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衔接”,让“幼升小”平稳过渡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oliangto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嘉宾:
  金焕芝 郑州市中原区锦艺小学校长
  孙永杰 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长
  马素芳 洛阳国际学校校长
  侯家奎 周口市淮阳区文正学校校长
  李春霞 郑州市中原区实验幼儿园园长
  李 静 周口市淮阳区文正幼儿园园长
  李荣霞 南阳幼师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
  主持人: 孙 俭(本刊编辑)
  导读:
  教育部近期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这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落实全面育人的重大决策,不仅对学前教育,也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儿童能否适应,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今后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并影响将来的发展。本期《校长圆桌会》邀请到几位校长、园长,结合办学实际,就“‘双向衔接’,让‘幼升小’平稳过渡”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为科学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参考。
  
  主持人:此次《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为“幼升小”平稳过渡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南。首先,请各位校长、园长谈谈对“双向衔接”的认识和理解吧。
  金焕芝: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提出,为做好幼儿入学教育指明了路径,体现了国家对幼儿入学教育的重视,是在政策层面的完善和创新。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落地,将有效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延续性和一致性,达到整体育人。
  孙永杰:《指导意见》明确了两个阶段“双向衔接”的任务,即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和小学的入学适应。要使幼小之间的坡度变缓,必须加强两个学段之间教育的连续性,同时建立幼小互通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完善家园、家校共育机制,形成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
  李春霞:首先,“双向衔接”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指导意见》指出了当下的两种思维误区:一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二是小学向幼儿园靠拢。这两种认识是片面的。其次,“双向衔接”是协同合作的过程。幼小衔接自然的状态应是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关注、共同衔接,加强两个学段之间教育的连续性。最后,“双向衔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就是说幼儿园到小学应该平稳过渡,双方要对教学空间、时间、制度、方式甚至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马素芳:之前提幼小衔接,好像幼儿园任务更重一些。《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双向衔接”,指出小学和幼儿园都有责任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也就是说,小学的教学方法应当向幼儿园靠拢,而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内容应为小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只有双方沉下心来,真正把视线转向儿童,尊重儿童个体发展特点,才能把“幼升小”这个问题解决好。
  李荣霞:“双向衔接”是实现教育生态系统和谐性的重要节点。我们的教育生态一旦出了问题,那会是连锁效应,而“双向衔接”可以保证“幼升小”的平稳过渡。我认为应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的思路,通过合力建立幼小互通的学习共同体,完善家园、家校共育机制,解决教育生态链断层的问题。比如,我园与邓州市城区一小、致远实验学校、北京路学校建立幼小衔接学习共同体,定期组织课程教学教研活动、儿童发展研讨会等,深度探讨交流,及时解决幼儿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效果很好。
  侯家奎:首先小学教师要树立牢固的衔接意识,转变教育观和儿童观,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积极倾听儿童需要,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教育环境。
  其次要注重适应过渡。将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幼小衔接适应期,在班级环境、作息安排等方面与幼儿园相衔接,解决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中衔接坡度过大问题。再次要关注个体差异。强调尊重儿童原有知识经验和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儿童提供个别化的指导。
  最后要深化课程改革。小学应主动探索与幼儿园相衔接的入学适应教育,合理安排一年级课程内容,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为幼儿更好地步入小学生活奠定基础,促使幼小衔接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主持人:隨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部分家长由于焦虑存在“抢跑”行为,加上校外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让家园、家校之间对幼小衔接的科学理念不能形成一致。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多方协调努力,家庭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形成家园、家校协同教育的合力?
  孙永杰:开封一师附小通过“四个坚持”建立有效的家校协同机制,引导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一是坚持举办新生家长学校。为了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学校举办新生家长学校,校领导及一年级所有任课教师与各位家长面对面交流,对入学准备工作进行有效指导,从而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二是坚持开展每月教学开放日活动。各班家长代表在开放日走进校园、走进教室,观摩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增进对学校的了解。
  三是坚持多种形式交流,取得家长配合。学校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短信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成立家长志愿团,建立成长记录手册,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家校共育管理体制,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四是坚持以书为媒,搭建多元成长平台。学校通过评选书香家庭、举办家校读书沙龙活动、开展角色交换课堂等方式,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实现协同育人。
  金焕芝:锦艺小学每年都会派出老师到周边的中原区实验幼儿园、锦艺实验幼儿园举办讲座,指导家长着重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规则意识、思维能力等关键素质。
  学校还开设有系列的家长课程,主要是开好两个家长会和上好一年级家长专题教育课程。两个家长会是指学生入学前的家长会和学生入校一个月后的家长会。一年级家长专题教育课程,主要通过线上学习与线下家长沙龙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这些举措密切了家校联系,促进了协同育人。   李春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实现家园协同育人,可以从这两个点着手:一是树立理性的教育观。我园通过家长学校、公众号、班级群、家园联系栏等多渠道宣传,让家长了解相关政策,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通过开展家长进课堂、心理沙龙、绘本共读打卡等活动,让家长亲身参与和体验,从而真正认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树立理性的教育观。二是掌握得当的教育策略。教师通过家长沙龙、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家长明白幼小衔接是全方面的衔接,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更是情绪情感、社会交往、作息习惯等方面的调节与适应。我们应做到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让幼儿在家庭的支持下自然地过渡到小学生活。
  侯家奎: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幼儿园和小学要把家长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家园、家校协同沟通机制,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小学积极配合,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其次,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教师要及时了解家长在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方面的困惑及意见,积极宣传幼小“双向衔接”的科学理念和做法,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使其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做好衔接工作。
  最后,要多开展家园、家校互动活动,例如,开展幸福家长课堂、家长开放日活动、专家讲座等,有效搭建家园沟通桥梁,形成家园、家校合力,让幼儿平稳顺利进入小学阶段。
  主持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是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科学开展的保障。那么,学校该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衔接重心引领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让教育回归生活”上来呢?
  李静:我们主要以三种方式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是让教师熟悉教育改革动向。我们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流程,科学有效地开展各项活动,同时也鼓励教师及时学习《指导意见》和《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改进保教工作。
  二是专家引领。我们通过开通专家扶持热线、建立专家辅导平台、邀请专家来园讲学等方式,让教师与专家直接对话交流,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是以教研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园除了完善现有的教研学习制度和交流汇报制度,还将“双向衔接”工作与教师评价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用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研行为,激励他们自觉追求专业发展。
  李荣霞:为了不断更新幼儿教师理念,让教育教学与时俱进,我们会定期开展环境创设、区域活动、主题活动等方面的教研活动,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我们积极引导教师学习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意见》和《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在思想认识上与国家现行政策保持一致。我们还会定期邀请小学教师到园座谈,进行观摩教学与指导,使教师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做好入学准备教育。
  李春霞:我园采用了“两回归、两建设”的策略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回归本心——加强师德建设;二是回归能力——提升专业修养,我们通过学习相关文件、开展幼小衔接专题教研、进行大班幼小衔接案例分享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三是建设教研团队——建立幼小教师共同体,定期开展教研交流活动,共同探索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教育方法有效衔接的策略;四是建设师资队伍——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选用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培训、实践、轮岗,使他们对做好入学准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科学有效地做好衔接工作。
  主持人:那么,幼儿园该如何在去小学化的前提下做好入学准备?小学怎样改变低年级课程实施方式,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呢?
  马素芳:首先,各级教育部门要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幼儿园和小学深度合作,建立联合教研制度,统筹协调,使幼儿园大班课程和小学一年级课程体系衔接自然。
  其次,儿童的入学准备和适应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园和小学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将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有机融合,科学设置课程内容,让儿童顺利、愉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最后,要树立“雙向衔接”意识,建立包容性和支持性的校园环境,给刚入校的儿童预留足够的成长和适应时间。幼儿园和小学只有真正携手合作,联合教研,认真研究教学策略,并争取家长的支持和理解,阶梯式地一步步引导儿童从游戏活动转向课堂教学活动,才能让儿童真正从思想、情感、认知和方法上适应小学教学,最终完成顺利过渡。
  孙永杰:开封一师附小主要通过开展手拉手活动、开设入学课程、举办迎新仪式、实施“醇香园”兴趣走班课程等途径,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学校加强幼小合作教研,共同探讨合适的课程内容及活动。学校坚持每年邀请幼儿来校参观,走进课堂,体验老师精心设计的课程,感受小学生上课的状态,激发幼儿园小朋友入学的兴趣。每周三下午的“醇香园”兴趣走班课程,学校专门开设了适合一年级孩子的课程,如折纸、贴画、绘本等,既丰富了孩子的校园生活,也增强了孩子对校园生活的向往。
  李春霞:幼儿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一个不断获得新经验的过程,也是一个适应挑战的过程,所以要注重联系性。在去小学化的前提下做好入学准备,除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更要在尊重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好两点:一是全程准备,突出重点时段。要把入学准备贯彻在幼儿园三年教育的全过程。例如:在小班,让孩子学会排队喝水、自己扣扣子等;中班,学会与同伴交往和遵守规则;到了大班,通过参观、交往、模拟小学课堂等多种活动,让幼儿真正去了解小学生活,产生对小学的向往。
  二是全面发展,突出重点内容。幼儿园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幼儿全面和谐发展。除了全面进行入学准备,还应该突出重点内容。比如,到了大班,我们要重点培养幼儿的书写兴趣,做好必要的书写准备,还要引导幼儿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责 编 帕 拉)
其他文献
基于“学习伙伴”模型理论主要集中在本科生教育阶段的应用,而鲜有将立德树人思想植入于研究生层面的报道,本文从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个体学习过程的互动机制着眼,以研究生自我主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文件精神,在全
期刊
目前全国高校持续推进在线教学,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采用雨课堂+腾讯会议双保险的模式开展计算机公共课在线教学,文章探讨保证在线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结合岭南师范学
近几年,国家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根植中华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了时代的号召.对于孩子来说,要使他们从小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因此少儿电视节目也是其中不可
随着新一轮经济的兴起,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成为“新工科”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最终落脚点。为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培训。其次,需规范工程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百年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我们这样一个乡村教学点,一至三年级三个班,几乎全是不到10岁的娃娃,如何带领他们学党史呢?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方法对头,小孩子也能学得入心动情。  一、看动画学党史  3月5日是学雷锋活动日,周一,校长在例会讲话时宣布学雷锋文明礼貌月启动,表现好的同学将会加入少先队。“校长,雷锋是谁呀?”一年级的孩子问。  好,学党史就从认识雷锋开始吧。
乡村治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性环节,需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三治”结合基层治理体系.随着乡村社会变迁,基层党组织陷入空心化、悬浮化困境,乡村社会权利争斗愈演愈烈,村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优化改革,教育部门对于语文教育越发重视。语文学科是学好所有科目的基础,语文教育重在听、n说、读、写四个方面,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阅读感悟能力
在“双一流”背景下,以提高MPA研究生课堂学习效果为目标,对PBL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创新了PBCL教学方法,并将PBCL教学方法融入到《航空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实践表明,PBCL
本文梳理了《文化反哺》中的观点,并结合现实案例以及代际关系、社会转型、文化研究等理论阐释文化反哺的动因和社会意义.经济发展、同辈群体崛起、媒介化的生存状态等深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