过独立发现,独立求解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打破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转变师生间单向交流倾向,构建生生、师生共同交流,人人参与认知探索活动,携手发展的学习场景。例如,教学“三角形”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见到三角形,再出示实物图,然后去掉实物的模像,留下图形轮廓,抽象出几何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拿出小棒摆成三角形,并研究讨论以下三个问题:a.你用了几根小棒摆成三角形?b.你是怎样摆成三角形的?c.三角形是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积极讨论。在全班交流时,大部分学生认为“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时老师不急于揭示正确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操作过程,力求用准确的词语进行描述。这样在学生的争论声中形成一个完整、确切的概念,使学生对三角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刻理解了“围成”的含义。在知识再现的情境中,教师要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认知的可能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造性学习态度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打破统一要求、统一目的的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点。因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抓共性特征,又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各类学生以各自适宜的速度和方式主动学习。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在实施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多种信息反馈,以及对学生平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了解,对学生进行细致、客观的分析。其次,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和学生差异组织教学,教学目标分层提出。教学内容要难易适度,分层设计,分类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索精神。第三,在设计练习与布置作业时,要准确把握各部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的发展顺序安排,以达到巩固双基、培养特长、减轻负担、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用数学思想武装起来的学生解决问题才有远见和洞察力;只有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创造显示自己个性的环境,把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打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交往渠道,造成一种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课堂心理氛围。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收获,合作分享学习的快乐,探索研究学习的趣味,只有如此,学生的数学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数学课堂才能真正实现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