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措施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xt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到很吃力,跟不上全班同学的进度,这些学生就是所谓的学困生。他们往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思维逻辑能力也比较差,致使数学成绩不理想。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使这些学困生向好的方向转变。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学困生学好数学的方法。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小学生自身原因
  小学生的心理有严重的不平衡性和动荡性。他们的身体在逐渐发育,但是心理健康问题却得不到重视,导致心理发育晚于身体发育,有较强的不平衡性。同时,小学生在情、知、行、意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动荡性。比如学习的热情很高,但是容易冲动,克服困难的毅力也不够,有时还会对家长、教师表现出逆反心理。此外,一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不明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贪玩没有学习的兴趣,这样他们不会学数学,不愿学数学。
  2.教师教学的缺陷
  首先,大班模式教学很难顾及到所有学生,致使学困生参与课堂思考的机会少之又少,成为了尖子生的陪衬,这样学困生失去了最佳的学习时机。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很少涉及课外教学活动,这让原本在课堂上学不好数学的学困生失去了补习机会。教师没有将学困生不懂的知识在课下弥补,导致学困生知识脱节,使他们不会的问题越堆越多,产生厌学的心理。其次,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毫无趣味性可言。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听之任之,非常被动,不能积极去思考。有的学困生与教师的关系非常紧张,经常扰乱课堂的秩序,教师也毫不留情,严厉处罚他们,形成了师生互不尊重的局面。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针对小学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分析产生原因的同时,还要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学困生转化的教学工作。
  1.充分地信任学生、关爱学生
  爱心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小学数学教师只有认真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才会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从而努力学好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无数成功的数学教学实例表明,学困生只有“亲其师,信其道”,才会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使自己逐渐爱上数学,进一步提高数学成绩。教师对待尖子生和学困生要一视同仁,用实际行动关爱学困生的学习生活,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学困生才会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努力学好数学。
  2.采用分层教学法,培养学习兴趣
  既然小学学困生在数学成绩上与全班平均成绩存在差异,教师就应当根据学困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具体的分层教学方法体现在提问、作业、考试等方面分别对待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其中对待学困生的要求应该放低。比如让学困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降低问题的难度,对学困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评价,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或者回答錯误,教师也要给予相应的提示,让他们不要灰心,鼓励他们在下次回答中有更好的表现。在作业布置和考试当中,教师要注意数学题的合理搭配,把握好基础题和难题的比例关系,兼顾到学困生知识掌握情况。在批改作业或考试卷时,要对学困生普遍存在的错误进行系统辅导。以上分层教学的方法可以迅速提高小学学困生的数学成绩,打消他们对数学的畏惧心理,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实现转化的目标。
  3.运用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如果一味地讲解,势必会使学生产生惰性和疲劳感。数学学困生大多处在压抑的状态,经常会感到学习数学枯燥无味,甚至认为学习数学没有用。在他们的眼中,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家长和教师,只要考试合格了,其他的都无所谓。学困生的这种想法会使他们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动力,产生对数学厌恶感和抵制的心理。其实,每个小学生都对新鲜事物很敏感,对它们抱有一颗好奇心,同时他们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及争强好胜的心理。针对小学生的这种心理,数学教师就应该把握其特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探索新颖有趣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让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比如创设生活情景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生动形象的比喻、恰当新奇的例子、真实有趣的情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要综合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发愤图强,热爱数学学习。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漫长而又艰苦的工作,特别是针对小学学困生而言,打好他们的数学基础是很重要的,这对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努力教学,用自己的关爱之心为学困生打造出一片天地,让他们学好数学,热爱数学。相信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小学数学学困生一定会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
其他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性质就其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它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是多么重要, 而学生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适时训练。  【教学片段】  1.带着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语文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让学生做到四项全能是语文老师的任务,哪怕缺少一项也是教师的失职。其次,语文能力是口头与书面、吸收与表达的综合。听与说是口头交流,读与写则是书面表达,各有所用,各有所长,不可偏废,每一项能力都各尽其职,语文教学万不可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第三,语文能力是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综合。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外显的语
由于学习心态的差异,学生的数学成绩差距会很大。一般来说,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着良好的心态,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具有探索和钻研精神,能以接受学习为起点,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以一种消极心态对待学习,缺乏学习的兴趣,在老师的强迫下被动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越学越缺乏兴趣,越来越差。那么,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应具备什么样的学习心态?笔者认为,要达到成高中生数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有效性成为越来越多学者与专家所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英语教学中,长期的“哑巴式”教学阻碍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提高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已经成为现在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提高初中英语口语的有效性教学,成为现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想说”的氛围  伟大的教育家叶思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相对枯燥和抽象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感觉比较吃力。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该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下面笔者就来做具体地研究和探讨。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激励机制应该把握的原则  1. 激励要做到奖惩合理适度  奖惩是否合理适度对学生未来的行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着重把握好奖惩的“度”,既不可过轻,也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气氛是衡量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一般而言,当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活动中,积极发言,师生互动交流,才能营造生动活跃、富有生机的课堂氛围。然而,有些教师受“师道尊严”影响,往往习惯于严肃教学。如此,怎能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有些教师却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幽默感,利用幽默手段,将抽象、复杂的语言知识寓于幽默故事、笑话、语句、口诀之中,既舒缓情绪,又可打破僵硬、沉闷的课
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要把它纳入到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让学生在真正的体验中学习。数学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但是,有多少教师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呢?能让学生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呢?数学教学是基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从生活中来的过程。有多少教师是以“你能举举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吗”提问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这一过程中,初中数学的教学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名义上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实际上还是牵着学生们的思想和思考方式;名义上是“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实际上还是由教师“想点子,出主意”;名义上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实际上只是坐在一起,并没有沟通和帮助。从根本上说,影响初中数学教师实施新课标的归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因素  1.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 
期刊
语文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国内很多中学选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越来越难以满足新的要求,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当严格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时俱进,促进教科书的改革和创新。  一、推进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结构改革的必要性  (一)语文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