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富豪山庄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时,开设“课前分享五分钟”的心育课堂活动,以营造乐分享、乐沟通、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文章从“优化课堂管理”“强化心育课堂‘分享’元素”“提供真实和新鲜的素材”三个方面出发,探讨“课前分享五分钟”活动对心育课堂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育课堂;课前分享活动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认识中小学生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开展的一切工作都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倾听学生的呼声,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富豪山庄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时,坚持以“积极心理,幸福童年”为工作理念,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开设“课前分享五分钟”的心育课堂活动,以营造乐分享、乐沟通、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何为课前分享五分钟?顾名思义,即在心理课堂正式开始前五分钟进行分享。由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为每周一课时,个别年级为两周一课时,时间间隔较长。因此,在上一节课结束前教师就先安排好下一节课的两名主持人,主持人每节课轮换,所有同学都可尝试做主持人。每节课有三个分享机会,分享的主题与内容由学生自拟,可以是生活趣事,可以是遇到的困难、烦恼,甚至可以是笑话、脑筋急转弯、时事热点或科普知识。分享的学生和主持人都可以获得一枚印章,期末可凭印章兑换相应奖励。
经过一年多的练习和完善,确实感觉到“课前分享五分钟”的效果越来越好了。学生们非常积极、认真地去准备内容,迫不及待地想要跟同学们分享,这对学生正确认识心理课堂,投入课堂心理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这对常规心理课堂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优化课堂管理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各级各类学校都陆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国家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如何开展。但由于心理课一般都安排在下午或者早上第4节课,学生注意力稍微有些涣散。加入“课前分享五分钟”活动后,能够促使学生从课间休闲玩乐状态过渡到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而且“课前分享五分钟”奖励印章的方法特别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在心理老师还没到达课室之前,两名班长和主持人已经开始组织好同学们开始分享活动,他们特别珍惜这宝贵又有趣的五分钟。如此下来,教师到达课室,不需要花大力气整顿纪律,学生很自觉地准备心理用书,清洁桌面,经过五分钟的分享活动及时进入心理课堂的状态。
二、强化心育课堂“分享”元素
心理健康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在课堂营造“乐分享,重体验”的积极氛围。因此,心理课堂必须帮助学生形成分享意识,提供分享平台。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好奇,充满激情,迫不及待地想跟身边的家人、朋友分享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而高年级的学生会有点抗拒与他人分享内心的想法,抗拒在公开场合表达,但实际上他们是很渴望长辈、同辈的关注和关爱的。因此,心理课堂要特别重视这方面的引导。在心理课堂上提供分享的平台,营造积极分享的氛围,真正让学生知道,心理课即分享,明白心理课堂是“可以分享的”,虽然是很简单的信念,但如果能够在学生心中种下这个信念,则是一节心理课最大的成功。
三、提供真实和新鲜的素材
“课前分享五分钟”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分钟时间,但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五分钟所包含的内容可一点都不简单。学生在每节心理课之前,会精心准备,甚至当即有感而发。如小陈同学,她会经常分享在家里與刚出生的妹妹的趣事,常让我们捧腹大笑。引用她的分享,我们开设了针对“二孩现象”引起的家庭矛盾的专题课,帮助学生们正确认识“二孩时代”,乐于接纳家庭新成员。小庞同学则分享了《战狼2》的电影观后感,激起了在场同学的爱国之情。引用她的分享,我们开设了一节《幸福的你,幸福的我》爱国教育和感恩教育专题课。总之,“课前分享五分钟”为心理课堂提供了真实、新鲜的素材,有助于我们落实“心理课堂来源于学生真实体验,关注学生真实感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心理健康教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完善课堂教学体系。笔者认为,营造乐分享、乐沟通、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需要不断创新心理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心理活动体验,分享心理活动感受。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育课堂;课前分享活动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认识中小学生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开展的一切工作都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倾听学生的呼声,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富豪山庄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时,坚持以“积极心理,幸福童年”为工作理念,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开设“课前分享五分钟”的心育课堂活动,以营造乐分享、乐沟通、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何为课前分享五分钟?顾名思义,即在心理课堂正式开始前五分钟进行分享。由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为每周一课时,个别年级为两周一课时,时间间隔较长。因此,在上一节课结束前教师就先安排好下一节课的两名主持人,主持人每节课轮换,所有同学都可尝试做主持人。每节课有三个分享机会,分享的主题与内容由学生自拟,可以是生活趣事,可以是遇到的困难、烦恼,甚至可以是笑话、脑筋急转弯、时事热点或科普知识。分享的学生和主持人都可以获得一枚印章,期末可凭印章兑换相应奖励。
经过一年多的练习和完善,确实感觉到“课前分享五分钟”的效果越来越好了。学生们非常积极、认真地去准备内容,迫不及待地想要跟同学们分享,这对学生正确认识心理课堂,投入课堂心理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这对常规心理课堂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优化课堂管理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各级各类学校都陆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国家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如何开展。但由于心理课一般都安排在下午或者早上第4节课,学生注意力稍微有些涣散。加入“课前分享五分钟”活动后,能够促使学生从课间休闲玩乐状态过渡到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而且“课前分享五分钟”奖励印章的方法特别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在心理老师还没到达课室之前,两名班长和主持人已经开始组织好同学们开始分享活动,他们特别珍惜这宝贵又有趣的五分钟。如此下来,教师到达课室,不需要花大力气整顿纪律,学生很自觉地准备心理用书,清洁桌面,经过五分钟的分享活动及时进入心理课堂的状态。
二、强化心育课堂“分享”元素
心理健康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在课堂营造“乐分享,重体验”的积极氛围。因此,心理课堂必须帮助学生形成分享意识,提供分享平台。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好奇,充满激情,迫不及待地想跟身边的家人、朋友分享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而高年级的学生会有点抗拒与他人分享内心的想法,抗拒在公开场合表达,但实际上他们是很渴望长辈、同辈的关注和关爱的。因此,心理课堂要特别重视这方面的引导。在心理课堂上提供分享的平台,营造积极分享的氛围,真正让学生知道,心理课即分享,明白心理课堂是“可以分享的”,虽然是很简单的信念,但如果能够在学生心中种下这个信念,则是一节心理课最大的成功。
三、提供真实和新鲜的素材
“课前分享五分钟”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分钟时间,但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五分钟所包含的内容可一点都不简单。学生在每节心理课之前,会精心准备,甚至当即有感而发。如小陈同学,她会经常分享在家里與刚出生的妹妹的趣事,常让我们捧腹大笑。引用她的分享,我们开设了针对“二孩现象”引起的家庭矛盾的专题课,帮助学生们正确认识“二孩时代”,乐于接纳家庭新成员。小庞同学则分享了《战狼2》的电影观后感,激起了在场同学的爱国之情。引用她的分享,我们开设了一节《幸福的你,幸福的我》爱国教育和感恩教育专题课。总之,“课前分享五分钟”为心理课堂提供了真实、新鲜的素材,有助于我们落实“心理课堂来源于学生真实体验,关注学生真实感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心理健康教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完善课堂教学体系。笔者认为,营造乐分享、乐沟通、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需要不断创新心理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心理活动体验,分享心理活动感受。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