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携手 双向衔接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egg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关于幼小衔接的探索已经经历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主动对接,以及从小学“零起点”向幼儿园的积极靠近,逐渐开始走向幼儿园和小学都向幼儿靠近的道路。如何追随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幼小衔接工作,让幼儿园和小学从“各自为阵”到“双向奔赴”呢?这既是幼小衔接顶层设计的理念更新,更是幼儿园与小学一线教学的行动指南。
   2021年3月31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使幼小之间的坡度变缓,必须加强两个学段之间教育的连续性,同时改变幼儿园向小学靠拢或小学向幼儿园靠拢的思考逻辑。《指导意见》再次从国家层面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进行了根源上的判断与把握,将双向衔接作为行动纲领与指南,从国家到地市再到园校,层层落实,扎实推进。
  一、课程定位:坚守一个理念
   幼小衔接的本质意义不在于幼儿的知识衔接,而在于幼儿的心理过渡,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植根于不同学段,跟随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去设计衔接课程是不可逾越的鸿沟。简单来说,就是不能跳出“当下的孩子”去盲目追求认知类知识的储备,窄化学习目标,错误地将“入学准备”理解为“提前入学”。对于幼儿园和小学而言,双方都应始终遵循“基于基础课程的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即在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添加和丰富幼小衔接教育内容及形式。对于幼儿园而言,就是“生活化课程主线上的入学准备教育”,即在幼儿一日生活主线的基础上去寻找开展入学准备教育的契机,将幼儿在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方面的准备巧妙地融入不同环节中,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各方面成长与进步,提升入学适应性。
   例如,大班开展了晨间诵读活动,教师通过每日诵读的方式将小学低段必学的70首古诗传授给孩子,帮助幼儿在放声朗读、集体诵读和小组接龙中感受经典,培养语感,建立自信,逐步培养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借助区域游戏的形式,为大班幼儿专设“幼小衔接区”,将成语故事、测量、前书写、前阅读、数的分解与组合等目标隐含在自制玩教具中,帮助幼儿在做中玩、在玩中学,潜移默化地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与专注力。“新闻小主播”和“小小讲解员”活动更是让大班幼儿勇敢地走到了台前,孩子们通过“预习准备”讲述身边发生的新闻,如太原地铁竣工、钟书阁开放、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等,在信息搜集、了解内化、追踪反馈、理解表征中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联合教研:秉承一个态度
   教研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教师之间互相进行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的载体。所谓的联合教研,就是摒弃之前幼儿园与小学“各自埋头拉车”,沉迷于所属学段当前课程设计,很难有机会“向下延伸”或“向上观望”的单一片面的思想,尝试搭建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共同设计入学准备期与入学适应期的课程安排,在彼此倾听、质疑追问、信息共享、协商一致中进行换位思考,共同探索适宜的衔接思路与方法。
   联合教研应是共研型教研。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能够共研《指导意见》中的指导要点,共同分析大班幼兒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差异性,了解衔接工作中存在的盲点,重现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从而减缓坡度设计。联合教研应是互通式教研。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彼此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对活动专题提供一些专业建议,优化“参观小学”“红领巾的秘密”“书包里的秘密”“小学名师进课堂”等活动方案,建构“我要上小学了”主题活动的整体框架及实施要点,提升活动针对性。联合教研更是互助式教研。幼儿园和小学可以共同查漏补缺,彼此提供关键信息,全面考虑幼儿和家长的兴趣点及关注点,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帮助,建立教师、幼儿、家长三方协同共育的长效机制。
   总之,联合教研是确保教育长效性最有力的武器。只有依托教研的扎实推进,幼儿园和小学才能在按部就班的讨论与交流中走近彼此,发现幼儿的成长内需,找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并用前瞻性和动态性的儿童观和课程观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
  三、双向衔接:完成一件事情
   单一的、片段式的互动设计只能给幼儿带来零散的经验储备,真正智慧的幼小衔接设计应该是课程的高度统一。教师只有将幼儿的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准备高度融于常态化的课程建设中,将核心课程与主题活动有机结合,将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作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旋律,才能帮助幼儿循序渐进、合理有序地获得发展,提升其入学适应性。因此,幼小衔接课程的研发应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开发,也就是建构“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暑期预备课程+一年级上学期”的课程体系,帮助幼儿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推进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
   大班下学期:生活化课程与“我要上小学了”系列主题活动的整体课程方案厘定,尝试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挖掘和捕捉幼小衔接的渗透要点,选择适宜的互动形式,嵌入有价值的指导要点,通过基础课程与主题活动的有机结合,丰富幼儿的生活、游戏与学习内容,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入学适应性。
   暑期预备期:按照“了解小学+入学向往+习惯准备”的整体思路,借助暑期云课程的形式,让不同小学的学生录制视频,介绍小学生的生活,分享书包里的秘密,讲述红领巾的故事,不断培养幼儿爱阅读、爱思考的好习惯,引导幼儿提前做好入学准备。
   一年级上学期:一年级上学期为入学适应期,教师应在已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例如,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规律作息、按时上学、听到铃声马上进教室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上自主阅读、认真倾听、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自主整理物品;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懂得与人为善。
   总之,真正科学的衔接课程应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奔赴,是根植于幼儿所在的学段,去增添内容、优化手段和丰富形式的一个过程。例如,幼儿园的任务是通过多种活动提高幼儿的入学适应性,小学的任务则是坚持零起点教学,搭建适应缓坡,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衔接点自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非某一机构向另一机构的迎合或靠近。   四、科研助力:借助一个课题
   通过科研的方式来推进教研经验,是科研助力的出发点和目标所在。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借助严谨的课题思路去查漏补缺,借助科研的频繁沟通去跟进和精细化,更可以借助行动研究的逻辑去赋予衔接课程以灵魂,让衔接课程的成果说得通、立得住。
   幼儿园和小学可以借助行动研究法,通过为期两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建构双向衔接课程。从自查自纠到反思研判,再到修订完善、再验成稿,这是一个课程验证的闭环,更是一個经验梳理的审慎过程。经过不断反复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检验,该课程体系的出台可以为更多的幼教同人提供参考和借鉴。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全面性,三轮行动研究的任务主要包括:第一,分析幼儿园和小学衔接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二,剖析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暑期预备期、一年级上学期课程双向衔接的具体路径;第三,建构幼小衔接主题网络课程的框架及配套主题活动方案。在此基础上,为保证研究方案的全面性,课题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设立节点,积极投身到课题研究中。
   第一轮研究重在自查与自纠。通过对大班入学准备课程进行逐一审订,包括电子备课中生活、游戏、运动、学习目标的遴选与替换,暑期预备期相关栏目的固化与形式手法的选择运用,毕业生数据库的建立以及追踪反馈指标的研讨,不断查漏补缺、优化完善,在两轮课程审议中完善第二轮行动研究的课程方案,并集中部署安排。
   第二轮研究重在修订与完善。经过了一个学年,对衔接课程整体方案进行审定与修改,包括入学准备课程、暑期预备课程、入学适应课程,细化每一个指导要点的关键内容,注意对照梳理课程内容在三个阶段的衔接性与契合度,提升或降低难度设计,从课程视角减缓幼儿园到小学的坡度。
   第三轮研究重在对课程方案中的一些细节进行微调,如个人教案、微主题设计、体验活动流程以及月主题活动在基础课程中的比重等,通过对毕业生进行二轮追踪反馈,对衔接课程整体方案进行再设计,形成一年衔接期的整体框架及主题网络图,撰写《幼小衔接课程实施要点解读》,让目标更加具象,从而为广大幼教同人提供可视化的经验与方案。
   当然,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是体现课题价值的重要法宝。三轮行动研究过后,重在对课程的密合性进行再梳理,提炼课程的框架与目标路径,拓展课程的可复制性、可推广性,进而为幼教同人提供可操作的育儿方案。
   “幼小”携手,双向衔接。相信有了《指导意见》的顶层设计与规范管理,有了教育行政部门依托“试点园校”的全面铺开与定期跟踪,有了一批示范幼儿园和小学的先行投入衔接课程研究,以及越来越多学习共同体的加入与共研,幼小科学衔接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历程。
其他文献
爱尔艺术幼儿园的20年,凝练了以“爱你爱美爱自然”为宗旨的园本文化,确立了以“天生艺术家”为育人目标的美育理念,开发和建构了以“四名艺术”美育课程为特色的艺术化园本课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凸显中华美育精神。   多年以后,那个曾埋头流汗的小男孩站在荣誉面前,准会想起儿时在幼儿园里专注挖泥沙的那个遥远下午。旁边是挥舞的小铁锹,小朋友们在墙上涂
期刊
期刊
石头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事物,正因为它太常见了,容易被大家所忽略。在一次远足活动中,小朋友们偶然发现了运河公园的草坪周围有一圈鹅卵石。鹅卵石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小朋友们开始了一场探索石头秘密的旅程……   在一次远足活动中,小朋友们在草坪上休整完毕后准备回幼儿园。这时,涵涵一眼发现了草坪上的鹅卵石,说道:“看,我这边有一块鹅卵石!”“哇,好漂亮的石头呀!”浩浩看到后说。“我这里也有一块呢!”浩浩惊喜地捡
期刊
如何有效地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本园全面发展成为各幼儿园的重要课题。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幼儿园从五个自主转身入手,重建园本教研活动新秩序。  园本教研是促进教师发展、丰富办园内涵的重要路径。践行“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办园理念以来,我园在园本教研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行政的教研需求被放大,制度的过渡约束束缚了应有的教研活力,忽视教师内在需求的教研始终留不下自身的肌理,缺乏资
期刊
目的观察喷他佐辛对下肢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后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 cTnI)的影响及其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的关系。方法选取择期在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单侧下肢骨科手术使用止血带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喷他佐辛组(P组),每组
幼儿园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实践、教育行为的桥梁,是教育目的落实到幼儿身上的中介。拥有健康的身体是每一个幼儿的权利,维护幼儿的生命健康是法律赋予我们每一位成人的义务和责任。幼儿园健康教育课程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为幼儿提供有意义的学习和生活,从而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发展。我们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健康教育理论,结合本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发扬本园、本地区的文化教育特色,
期刊
早期阅读是儿童成为成功阅读者的基础,也是儿童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开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如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童话书;提供相对安静的地方,尽量减少干扰,保证幼儿自主阅读。基于对绘本的研究,如何使幼儿的绘本阅读更有深度和广度,是教师需要探索的重要内容。  一、选择绘本:阅读背景调查   我园致力于研究幼儿的绘本阅读状况,在省级规划课
期刊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病变,以大脑特定区域蛋白蓄积以及神经元缺失为特点。有研究证实全身麻醉药物可引发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而引起细胞凋亡,而AD的发病及进展与ERS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目的探究全身麻醉药引发的ERS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对AD的影响。内容介
疫情期间,幼儿居家隔离。园长妈妈通过微信公众号写了一封“信”给孩子们。短短几日,孩子们以不同的表征形式发来了各式各样的回“信”。在这些回“信”中,有95%的幼儿都强烈地表达了对幼儿园的思念,对回归幼儿园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幼儿园里人、事、物、景的想念。  一、分析解读,厘清教育价值   我们试图透过儿童的作品表征,解读儿童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挖掘隐藏其中的教育契机。   (一)儿童情感需求的外化
期刊
目的观察和比较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TAP)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镇痛对开腹结直肠手术患者镇痛和康复的影响。方法入选84例开腹结直肠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TAP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组(T组)和连续硬膜外镇痛组(E组),每组42例。主要监测指标为术后48 h VAS评分,同时比较术后补救镇痛药使用率、舒芬太尼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