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zhong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善文,而且精通绘画,娴于音乐,擅长琵琶。本来,不同门类的艺术都有彼此相通之处,王维作为大诗人、大画家和著名的音乐家,以诗人的文学造诣、画家的眼睛、音乐家的耳朵去感受大千世界,敏锐地捕捉自然界不同品类的美,从而使他的山水诗具有形象美、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和意境美。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评价正揭示了王维山水诗富有绘画美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景物和谐,整体构图
  中国古代绘画,很讲究“经营位置”,因为优秀画家总是善于将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成一个整体。王维的山水诗,就擅长把处于分散状态中的自然景物,和谐有序地组成一个艺术整体。例如在诗歌《终南山》中,王维以高屋建瓴的眼光,在构图上既把握山水的总体印象,又随处点染,使全诗体现出绘画的构图美: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前三联从大处落墨,全局着眼:终南山主峰太乙高耸入云,已接近天帝所居之处,它绵亘不绝的岭脉,一直延伸到东海之滨。走近山中,前面的山路烟笼雾锁,一片迷朦,但等你凑到眼前,青色云气全然消失,各种景物历历在目。而回望刚走过的山路,很快又被白云封闭住了。当登上中峰俯瞰四周,只见山南山北,景象迥异,千谷万壑,阴晴不同。这三联可谓尺幅千里,把终南山的山势通过总体性的布局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感觉在观赏一幅巨画。尾联在整体画面中点缀了一两个小小的人物,巨幅画卷顿时显得气韵生动了。
  又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首联扣住题意,“空山”二字,笼罩全诗,既表示雨后山中空寂无人,又表明秋雨初霁,山中处处空旷宜人,从而为整个画面基调做了规定,涂抹了底色。中间两联取景典型,把通过多种感官汲取而来的物象错综有致地配置于画面之中。在这首诗中,明月与松树、清泉与山石、竹林与浣女、莲花与渔舟连接成一个个意象群,就构图而言,这些意象如巨幅画卷中的一个个精彩细部,它们从不同侧面显示了“山居秋暝”的整体特征,即空寂而不死寂,幽静之中充满了生机。
  二、浓淡相宜,虚实相生
  我国古代绘画,还特别讲究远近、虚实、浓淡、有无等艺术辩证关系的处理,王维的山水诗也借用了这些技巧。比如,《汉江临眺》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二句,一望无垠的大地上升起了层层薄雾,烟雾缭绕,游离不定,忽明忽暗的光线,更显得神秘莫测。画面的色调由深及浅,从近处向远处延伸,逐步变化,群山在雾霭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给人一种梦幻的空灵之感,既富于画意,又蕴含诗情。
  王维还擅长对自然景物色彩的描写,通过对景物色彩的刻画,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浓彩重墨和惜色如金是古代画家常用的手法,王维就常常运用这类手法,描绘出山水景物
  或浓艳或淡雅的色彩。“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辋川别业》),这是用大红大绿的色块组合成色彩浓艳的画面。“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这是用皎洁素雅的浅色给人以美感。
  王维还善于突破时间的限制,反映出大自然色彩的变化,如“瀑布松杉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送方尊师归嵩山》),“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都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着力表现色彩的无穷变幻,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目不暇接的审美境地。
  三、以动衬静,以声状静
  王维作为音乐家,对大自然音响有着敏锐的感受。他的山水诗特别善于以动衬静,以声状静。王维在描绘山水景物如画般的图景时,就常于恬静的画境中传出叮当有声的音响。且看《鸟鸣涧》一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桂花飘落的时节,诗人闲适而悠然,在空寂的山间,月色惊动了山间的鸟儿,将山涧的沉寂稍稍打破。诗情画意中,赋予读者的正是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的感受。
  《山居秋暝》中间两联也出色地运用了以动写静,以声衬静的手法:上句写山间景色动人,动静结合,通过视觉,写空中之明月,由远及近,以无声写静态;下句则通过听觉,写地面的清泉在石上缓缓流淌,由近及远,以有声写静态。上句写所闻,绘山林之景,静中有动;下句写所见,描水中之微漾,以动衬静,达到了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画面,虽然处处有声音,却又处处显宁静,这恰恰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以动态、声音衬托宁静,从而创造出闲适恬静的美好意境。
  总之,王维的山水诗于诗中见画意,于画中传达诗情,得情景交融之妙,堪称形神兼备。读王维的山水诗,透过画面是不难感受到诗人闲适恬淡、清悠静穆的情怀的,这种超出画面之外的感受,正是绘画美在王维山水诗中的突出体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高等师范学校(224000)
其他文献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参与度不高,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体验不丰富。在高中语文阅读中实施任务型阅读,目的是发挥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任务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在合作交流中更好地获得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  一、布置课前任务,提前阅读  进入高中后,学生的阅读面变得更广,接触的文学作品更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感悟能力
针对SQ3X系列切丝机排链输送机构故障较为频繁,引起设备停机、维修时间较长的问题进行分析,文章采用了自动润滑的改进方法,通过在排链上方设置具有专用润滑油进口的喷头,可实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起重机械,起重机械虽然能够有效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检验和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起重机械的检验和使用标准。文章主要分析了起重机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掌。”素质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教师用执着与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愉快求知、大胆创造、主动发展,同时完成健康人格的塑造。可以说,运用激励手段,应成为普遍适用的教学原则。  一、动机激励——精心设计导语和作业  动机或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诱因。诱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积极的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因人而异,如何开展有效的多元解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差异,在解读文本时不仅要立足作者、读者、文本三方面讲解,还要找准切入口,把握住文本中最关键、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发散思维,收获独特的情感体验。  一、标题切入——扣住文本灵魂  标题是文本的眼睛,抓住标题就扣住了文本灵魂,学生就能借助这一突破口对文章内容展开思考,由浅
基于乌东煤矿掘进工作面矿压显现剧烈、巷道返修难度大的现状,开展了较多技术研究和防治实践。文章在钻屑法危险性预测的前期基础上,采用地应力监测等手段对危险区域进行监测。
设X为具有Opial条件的一致凸Banach空间,C为X的非空有界闭凸子集, T, S为C到自身的2个渐近非扩张映射且T和S有公共的不动点. 本文主要考察了一种带误差的迭代逼近T和S有公共
散文一直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主导文体,以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新教材1~5册为例,其中共有6个散文单元,29篇课文。然而,散文教学却普遍存在观念滞后、内容随意、流程固化等问题。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形散而神不散”理论上,脱离了教学实际,忽视了对散文个性特征的关注。  议论散文是一种用来表现作者思维成果、显示理趣与哲思的散文,它基于作者对世态人生的洞察,是作者对生活与人生的深层
師:同学们,咱们接触过的关于酒的文字不少,大家能不能说出一些。  生:“一壶浊酒喜相逢。”  师:唱一下?(板书:酒是喜)还有?  生:“红酥手,黄藤酒。”  师:这里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生:无奈,愤恨。  生:“浊酒一杯家万里”,表达的是思乡。  师:大家说得很好!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
很多语文教师在讲解《世间最美的坟墓》时,遵循的是“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思路,这是从“意思本位”出发来解读文章的。但笔者认为,合理的或者真正到位的文本解读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作动机问题,即“为什么写”,只有在“意图本位”的视角下,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出发,才能读懂这篇文章的“皮里春秋”。  一、茨威格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关注一直被我们忽略的文章的副标题——“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