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机遇,是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新挑战。文化基础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之一。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底蕴。打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就要知道文化竞争的根本意义、文化自觉的传统意义以及文化自信的当代意义。所以,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教师要不断渗透数学人文素养,带领学生体验生活,培养探索精神,学会欣赏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育;提升;文化基础素养
文化基础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三个方面之一,文化基础素养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教育这一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基础素养。
一、利用数学资源,渗透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行”“价值观”和“人生哲学”。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着重要的人文素养。数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素养,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素养,体现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数学教材里把大量的数学史料安排在阅读与思考中,丰富的数学史料,具有焕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价值。如:教学“方程”时,可以介绍方程史;教学“锐角三角形函数”时,可以介绍一张古老的“三角形函数表”,从托勒密的“弦表”谈起,介绍三角函数在天文学、数学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杨辉三角,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撰写的“数学是我国人民所擅长的学科”一文中谈到,我国古代数学的许多创新与发展都曾居世界前列,“杨辉三角”就是一例,它比欧洲的“帕斯卡三角”早390多年。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学习内容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由此使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联系在一起,数学的人文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数学虽然是自然科学,但它很接近生活,经常需要学生联系身边的事例,例如:我在讲授《一次函数的选择方案》时,选取了同学们最熟悉的上网收费方式:给出A、B、C三种上宽带网的收费方式,选取哪种方式能节省上网费?
我鼓励每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并结合自己家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用知识作为载体,让学生既联系了教材知识,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感受生活
“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是数学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境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与趣味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行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通过一些生活化的数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时,我设计一个生活情境:如图,A,B两城市相距100 km。现计划在这两座城市间修筑一条高速公路(即线段AB),经测量,森林保护中心P在A城市的北偏东30°和B城市的北偏西45°的方向上。已知森林保护区的范围在以P点为圆心,50 km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请问:计划修筑的这条高速公路会不会穿越保护区?为什么?
这个实际问题是关于修筑高速公路的,在环境保护成为公民教育内容的今天,它本身值得关注。这样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贴近生活的活动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
生活离不开数学,教师要根据新课标强调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利用生活素材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体验感受生活。
三、巧设数学活动,培养探索精神
课程改革中倡导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多“发现”学习,而数学活动就是让学生“发现”学习的最好途径之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个平台,在进行数学活动时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活动结果的展示,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我在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中,设计了测量物体高度的活动,为了学生的安全,我把活动安排在校内完成。确定各组测量目标:每三个组合各派一代表进行抽签确定测量目标(三个测量目标是:测量旗杆的高度、水杉树的高度、综合楼的高度)。活动分三节课,第一节课准备器材:利用量角器自制测倾器(高度1.5m)、皮尺、教学用三角板、1.5m与2m标杆、小平面镜各若干。设计测量方案:包括测量目标(被测物体)、测量目标图示(测量过程示意图)、测量的步骤、所需要测量的数据、所需要的测量器材、所用到的知识等。第二节课户外实践——实测物体的高度。整理数据、填写活动报告单。第三节课交流展示,共享成果。6个小组用了四种方法:利用阳光下的影子、利用观测标杆测量、利用平面镜的反射、利用直角三角形。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其中一个测量旗杆的小组分享了这样一个表格,他们从可以直接到达物体底部的旗杆测量数量关系,延伸到不可以直接到达物体底部的测量数量关系,他们结合图形作了详细的分析说明。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而创新灵感也来自学生的手指尖。因此,教师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親历数学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审美素养
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让数学之美在课堂流淌,可以通过挖掘数学美,揭示数学美,来帮助学生欣赏数学美。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以适应数学审美教育的开展。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才能展示图形美、欣赏内容美、探索过程美、感受奇异美、体味和谐美。
例如,我在讲授“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时,学生探究归纳公式后,我就引导学生欣赏这个定理,我说:“我非常欣赏这个定理,你知道为什么吗?”同学们都摆着头看着我,我说:“大大小小的多边形,大到宏观的,小到微观的,只要它们是多边形,内角和由边数决定,一个模型解决无穷的具体,高度概括,高度统一,我更佩服的是外角和定理,外角和居然是一样的,一个模型概括所有的具体。”带着学生欣赏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中的美,如醇香的酒。如,甘甜的泉,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数学之美,充盈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维纳斯像与女神雅典娜像,其下身与全身之比都接近0.618——美妙的黄金分割点;旧金山大桥的吊索呈抛物线形,是最佳的力学结构;直线的刚劲平稳、曲线的对称柔和。正如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让我们带领学生去发现、欣赏数学之美。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中,不仅要看到数学的知识、技能,更应看到隐藏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观念、价值观,让学生发展素养插上文化的翅膀,在数学课堂上腾飞,让数学教育过程成为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过程,提升数学教育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孙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 [J/OL].中国教育新闻网.基教视点,2016,9,14 .
[2]中学数学六大核心素养[EB/OL].百度文库.教育学,2016,12,20.
[3]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5]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7
[6]孟云.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重要性[J].数学天地,2015(9)
[7]陈玉婵.如何让数学文化在中学课堂中绽放魅力[J].福建中学数学.2016(2):20-22
【关键词】数学教育;提升;文化基础素养
文化基础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三个方面之一,文化基础素养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教育这一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基础素养。
一、利用数学资源,渗透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行”“价值观”和“人生哲学”。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着重要的人文素养。数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素养,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素养,体现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数学教材里把大量的数学史料安排在阅读与思考中,丰富的数学史料,具有焕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价值。如:教学“方程”时,可以介绍方程史;教学“锐角三角形函数”时,可以介绍一张古老的“三角形函数表”,从托勒密的“弦表”谈起,介绍三角函数在天文学、数学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杨辉三角,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撰写的“数学是我国人民所擅长的学科”一文中谈到,我国古代数学的许多创新与发展都曾居世界前列,“杨辉三角”就是一例,它比欧洲的“帕斯卡三角”早390多年。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学习内容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由此使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联系在一起,数学的人文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数学虽然是自然科学,但它很接近生活,经常需要学生联系身边的事例,例如:我在讲授《一次函数的选择方案》时,选取了同学们最熟悉的上网收费方式:给出A、B、C三种上宽带网的收费方式,选取哪种方式能节省上网费?
我鼓励每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并结合自己家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用知识作为载体,让学生既联系了教材知识,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感受生活
“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是数学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境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与趣味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行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通过一些生活化的数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时,我设计一个生活情境:如图,A,B两城市相距100 km。现计划在这两座城市间修筑一条高速公路(即线段AB),经测量,森林保护中心P在A城市的北偏东30°和B城市的北偏西45°的方向上。已知森林保护区的范围在以P点为圆心,50 km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请问:计划修筑的这条高速公路会不会穿越保护区?为什么?
这个实际问题是关于修筑高速公路的,在环境保护成为公民教育内容的今天,它本身值得关注。这样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贴近生活的活动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
生活离不开数学,教师要根据新课标强调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利用生活素材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体验感受生活。
三、巧设数学活动,培养探索精神
课程改革中倡导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多“发现”学习,而数学活动就是让学生“发现”学习的最好途径之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个平台,在进行数学活动时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活动结果的展示,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我在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中,设计了测量物体高度的活动,为了学生的安全,我把活动安排在校内完成。确定各组测量目标:每三个组合各派一代表进行抽签确定测量目标(三个测量目标是:测量旗杆的高度、水杉树的高度、综合楼的高度)。活动分三节课,第一节课准备器材:利用量角器自制测倾器(高度1.5m)、皮尺、教学用三角板、1.5m与2m标杆、小平面镜各若干。设计测量方案:包括测量目标(被测物体)、测量目标图示(测量过程示意图)、测量的步骤、所需要测量的数据、所需要的测量器材、所用到的知识等。第二节课户外实践——实测物体的高度。整理数据、填写活动报告单。第三节课交流展示,共享成果。6个小组用了四种方法:利用阳光下的影子、利用观测标杆测量、利用平面镜的反射、利用直角三角形。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其中一个测量旗杆的小组分享了这样一个表格,他们从可以直接到达物体底部的旗杆测量数量关系,延伸到不可以直接到达物体底部的测量数量关系,他们结合图形作了详细的分析说明。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而创新灵感也来自学生的手指尖。因此,教师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親历数学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审美素养
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让数学之美在课堂流淌,可以通过挖掘数学美,揭示数学美,来帮助学生欣赏数学美。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以适应数学审美教育的开展。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才能展示图形美、欣赏内容美、探索过程美、感受奇异美、体味和谐美。
例如,我在讲授“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时,学生探究归纳公式后,我就引导学生欣赏这个定理,我说:“我非常欣赏这个定理,你知道为什么吗?”同学们都摆着头看着我,我说:“大大小小的多边形,大到宏观的,小到微观的,只要它们是多边形,内角和由边数决定,一个模型解决无穷的具体,高度概括,高度统一,我更佩服的是外角和定理,外角和居然是一样的,一个模型概括所有的具体。”带着学生欣赏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中的美,如醇香的酒。如,甘甜的泉,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数学之美,充盈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维纳斯像与女神雅典娜像,其下身与全身之比都接近0.618——美妙的黄金分割点;旧金山大桥的吊索呈抛物线形,是最佳的力学结构;直线的刚劲平稳、曲线的对称柔和。正如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让我们带领学生去发现、欣赏数学之美。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中,不仅要看到数学的知识、技能,更应看到隐藏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观念、价值观,让学生发展素养插上文化的翅膀,在数学课堂上腾飞,让数学教育过程成为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过程,提升数学教育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孙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 [J/OL].中国教育新闻网.基教视点,2016,9,14 .
[2]中学数学六大核心素养[EB/OL].百度文库.教育学,2016,12,20.
[3]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5]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7
[6]孟云.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重要性[J].数学天地,2015(9)
[7]陈玉婵.如何让数学文化在中学课堂中绽放魅力[J].福建中学数学.2016(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