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做几何”中“发现几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f446233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空间与图形”的知识素材,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动手操作、实践应用,积累丰富的空间感知,而且要为学生创造“做几何”的机会,努力引领学生在“做几何”中“发现几何”,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做几何 发现几何 数学原型 空间观念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24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學,其中的几何知识是学生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窗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数学课程标准》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内容和要求作了更加具体的描述:“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维视图、平面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这使我们对空间观念的含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可以避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方向,有效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认为在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应以“做数学”的理念为导向,努力引领学生在“做几何”中“发现几何”。“做几何”的核心就是教师把静态呈现的教材内容转化成可以让学生“做”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发现和创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笔者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课前——寻找数学原型,积累空间感知
  1.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原型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理解“空间与图形”的知识。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教师课前布置实践性作业:“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的大小,并思考: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怎样计算物体表面的大小?”学生实践反馈:牙膏盒、纸箱、木箱和文具盒等物体都是由六个面组成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每个长方体表面的大小;游泳池、金鱼缸、抽屉和火柴盒的内匣等长方体物体的表面是由五个面组成的;火柴盒外壳的表面是由四个面组成的。通过以上的实践活动,学生对长方体的表面积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形成空间观念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2.自制学具,积累空间感知
  空间感知依赖于操作活动,这是由“空间与图形”知识内容的特点决定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操作活动放在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他们的空间感知更为准确、深刻,为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前可先让每个学生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再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上“上”“下”“前”“后”“左”“右”六个字,并在上下两个面涂上红色,在前后两个面涂上黄色,在左右两个面涂上绿色,使长方体、正方体既可以展开成由六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组成的平面图形,又可以将这个平面图形折合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在动手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的过程中,获得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直接经验,为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鲜明的表象、正确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及发展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二、课中——探索发现规律,形成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笔者重新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如下:
  (一)反馈汇报,交流经验
  1.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的大小?
  2.展示每个学生自制的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
  (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1)课件展示长方体牙膏盒,先沿着棱剪开再展开(如下图),让学生观察发现原来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明白长方体的外表面展开后是由六个长方形组成的,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展示正方体药盒。
  
  (2)学生动手将长方体或正方体学具用同样的方法先剪开后展开,再将平面图形折合成立体图形,观察展开后的平面图形中“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在长方体或正方体中的对应位置。
  (3)概括: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先将长方体学具展开,再折合成长方体,反复操作几次,边操作边观察思考:①长方体展开后的图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②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2)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请你将长方体学具的模型量一量、算一算,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3)反馈交流,总结方法。
  生1:5×3 5×3 5×2 5×2 3×2 3×2。   生2:5×3×2 5×2×2 3×2×2。
  生3:(5×3 5×2 3×2)×2。
  生4:(3 2)×2×5 3×2×2。
  师:请说说自己对每种解法是怎样理解的。
  (4)迁移类推,自己总结方法。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三)巧设练习,灵活应用
  1.师(出示长方体牙膏盒):能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吗?需要量出几个數据?分别是长方体的什么?
  2.师(出示长方体药盒):制作这样的药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测量后发现什么?
  3.师(出示正方体药盒):如何求出它的表面积?制作100个这样的药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
  4.师(出示火柴盒):如何求出火柴盒内匣和外壳的表面积?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合作研究。
  (四)归纳总结,促进提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遵循新课标理念,从实际生活引入教学,为学生创造探索新知识的环境,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将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上述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出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并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这样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课后——实践应用拓展,培养空间想象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课堂教学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实践应用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与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学以致用,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价值。知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才会产生质的转变,真正根植于学生心中,在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其自身价值的存在。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布置实践性作业:“家里装修卫生间,在卫生间里贴装饰砖,至少需要多少块装饰砖?”同时,教师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装修卫生间求装饰砖的块数,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卫生间装修时,哪几面需要贴装饰砖?门窗面积怎样处理?当用到的装饰砖不是整块时,怎样处理?实际装修时,如何考虑装饰砖的损耗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思考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如果我们能把静态呈现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数学材料,并多给学生放开手脚、自由探究的空间,就会发现“空间与图形”这个抽象的、单调的内容生动起来,成为立体的形象画面,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成为会思维、会实践、有创造力的人。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组织“包装香皂”的课外活动:“香皂包装的形状是长方体,它长5厘米,宽2厘米,高9厘米。把10盒香皂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长方体,可以怎样包装?算一算,这样包装要多少包装纸(包装纸的重叠部分忽略不计)?你认为哪一种包装方案比较合理?”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得出9种包装方案,其中长10厘米、宽10厘米、高9厘米的包装方案用纸量最少,它的表面积为560平方厘米。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得出一个规律:越近似于正方体,表面积越小。师:“包装方案是否合理,要看合理的标准是什么。大家可到超市等地去调查一下,看看香皂实际是怎样包装的,了解为什么厂家要这样包装。”……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对表面积的概念、计算方法的理解极为深刻,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空间想象力都得到了培养。
  总之,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把要教学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做几何”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空间感知,形成鲜明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摘 要]微课作为现代科技化产物,对当代教育影响重大。将微课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起来,可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实现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以“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为例,进一步探析微课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策略,以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三角形的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小学数学单元整理与复习是新教材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上好整理与复习课,可以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及时弥补学习中的不足;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更多关注的是新授课的教学,复习课则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而且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把复习课上成了简单的练习课,搞题海战术,机械
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分数单位、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其内容以两次初步认识分数为基础。尽管这是一节典型的老课,对于同样的内容、同样的理论,如何上出不同的效果,需要不断思考与实践。  一、质疑,学生的学习起点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就玩一个“头脑风暴”的游戏。(屏幕显示数字“1”)你想到什么?  生: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花园,一个班级……  师:我由“1”想到了4
[摘要]深度学习强调批判理解、内容整合、知识建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和思维发展。在深度学习背景下的数学复习课中,通过思维导图,提高學生的单元知识再加工能力和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通过追本,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溯源,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知识之间内在结构的深度把握,将思维与实践引向更深更远处。  [关键词]追本;溯源;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
[摘 要]复习课是小学数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复习有三大要素:“学过的东西”“再学习”“使之巩固”。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应立足复习三要素,适时插入情境为学生再现知识,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知识串成线、结成网,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与提升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复习;小学数学;要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
[摘 要]教学中虚拟情境创设,能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从“认识百分数”中情境创设的不同所得到的不同教学效果入手,论证了只有处理好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创设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认识百分数;创设情境;虚拟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29-01  【教学一】(苏教版)六年级数
[摘 要]同一道习题教学,不同的处理方式往往会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多角度研读教材,领会其编排的意图,深入挖掘教材本身隐藏的价值,活用教材习题,并整合习题和例题的教学,助推学生思维的生长。  [关键词]习题;例题;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33-02  最近听了一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9的
为贯彻落实天津市教研室提出的“个性化学习,有品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工作思路,加强天津市中小学课程的建设,践行活动即课程的理念,我校积极参加了天津市教研室小学英语学科举办的“助推对话教学,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慢’教育理念下中小学英语课本剧实践研究”主题论坛活动。  针对小学英语课堂目前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练习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英语教学的“对话课堂”,并在微课的辅助下实现了英语
[摘要]问题链侧重情境的完整性、结构的逻辑性和衔接的关联性。知识的学术形态需要转化成教育形态的问题链,以演绎知识解构到重构的关键环节和智慧路径,驱动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并最终超越具体知识,内化关键能力,丰盈理性精神。  [关键词]问题链;问题驱动;知识解构;模型重构;数学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07-04  数学知识存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心”。一年级的数学课本中知识的呈现是循序渐进的,内容以情境图为主,因此只有教会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使低年级的课堂也呈现出理性之美。  [关键词]被减数;数量关系;单位;逆向思维;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