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课堂也能拥有理性之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es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心”。一年级的数学课本中知识的呈现是循序渐进的,内容以情境图为主,因此只有教会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使低年级的课堂也呈现出理性之美。
  [关键词]被减数;数量关系;单位;逆向思维;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36-02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课前思考】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利用加法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它与求剩余的实际问题正好相反,是需要学生逆向思考的求和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数学课程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本节课主要体现数学应用意识的一个方面,即利用数学原理和方法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外,第一学段的问题解决目标是“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解决求和与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时都不存在困难,因为这些只需正向思考。然而本节课的问题情境与往常遇到的事件的发展方向相“逆”,要想正确解决就要找到其中的数量关系。这些逆向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全面地体会和掌握数量关系,使他们的正向、逆向思维都得到发展,并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的含义,提高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实践】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填数字的小游戏。
  师:你能把这些算式补充完整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怎么求括号里的数)
  师:仔细观察这几道算式,括号里要填的数都是减法算式中的什么呀?
  生1:被减数。(教师板书:被减数)
  师:你是怎么求出被减数的?你能说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吗?
  生2:减数 差=被减数。(教师板书:减数 差=被减数)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这种把算式补充完整的填空题难度系数较小,课堂伊始进行这样的练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巩固学生的已学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教师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出得数,还要说出解题的思路,为总结数量关系式“减数 差=被减数”进行铺垫。
  二、新课教授
  师(出示小猴摘桃的局部情境图):小猴今天可开心了,因为猴妈妈要带它去摘它最爱吃的桃。看,一到树下它就迫不及待地爬上树去摘桃。猴妈妈一边将桃装进筐里一边数:“1、2、3……23,23个,够啦,够啦,不用摘了!”
  师:树上原来可能有多少个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师(小结):如果树上的桃都摘完了,那么原来有23个桃;如果树上的桃没有摘完,那么原来可能有24个、25个、26个,甚至更多,但是不可能少于23个。
  [设计意图]“树上原来可能有多少个桃”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直接抛给学生,他们并不能快速反应过来。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可促进学生能够積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仔细聆听他人的看法,思维更开阔。另外,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与桃有关的三个量:原来的桃数、摘了的桃数和还剩的桃数。
  师(出示小猴摘桃的完整情境图):看,树上还剩一些桃。有几个?
  生3:5个。
  师:小猴摸了摸脑袋,想: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生4: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就是把已经摘了的23个桃和剩下的5个桃合起来。
  师: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4:23 5=28。
  师:2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28呢?(板书:摘了23个桃,树上还剩5个桃,树上原来有28个桃)
  师(指着板书小结):树上原来的桃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摘了的23个,另一部分是树上还剩的5个,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能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算出得数后,还要在得数的后面添上单位“个”,并用括号括起来。(板书:(个))以后解答问题时,都要在得数后面加上单位。
  师:现在你知道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吗?
  生5:28个。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完整地说一遍:树上原来有28个桃。以后我们也要依据问题给出完整的回答。
  师:回顾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的过程,你能说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吗?
  生6:已经摘了的个数 还剩的个数=原有的个数。
  [设计意图]在游戏导入的铺垫下,大部分学生在题目出示后就高高地举起了小手。然而解决问题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知道怎么做,还要能说出为什么。因此,我没有立刻让学生列式计算,而是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另外,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形象具体的,他们无法一下子说出数量关系式,先让学生说出算式中各数的含义,再尝试列出数量关系式,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从而使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也能呈现理性之美。
  三、课中操
  师:大家共同帮助小猴解决了问题。小猴送给我们一首儿歌表示感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出示儿歌)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堂课要时时刻刻集中注意力是很困难的,适当匀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短时间的放松,能提高后续教学的效率。此外,这首儿歌与本节课的写单位名称教学也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出示时应将所有的量词都用红色标注出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量词的作用。   四、巩固提升
  师: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看一看。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求“一共有多少块拼板”,我们应该怎么去思考呢?
  生7:求一共有多少块拼板,就是把已经拼好了的21块和剩下的3块加起来。
  师: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7:21 3=24。
  师:生7的答案离完全正确就差一点点了,你能帮他纠正吗?
  生8:还要添上单位名称,应该是21 3=24(块)。
  师:要怎么回答?
  生9:一共有24块拼板。
  师:你能试着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式吗?
  生10:已经拼好的块数 还剩的块数=总的块数。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和第3题):有了刚才的解题经验,相信接下来的题目就难不倒大家了。请大家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和第3题。完成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并试着说出数量关系式。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并做汇报)
  师:刚才的几道题都是求原来有多少。在解答时,只要把已经知道的和还剩的合起来,就能求出原来的数量。
  [设计意图]给出求“原来有多少”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同一种数量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解答第1题,目的是回顾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对于第2和第3题,则放手让学生去做,為的是鼓励学生找出题目的数量关系。同桌交流的环节,则便于学生在交流中产生共鸣、相互补充,使答案更完善。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看上去差不多。请大家先认真读题,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说一说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异同之处。
  生11:这两个问题都是求玲玲现在有多少条蚕。
  生12:第一个问题中,兵兵送蚕给玲玲,用加法;第二个问题中,玲玲送蚕给兵兵,用减法。
  师(小结):读题时我们一定要看清题目中的关键词,这样才能够正确找出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所求虽然相同,但是数量关系不同,分别是求和与求剩余的实际问题。把这道题目与之前的题目进行比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求被减数实际问题的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根据数量关系选择正确计算方法的能力。
  【课后反思】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所涉及的题目,无论是在理解题意还是在理解数量关系上,都比一年级上册的加法实际问题要难一些,因此我在教学时先复习了求被减数的计算练习,进行教学铺垫。
  在教学中,无论是授课环节还是练习环节,我都强调要大声读题、认真读题,且至少读三遍,以便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读题的难度对他们来说已经有所降低,但要找出数量关系,依然存在很大的困难。一方面,这类问题都要求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本就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要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抽象和简化,更是加大了难度。但经过例题的指引和“想想做做”第1题的解答过程,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诀窍。
  此外,教学安排张弛有度,使得课堂节奏适宜,氛围良好。我强调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完全放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使得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给课堂带来更多的思维碰撞,课堂充满了理性之美。
  (责编 吴美玲)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学指出: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构建而进行的接受式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形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当学生意识不到他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实践的关系时,就不愿为学习付出努力。因此,学生的学习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机制,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随着对有效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更加关注从学生角度去思考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做
[摘 要]微课作为现代科技化产物,对当代教育影响重大。将微课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起来,可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实现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以“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为例,进一步探析微课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策略,以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三角形的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小学数学单元整理与复习是新教材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上好整理与复习课,可以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及时弥补学习中的不足;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更多关注的是新授课的教学,复习课则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而且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把复习课上成了简单的练习课,搞题海战术,机械
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分数单位、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其内容以两次初步认识分数为基础。尽管这是一节典型的老课,对于同样的内容、同样的理论,如何上出不同的效果,需要不断思考与实践。  一、质疑,学生的学习起点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就玩一个“头脑风暴”的游戏。(屏幕显示数字“1”)你想到什么?  生: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花园,一个班级……  师:我由“1”想到了4
[摘要]深度学习强调批判理解、内容整合、知识建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和思维发展。在深度学习背景下的数学复习课中,通过思维导图,提高學生的单元知识再加工能力和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通过追本,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溯源,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知识之间内在结构的深度把握,将思维与实践引向更深更远处。  [关键词]追本;溯源;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
[摘 要]复习课是小学数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复习有三大要素:“学过的东西”“再学习”“使之巩固”。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应立足复习三要素,适时插入情境为学生再现知识,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知识串成线、结成网,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与提升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复习;小学数学;要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
[摘 要]教学中虚拟情境创设,能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从“认识百分数”中情境创设的不同所得到的不同教学效果入手,论证了只有处理好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创设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认识百分数;创设情境;虚拟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29-01  【教学一】(苏教版)六年级数
[摘 要]同一道习题教学,不同的处理方式往往会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多角度研读教材,领会其编排的意图,深入挖掘教材本身隐藏的价值,活用教材习题,并整合习题和例题的教学,助推学生思维的生长。  [关键词]习题;例题;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33-02  最近听了一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9的
为贯彻落实天津市教研室提出的“个性化学习,有品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工作思路,加强天津市中小学课程的建设,践行活动即课程的理念,我校积极参加了天津市教研室小学英语学科举办的“助推对话教学,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慢’教育理念下中小学英语课本剧实践研究”主题论坛活动。  针对小学英语课堂目前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练习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英语教学的“对话课堂”,并在微课的辅助下实现了英语
[摘要]问题链侧重情境的完整性、结构的逻辑性和衔接的关联性。知识的学术形态需要转化成教育形态的问题链,以演绎知识解构到重构的关键环节和智慧路径,驱动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并最终超越具体知识,内化关键能力,丰盈理性精神。  [关键词]问题链;问题驱动;知识解构;模型重构;数学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07-04  数学知识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