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善自己的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从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看,大多数教师心中仍然只有教案,只有教材内容,依然做不到“心中有学生,时刻关注学生”。
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生方面来。关注学生什么?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好好思考,上课时好好落实。
一、备课时,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
从三年级的两位老师执教的阅读教学《卖木雕的少年》谈起。
课例1:
师: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呀?谁来说说?
生:……(无人举手)
师:很难理解,是吧。那老师先给你们看一组图片。(播放中国人支援帮助非洲一些国家的事例的图片,如:修筑坦赞铁路等)(教师边播放图片边对图片进行解说。)
师:现在,谁来说说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生:因为中国人给非洲人修了铁路,送去了很多药品,并为非洲人治病,给他们以朋友一样的帮助。
师:很好。正因為中国人给非洲人修了铁路,送去了药品,排除支援非洲的医疗队、工程队等,中国人和非洲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了友谊,所以非洲少年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课例2:
师: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呀?谁来说说?
生:……(无人举手)
师:很难理解,是吧。那好,我们先来读读这首小诗,你们就会知道了什么是朋友。
生:(读小诗)……朋友是阮恒强忍着内心的恐惧给献血,朋友是……
师:理解了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吗?
生:理解了。
师:谁来说说?
生:……(没人举手回答)
师:(指一位学生)你来说说
生:……
在《卖木雕的少年》这篇文章中,我们知道“少年,为非洲国家的少年。我,为非洲的中国游客。”课文的结尾“少年称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感动地连声说:我们是朋友。”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借助于结尾的对话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上两位教师的教学也是如此,而且,都采用了补充资料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
从教学效果来看,课例1的效果优于课例2的效果。
首先,课例1的执教老师在备课时将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进去了。我们知道,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是思维的具体性,即这一阶段学生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事物和经验。课例1教师选择中国援非事迹的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正是出于对三年级学生这一认知特点的考虑。
其次,课例1教师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我们知道,三年级的孩子很少会去关注中国援非事迹的。学生对中非两国之间的友谊建立以及少年为啥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样的话也就谈不上真正的理解。这位教师正是考虑了这样的情况,于是选择了中国援非事迹的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
再看课例2,从这位教师提供的资料本身来看,诗这种文体,抽象的成分比较多,本身就存有理解难度,如果说让学生通过这首诗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话,反倒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学生的会感到困难了。相对于课例1的这位教师来说,课例2的这位老师对学生的考虑就欠妥了。可以说,这个课例中的补充资料就没有什么任何教学价值了。
因此,备课中,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不仅是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手段要考虑的因素,而且还是整个有效课堂教学相关要素要考虑的因素。
二、备课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没有提高,有没有发展。然而,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课时,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1.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是否已经具备
《槐乡》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充分地说明了“关注学生是否具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刚才小吴读了课文第三自然段,读得怎样?谁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里?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好,你请坐。还有哪位同学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只是槐乡的“槐”读得不太准确。
师:那你来读一读。
生:(朗读这个句子,但效果不好)
以上教学过程,教师是想借助学生评价这一策略来促进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结果,目标达成却不能如教师所愿。
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备课时只是想着要使用学生评价的策略,而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已经具备良好的朗读评价能力。
“我觉得他读得很好”,好在哪儿,哪儿读得有感情,评价的学生说不出来。因为,学生的评价没有标准意识。“他读得很有感情”,究竟怎样的读才叫有感情?评价学生不知道,自己也读不好。因为,学生自己不具备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对文章内容理解感悟的能力。
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想到了这些,教师就不会轻易在朗读活动中使用“学生评价”这一策略了。
这个课例提醒了教师,在备课时,安排学习活动,选择教学方法手段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是否已经具备。
2. 关注学生之间是否存在学习能力差异
备课时,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还不够,还需要考虑学生之间是否存在学习能力的差异。
我们用两个《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字词教学的实录片段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
(语文教师甲的课堂)
师:大家预习了没有?那老师来检查一下这一课的生字词大家预习得怎样? 师:老师来说意思,同学们请根据意思猜出相应的词语。第一个: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的词语是哪个?
生:(齐声回答)姹紫嫣红。
师:形容微微一笑的样子,是哪个词?
生:(齐声回答)莞尔一笑。
师: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这是哪个词?
生:(齐声回答)应接不暇。
师: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的词语是哪个?
生:(齐声回答)花团锦簇。
师:意思是“很、非常”的词语是哪个?
生:(齐声回答)颇。
师:看来大家对这一课的词语掌握得很好。(课件出示: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莞尔一笑 应接不暇 脊梁 颇)来,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按词语顺序依次齐声朗读,每个词读两遍)
(语文教师乙的课堂)
(课件出示: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莞尔一笑 应接不暇 脊梁 颇)大家昨天
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生字会读吗?那老师来检查检查。
(1)指名读(有目的地让学习态度差、自学能力不强的同学认读)
(2)提炼难读的字教读
(3)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词语认读情况,并帮助组内同学读错的字正音提高。两
分钟后汇报。(如学生正确认读率达90%以上,便可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
字词认读目标是否达成,教师在备课时,依据学生能力的差异,来选择合适的检查学生认读的方式方法。教师甲在备课时就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存在。否则,学生接受检查的形式不会一直以“齐声回答”“齐声朗读词语”来体现;教师也不会以“看来大家对这一课的词语掌握得很好”来小结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乙在备课时就关注了学生能力差异的存在。因此,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检查学生认读、听写词语的过程中,力求学生个体学习结果的呈现,力求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来促进能力差异的学生在各自的水平层次上共同进步。
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从两个课例中充分认识到:教师备课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对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上课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学生学习活动开展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状态。从观课实践中得出:学生的学习情绪状态、学生的主动参与状态、学生的习惯养成现状应成为教师课堂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重点。
1.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状态
《示儿》教学实录片断
老师:“但悲不见九洲同”……“九洲同”是什么意思?(这时离下课的时间还有不到十分钟)
(学生无精打采的样子,且沉默不语)
老师:(用眼扫了全班同学一眼,指一位学生回答)你来说说“九洲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甲:“九洲同”就是祖国统一。
老师:如果让你来写,你觉得作者还可以“但悲不见什么?”
(学生甲沉默,教师面向其他学生追问,其他学生没有人回答。他们当中有的眼睛无神地望着窗外,有的懒洋洋地侧着头,并紧锁眉头)
老师:为什么不说“但悲不见兒孙乐?……我想,是因为诗人爱国,他希望看到祖国统一。好了,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爱国古诗呢?
(大部分学生沉默,只有少数几个人在交流)
课例显示:学生的学习情绪不佳。大多数学生听而不答、视而不见。教学中,该教师看不到学生的表情,看不到眼前的学生处在怎样的精神状态下,感受不到学生的学习是否愉快、是否喜爱,只是一味地想抓住最后几分钟的时间完成自己教学预设,给自己一个交代——课的任务完成了。当学生没有针对他的问题加以对答时,教师干脆自己把答案呈现出来。呈现这样的教学,显然,教师自己没有关注学生学习情绪的意识,也许不知学生学习情绪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也许不知情绪刺激对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这个课例提醒我们,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状态,去体会学生学习需要。其次,教师还应透过学生的学习情绪状态,体会自己的指导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适时变换学习的方式。
2.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状态
从回看本人执教的《“商贸活动”——作文指导课》录像的这个片段,提醒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状态的重要性。
这是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15分钟的商贸活动后,再组织学生进行畅谈活动的过程。
师:(面向学生)同学们,你们好。我是《青少年报》的记者,刚才,我看了你们的活动,觉得非常有意义。我想采访你们,欢迎吗?
生:欢迎。
师:那好,谁愿与我谈谈,在这次商贸活动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中没人举手自愿接受采访)
师:要准备吗?
生(个别的):要
师:那好,大家先准备准备吧,
(一分钟后,有学生举手了,教师点名)
生:我觉得我今天很有成就感。我第一次当推销员,很快就把物品卖得只剩下一件不起眼的小商品。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是这样的。我的那袋东西里有现在最流行的书,……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在叙述他推销的过程时,主要在哪方面做了具体叙述呀?
(其他学生说“语言”,教师板书)
师:对,要具体描写一个场面,想他那样可以抓住人物活动时的语言进行具体描述。还有谁来说说。(举手的学生已超过了一大半)
生:我是旁观者。我觉得李成阳同学太会买东西了。我看见叶人铭在跟他推销。他拿起……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装做惊讶的样子)诶?我想知道你们为什么喝彩?
(学生就教师的这个问题,纷纷发言)
师:(鼓掌)(其他学生也跟着鼓掌)我也为你鼓掌,你听得真仔细。是的,陈梓鹏同学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活动时人的动作、语言、神态,把李成阳买东西的过程说具体了。正是陈梓鹏同学的精彩叙述,让我们报以了热烈的掌声。(教师相机板书:行为、神态)
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这个活动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融为一体,全身心投入。
有这样的过程呈现,是因为教师为学生抛出了一个又一个激发学生畅谈的话题,还因为在教师的头脑中一直保存着这样一个强烈的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畅谈活动状态的意识。
课堂上,教师会一直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或自觉进行语文学习活动;学习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踊跃发言、热烈讨论、认真倾听、接纳意见等等。于是,课堂上就有了:教师发现学生没人愿意接受她的“采访”时,立刻感受到了学生不想参与是有原因的,或者是不自信的因素造成,或者是没有准备而造成的。教师便抛出“要准备吗?”“那就准备一下吧。”这样的话语,留给学生一个构思的机会,留给学生一个心理舒缓的空间。接下来,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畅谈的活动中来。于是,课堂上还出现了:当个别学生在说活动时,教师除了倾听外,还非常关注其他学生是否认真倾听。当一个学生说完后,教师会时不时地把话题转向别的同学,“同学们,这位同学在叙述过程时,主要在哪方面做了具体叙述呀”,教室抛出这样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渗透本次习作所要达到的要求,更是暗示学生,要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倾听的过程中要主动地思考。
这个课例提醒的是:教(下转第22版)(上接第21版)师只有在自己的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状态,想办法使自己的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状态
下面是一年级下册《识字2》,一个教师的“开火车认读”识字过程实录片段。
师:(举着生字卡片)刚才我们齐读了生字卡片上的字,这些字都会读吗?
生:会。(声音不多,也不响亮。有部分学生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说闲话、玩东西、东张西望等)
师:那我们来开火车读,好吗?
生:好。(学生情况还是如前面一般)
师:好,我们来开火车读。火车火车哪里开?
生:这里开。
(教师指定了一个小组,拿起生字卡片,对着这组的第一个学生,让这个学生认读,待这个学生认读后,教师举着第二张生字卡,走到了第二个学生面前,让第二个学生认读,而第一个学生被挡在了老师的身后。第三个、第四个……教师的开火车认读游戏都是照此形式进行。)
(这段时间里,开小差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与教学不和谐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了。)
(教师一如既往,全然不顾。让开火车认读的游戏继续进行了3分多钟。)
聚焦学生,我们发现:说闲话的,玩东西的,东张西望的现象普遍存在。也就是說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听课习惯。
再聚焦教师,我们发现:老师不注意那部分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的学生;一张卡片只面对一个学生,其他学生无法看到这张卡片;老师过多的关注她的教案设计中开火车游戏这一形式的完成。也就是说教师没有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状态的意识。
依据美国教育家赫尔的观点:“习惯不形成,学习等于零。”我们可以称这个教学过程就是无效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没有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到:只有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前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课例提醒教师: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现状,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有效时机;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时做出诊断,是帮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缺点,明确改进方向,促进学生学习习惯改善的有效途径;采用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个人素质的有效的办法。
四、上课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否充足,是否合理被利用
充足的时间安排及合理地使用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指标之一。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需要从时间的安排和使用这两方面加以关注。
《惊弓之鸟》教学片段可以提醒教师的教学要学生学习对时间进行关注。
师:请男同学读第五自然段,然后,请大家思考: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
(男生读)
师: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讨论期间,组队情况是:有的迅速聚在一起成四人一组;有的则慢慢吞吞的转过身来形成四人一组;还有的无法凑成四人一组,就独自在自己的座位上观望。讨论情况是:有的组只有一个学生在说;有的组在这个时间段聊天或干与讨论无关的事。教师情况:在学生中巡视,有时左顾右盼,有时站在讲台上回顾自己的教案,有时发现学生在做小动作进行制止)
(教师看了一会儿教案,然后昂首挺胸地装模作样地在学生之间穿梭)
(不到一分钟)
师:好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你有没有看到大雁掉下来了,是怎样掉下来了? 用自己的话说说。
这也是个典型的无效课堂教学的案例。案例显示的问题有很多,我们把分析放在学生学习时间的关注上。这个教学过程,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讨论。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到一分钟,实际的讨论参与了太多的与讨论任务无关的活动,而教师却无视这些。 学生要在课堂上获得好的效果: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要有充足的时间匹配,即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同时还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生学习质量,即充分利用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有效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时间是否充足进行关注,第对学生学习时间是否充分被利用进行关注。
五、上课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所得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清楚地知道学生是否明白,是否了解,是否掌握。于是,我们就需要反馈,需要学生将他们的获得表现出来。
借助于《卖木雕的少年》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悟出关注学生学习所得的重要性。
师: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呀?谁来说说?
生:……(无人举手)
师:很难理解,是吧。那老师先给你们看一组图片。(播放中国人支援帮助非洲一些国家的事例的图片,如:修筑坦赞铁路等)(教师边播放图片边对图片进行解说。)
师:理解了少年为啥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了吗?
生:(齐声说)理解了。
师:看,中国人给予了非洲许多的帮助,这个少年也许已经享受到了中国给予的帮助。他在接受这样的帮助中,感受到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个过程显示,教师的目标落实意识不强。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没有成为这个过程的主干目标。另一方面,教师没有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意识。“生:(齐声说)理解了。”真的理解了吗?他们的理解在那个程度上?教師需要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然后根据学生的表达来判断学生是否理解的结果。然而,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对学生学习的结果一无所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没办法得到验证。后面教师的小结,是教师用自己的理解代替代替学生的理解,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树立明确的阅读能力培养目标,课堂上,具有强烈的目标落实意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如下面的教学一样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的呈现。
师:看了这组图片后,谁来说说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生:因为中国人帮助在非洲帮助他们修筑了铁路
生:还有中国派医生到非洲为非洲人治病,中国赠送粮食给非洲人,派老师到非洲支教。
生:……
(学生在表达时,教师快速判断学生的理解层次。如,第一个学生回答时,只能联系单一事件,找到一个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 ,根据这个,判断这个学生的理解只是浅层次的理解。第二个学生回答时,虽然能联系多个事件,但未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联系,这样的理解不够清晰)
(鉴于学生1、2的回答,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交流表达,直至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能够联系多个事件,并能将多个事件联系起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如,中国人给予了非洲许多的帮助,两国人民在交往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个非洲少年也许已经享受到了中国给予的帮助。他在接受这样的帮助中,感受到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朋友般的真挚的情谊)
六、结束语
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从对学生关注的问题来谈,需要关注的方面还有很多。这得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心观察,用心体会,再加以反思,树立明确的意识。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寻求调整的策略,这须要我们老师多思考,多实践。笔者觉得,如欲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身为教师,只要愿意,就一定会做到心中有学生,时刻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关注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
[3]马艺.新课程改革学生学习状态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刘毅伟.学生学习状态及其调整策略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3(11).
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生方面来。关注学生什么?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好好思考,上课时好好落实。
一、备课时,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
从三年级的两位老师执教的阅读教学《卖木雕的少年》谈起。
课例1:
师: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呀?谁来说说?
生:……(无人举手)
师:很难理解,是吧。那老师先给你们看一组图片。(播放中国人支援帮助非洲一些国家的事例的图片,如:修筑坦赞铁路等)(教师边播放图片边对图片进行解说。)
师:现在,谁来说说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生:因为中国人给非洲人修了铁路,送去了很多药品,并为非洲人治病,给他们以朋友一样的帮助。
师:很好。正因為中国人给非洲人修了铁路,送去了药品,排除支援非洲的医疗队、工程队等,中国人和非洲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了友谊,所以非洲少年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课例2:
师: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呀?谁来说说?
生:……(无人举手)
师:很难理解,是吧。那好,我们先来读读这首小诗,你们就会知道了什么是朋友。
生:(读小诗)……朋友是阮恒强忍着内心的恐惧给献血,朋友是……
师:理解了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吗?
生:理解了。
师:谁来说说?
生:……(没人举手回答)
师:(指一位学生)你来说说
生:……
在《卖木雕的少年》这篇文章中,我们知道“少年,为非洲国家的少年。我,为非洲的中国游客。”课文的结尾“少年称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感动地连声说:我们是朋友。”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借助于结尾的对话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上两位教师的教学也是如此,而且,都采用了补充资料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
从教学效果来看,课例1的效果优于课例2的效果。
首先,课例1的执教老师在备课时将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进去了。我们知道,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是思维的具体性,即这一阶段学生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事物和经验。课例1教师选择中国援非事迹的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正是出于对三年级学生这一认知特点的考虑。
其次,课例1教师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我们知道,三年级的孩子很少会去关注中国援非事迹的。学生对中非两国之间的友谊建立以及少年为啥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样的话也就谈不上真正的理解。这位教师正是考虑了这样的情况,于是选择了中国援非事迹的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
再看课例2,从这位教师提供的资料本身来看,诗这种文体,抽象的成分比较多,本身就存有理解难度,如果说让学生通过这首诗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话,反倒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学生的会感到困难了。相对于课例1的这位教师来说,课例2的这位老师对学生的考虑就欠妥了。可以说,这个课例中的补充资料就没有什么任何教学价值了。
因此,备课中,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不仅是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手段要考虑的因素,而且还是整个有效课堂教学相关要素要考虑的因素。
二、备课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没有提高,有没有发展。然而,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课时,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1.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是否已经具备
《槐乡》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充分地说明了“关注学生是否具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刚才小吴读了课文第三自然段,读得怎样?谁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里?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好,你请坐。还有哪位同学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只是槐乡的“槐”读得不太准确。
师:那你来读一读。
生:(朗读这个句子,但效果不好)
以上教学过程,教师是想借助学生评价这一策略来促进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结果,目标达成却不能如教师所愿。
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备课时只是想着要使用学生评价的策略,而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已经具备良好的朗读评价能力。
“我觉得他读得很好”,好在哪儿,哪儿读得有感情,评价的学生说不出来。因为,学生的评价没有标准意识。“他读得很有感情”,究竟怎样的读才叫有感情?评价学生不知道,自己也读不好。因为,学生自己不具备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对文章内容理解感悟的能力。
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想到了这些,教师就不会轻易在朗读活动中使用“学生评价”这一策略了。
这个课例提醒了教师,在备课时,安排学习活动,选择教学方法手段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是否已经具备。
2. 关注学生之间是否存在学习能力差异
备课时,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还不够,还需要考虑学生之间是否存在学习能力的差异。
我们用两个《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字词教学的实录片段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
(语文教师甲的课堂)
师:大家预习了没有?那老师来检查一下这一课的生字词大家预习得怎样? 师:老师来说意思,同学们请根据意思猜出相应的词语。第一个: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的词语是哪个?
生:(齐声回答)姹紫嫣红。
师:形容微微一笑的样子,是哪个词?
生:(齐声回答)莞尔一笑。
师: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这是哪个词?
生:(齐声回答)应接不暇。
师: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的词语是哪个?
生:(齐声回答)花团锦簇。
师:意思是“很、非常”的词语是哪个?
生:(齐声回答)颇。
师:看来大家对这一课的词语掌握得很好。(课件出示: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莞尔一笑 应接不暇 脊梁 颇)来,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按词语顺序依次齐声朗读,每个词读两遍)
(语文教师乙的课堂)
(课件出示: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莞尔一笑 应接不暇 脊梁 颇)大家昨天
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生字会读吗?那老师来检查检查。
(1)指名读(有目的地让学习态度差、自学能力不强的同学认读)
(2)提炼难读的字教读
(3)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词语认读情况,并帮助组内同学读错的字正音提高。两
分钟后汇报。(如学生正确认读率达90%以上,便可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
字词认读目标是否达成,教师在备课时,依据学生能力的差异,来选择合适的检查学生认读的方式方法。教师甲在备课时就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存在。否则,学生接受检查的形式不会一直以“齐声回答”“齐声朗读词语”来体现;教师也不会以“看来大家对这一课的词语掌握得很好”来小结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乙在备课时就关注了学生能力差异的存在。因此,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检查学生认读、听写词语的过程中,力求学生个体学习结果的呈现,力求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来促进能力差异的学生在各自的水平层次上共同进步。
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从两个课例中充分认识到:教师备课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对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上课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学生学习活动开展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状态。从观课实践中得出:学生的学习情绪状态、学生的主动参与状态、学生的习惯养成现状应成为教师课堂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重点。
1.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状态
《示儿》教学实录片断
老师:“但悲不见九洲同”……“九洲同”是什么意思?(这时离下课的时间还有不到十分钟)
(学生无精打采的样子,且沉默不语)
老师:(用眼扫了全班同学一眼,指一位学生回答)你来说说“九洲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甲:“九洲同”就是祖国统一。
老师:如果让你来写,你觉得作者还可以“但悲不见什么?”
(学生甲沉默,教师面向其他学生追问,其他学生没有人回答。他们当中有的眼睛无神地望着窗外,有的懒洋洋地侧着头,并紧锁眉头)
老师:为什么不说“但悲不见兒孙乐?……我想,是因为诗人爱国,他希望看到祖国统一。好了,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爱国古诗呢?
(大部分学生沉默,只有少数几个人在交流)
课例显示:学生的学习情绪不佳。大多数学生听而不答、视而不见。教学中,该教师看不到学生的表情,看不到眼前的学生处在怎样的精神状态下,感受不到学生的学习是否愉快、是否喜爱,只是一味地想抓住最后几分钟的时间完成自己教学预设,给自己一个交代——课的任务完成了。当学生没有针对他的问题加以对答时,教师干脆自己把答案呈现出来。呈现这样的教学,显然,教师自己没有关注学生学习情绪的意识,也许不知学生学习情绪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也许不知情绪刺激对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这个课例提醒我们,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状态,去体会学生学习需要。其次,教师还应透过学生的学习情绪状态,体会自己的指导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适时变换学习的方式。
2.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状态
从回看本人执教的《“商贸活动”——作文指导课》录像的这个片段,提醒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状态的重要性。
这是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15分钟的商贸活动后,再组织学生进行畅谈活动的过程。
师:(面向学生)同学们,你们好。我是《青少年报》的记者,刚才,我看了你们的活动,觉得非常有意义。我想采访你们,欢迎吗?
生:欢迎。
师:那好,谁愿与我谈谈,在这次商贸活动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中没人举手自愿接受采访)
师:要准备吗?
生(个别的):要
师:那好,大家先准备准备吧,
(一分钟后,有学生举手了,教师点名)
生:我觉得我今天很有成就感。我第一次当推销员,很快就把物品卖得只剩下一件不起眼的小商品。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是这样的。我的那袋东西里有现在最流行的书,……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在叙述他推销的过程时,主要在哪方面做了具体叙述呀?
(其他学生说“语言”,教师板书)
师:对,要具体描写一个场面,想他那样可以抓住人物活动时的语言进行具体描述。还有谁来说说。(举手的学生已超过了一大半)
生:我是旁观者。我觉得李成阳同学太会买东西了。我看见叶人铭在跟他推销。他拿起……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装做惊讶的样子)诶?我想知道你们为什么喝彩?
(学生就教师的这个问题,纷纷发言)
师:(鼓掌)(其他学生也跟着鼓掌)我也为你鼓掌,你听得真仔细。是的,陈梓鹏同学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活动时人的动作、语言、神态,把李成阳买东西的过程说具体了。正是陈梓鹏同学的精彩叙述,让我们报以了热烈的掌声。(教师相机板书:行为、神态)
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这个活动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融为一体,全身心投入。
有这样的过程呈现,是因为教师为学生抛出了一个又一个激发学生畅谈的话题,还因为在教师的头脑中一直保存着这样一个强烈的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畅谈活动状态的意识。
课堂上,教师会一直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或自觉进行语文学习活动;学习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踊跃发言、热烈讨论、认真倾听、接纳意见等等。于是,课堂上就有了:教师发现学生没人愿意接受她的“采访”时,立刻感受到了学生不想参与是有原因的,或者是不自信的因素造成,或者是没有准备而造成的。教师便抛出“要准备吗?”“那就准备一下吧。”这样的话语,留给学生一个构思的机会,留给学生一个心理舒缓的空间。接下来,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畅谈的活动中来。于是,课堂上还出现了:当个别学生在说活动时,教师除了倾听外,还非常关注其他学生是否认真倾听。当一个学生说完后,教师会时不时地把话题转向别的同学,“同学们,这位同学在叙述过程时,主要在哪方面做了具体叙述呀”,教室抛出这样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渗透本次习作所要达到的要求,更是暗示学生,要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倾听的过程中要主动地思考。
这个课例提醒的是:教(下转第22版)(上接第21版)师只有在自己的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状态,想办法使自己的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状态
下面是一年级下册《识字2》,一个教师的“开火车认读”识字过程实录片段。
师:(举着生字卡片)刚才我们齐读了生字卡片上的字,这些字都会读吗?
生:会。(声音不多,也不响亮。有部分学生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说闲话、玩东西、东张西望等)
师:那我们来开火车读,好吗?
生:好。(学生情况还是如前面一般)
师:好,我们来开火车读。火车火车哪里开?
生:这里开。
(教师指定了一个小组,拿起生字卡片,对着这组的第一个学生,让这个学生认读,待这个学生认读后,教师举着第二张生字卡,走到了第二个学生面前,让第二个学生认读,而第一个学生被挡在了老师的身后。第三个、第四个……教师的开火车认读游戏都是照此形式进行。)
(这段时间里,开小差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与教学不和谐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了。)
(教师一如既往,全然不顾。让开火车认读的游戏继续进行了3分多钟。)
聚焦学生,我们发现:说闲话的,玩东西的,东张西望的现象普遍存在。也就是說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听课习惯。
再聚焦教师,我们发现:老师不注意那部分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的学生;一张卡片只面对一个学生,其他学生无法看到这张卡片;老师过多的关注她的教案设计中开火车游戏这一形式的完成。也就是说教师没有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状态的意识。
依据美国教育家赫尔的观点:“习惯不形成,学习等于零。”我们可以称这个教学过程就是无效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没有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到:只有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前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课例提醒教师: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现状,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有效时机;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时做出诊断,是帮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缺点,明确改进方向,促进学生学习习惯改善的有效途径;采用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个人素质的有效的办法。
四、上课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否充足,是否合理被利用
充足的时间安排及合理地使用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指标之一。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需要从时间的安排和使用这两方面加以关注。
《惊弓之鸟》教学片段可以提醒教师的教学要学生学习对时间进行关注。
师:请男同学读第五自然段,然后,请大家思考: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
(男生读)
师: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讨论期间,组队情况是:有的迅速聚在一起成四人一组;有的则慢慢吞吞的转过身来形成四人一组;还有的无法凑成四人一组,就独自在自己的座位上观望。讨论情况是:有的组只有一个学生在说;有的组在这个时间段聊天或干与讨论无关的事。教师情况:在学生中巡视,有时左顾右盼,有时站在讲台上回顾自己的教案,有时发现学生在做小动作进行制止)
(教师看了一会儿教案,然后昂首挺胸地装模作样地在学生之间穿梭)
(不到一分钟)
师:好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你有没有看到大雁掉下来了,是怎样掉下来了? 用自己的话说说。
这也是个典型的无效课堂教学的案例。案例显示的问题有很多,我们把分析放在学生学习时间的关注上。这个教学过程,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讨论。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到一分钟,实际的讨论参与了太多的与讨论任务无关的活动,而教师却无视这些。 学生要在课堂上获得好的效果: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要有充足的时间匹配,即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同时还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生学习质量,即充分利用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有效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时间是否充足进行关注,第对学生学习时间是否充分被利用进行关注。
五、上课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所得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清楚地知道学生是否明白,是否了解,是否掌握。于是,我们就需要反馈,需要学生将他们的获得表现出来。
借助于《卖木雕的少年》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悟出关注学生学习所得的重要性。
师: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呀?谁来说说?
生:……(无人举手)
师:很难理解,是吧。那老师先给你们看一组图片。(播放中国人支援帮助非洲一些国家的事例的图片,如:修筑坦赞铁路等)(教师边播放图片边对图片进行解说。)
师:理解了少年为啥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了吗?
生:(齐声说)理解了。
师:看,中国人给予了非洲许多的帮助,这个少年也许已经享受到了中国给予的帮助。他在接受这样的帮助中,感受到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个过程显示,教师的目标落实意识不强。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没有成为这个过程的主干目标。另一方面,教师没有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意识。“生:(齐声说)理解了。”真的理解了吗?他们的理解在那个程度上?教師需要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然后根据学生的表达来判断学生是否理解的结果。然而,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对学生学习的结果一无所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没办法得到验证。后面教师的小结,是教师用自己的理解代替代替学生的理解,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树立明确的阅读能力培养目标,课堂上,具有强烈的目标落实意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如下面的教学一样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的呈现。
师:看了这组图片后,谁来说说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生:因为中国人帮助在非洲帮助他们修筑了铁路
生:还有中国派医生到非洲为非洲人治病,中国赠送粮食给非洲人,派老师到非洲支教。
生:……
(学生在表达时,教师快速判断学生的理解层次。如,第一个学生回答时,只能联系单一事件,找到一个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 ,根据这个,判断这个学生的理解只是浅层次的理解。第二个学生回答时,虽然能联系多个事件,但未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联系,这样的理解不够清晰)
(鉴于学生1、2的回答,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交流表达,直至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能够联系多个事件,并能将多个事件联系起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如,中国人给予了非洲许多的帮助,两国人民在交往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个非洲少年也许已经享受到了中国给予的帮助。他在接受这样的帮助中,感受到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朋友般的真挚的情谊)
六、结束语
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从对学生关注的问题来谈,需要关注的方面还有很多。这得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心观察,用心体会,再加以反思,树立明确的意识。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寻求调整的策略,这须要我们老师多思考,多实践。笔者觉得,如欲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身为教师,只要愿意,就一定会做到心中有学生,时刻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关注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
[3]马艺.新课程改革学生学习状态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刘毅伟.学生学习状态及其调整策略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