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三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etchupb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更为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自然也要努力转变教学思维,积极备课,充分备学生,同时依据教学内容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这样才能发挥对学生的主导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所以,教师要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有效的新课导入,能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必须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也要联系生活实际来精心设计导语,以此来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欲望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积极思考,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我在教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一课时,在新课导入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实物模型来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理解数学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我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根据公共点的情况,空间中直线a和平面α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并完成下表”:(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位置关系
  公共点
  符号表示
  图形表示
  我们把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位置关系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用符号表示为
  
  aα
  .然后,让大家交流和讨论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没有公共点)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途径.这样能引导学生复习并归纳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进而引入新课,为探寻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作好准备.在学生判定定理的探求过程时,我引导学生提问:根据同学们日常生活的观察,你们能感知到并举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具体事例吗?有的学生会说,日光灯与天花板,树立的电线杆与墙面.还有的学生说,门转动到离开门框的任何位置时,门的边缘线始终与门框所在的平面平行(由学生到教室门前作演示),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之后,我取出预先准备好的直角梯形泡沫板演示:当把互相平行的一边放在讲台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的位置给人以平行的感觉,而当把直角腰放在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给人的印象就不平行.这样的新课导,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线面平行与否的关键因素,通过情境营造来引领学生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重课堂提问,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课堂提问,要保证问题的难易适中,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抛物线这一节知识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名车的图片,然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汽车的车灯为什么能由亮变暗呢?它的原理是什么?”这样的直观教学和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分组讨论也热烈而有序.之后,我让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明确和展示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学生们能够依据教材和所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讲解,同时,我也进行相应的补充.这样,学生们最终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掌握了相应的数学原理,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都较为显著.又如,在教学“函数单调性的严格定义”知识时,我借助图象,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分别作出函数
  
  y=x+2,y=-x+2,y=x2,y=1 x
  的图象,并且观察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有什么变化规律?
  
  
  预案:(1)函数y=x+2在整个定义域内 y随x的增大而增大;函数
  y=-x+2在整个定义域内 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函数y=x2在[0,+∞)上 y随x的增大而增大,在
  
  (-∞,0)上y随x的增大而减小.
  (3)函数
  
  y=1 x在(0,+∞)上 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
  
  (-∞,0)上y随x的增大而减小.
  
  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描述增函数和减函数,明确函数的单调性是对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是函数的局部性质.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探究规律,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图2是函数
  
  y=x+2 x(x>0)的图象,能说出这个函数分别在哪个区间为增函数和减函数吗?
  
  
  
  学生通过讨论,学生感受到用函数图象判断函数单调性虽然比较直观,但有时不够精确,需要结合解析式进行严密化、精确化的研究.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理念,要充分备课,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意义,又揭示其几何直观,使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和谐地结合起来.  众所周知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许多数学问题,如若借助于数形结合,能够得以较快解决.但是种种原因是,如图形欠精确,刻意几何化,思路不简约,考虑不全面等,在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图形的蒙蔽和误导,从而导致解题的失误.对此结合实例做一些分类概
高中物理必修Ⅰ把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两节内容,目的在于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应该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知道了物体的受力情况,理论上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变化就完全确定了.    一、知识梳理  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  2. 公式: F = ma  理解要点:   ①因
图象问题的考查无论是在什么层次都会或多或少的有所体现,哪怕在高考试题的命制上也是如此.出于这种原因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图象问题的相关规律和方法中的其中一个方面,即图象“几何面积”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以变各位同行和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更为得心应手.  我们知道图象可以形象、直观的反映出物理规律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处理图象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图象所具有的物理意义,例如:斜率、截距、面积等分别表示什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满足我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关系国家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基。但长期以来我
有几个人喜欢计算题,费时费力,还容易出差错,很多学生看见计算题就产生恐惧心理,能对付的也不敢去看了.怎样才能消除计算题恐惧症呢?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突破这一难点.  一、视破伪装  例1在水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AgNO3、Ba(NO3)2、NaCl、K2SO4,混合均匀,取一定量的该溶液用惰性电极电解,片刻后在两个极区的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    (A) 35.5∶]1
期刊
无机框图推断题作为一种高考题型,不仅考查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能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这类题型的特点是结构紧凑,文字表述少,包含信息多,综合性强.是多年来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常见题型.    例1 (2012年四川高考)下列框图中的字母分别代表一种常见的物质或其溶液,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A、B为气态单质,F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
高中化学选择题中常有一类无数据计算型的选择题,此类题型在未出现一个数据的情况下,要求计算出百分含量、比值、化合价、物质的量浓度等具体数值,往往使学生因找不到数据觉得无从下手.其实此类题型虽未出现数据,但往往在题中暗藏信息或规律,甚至因未出现数据题目往往设置巧妙,使得解题方法更加简单.    一、利用最简式相同解题    例1 取一定量的甲醛气体溶于适量的冰醋酸中,再加入一定量的果糖得混合物甲;
常有学生向老师和家长诉苦,说数学课上老师讲的东西自己全部听得懂,但是到了作业和考试的时候就无从下手了.我们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懂而不会”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有哪些,又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笔者反复听课思考并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思考后,确有不少收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  一、预习准备不充分    有些教学内容老师会布置课前预习,而部分同学又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认真完成.教师因为课
很多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逐一进行记忆的,觉得杂乱无章,苦不堪言,而且经常忘,无法找到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的归纳.本文从中学阶段常见的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入手,引导学生如何有效的掌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内容繁杂,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往往是逐条的进行记忆,反应方程式更是反复的默写过关,无疑既增加了复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