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的讨论从未间断过。很多人对当代语文教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说“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这虽然是对语文教学的偏见,但也的确道出了以往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不重视语文学科规律,不重视教法,因循守旧,盲目施教。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法进行认真反思。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新认知
1.语文知识系统性差
语文学科包括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四个板块,教师在安排复习时,根据学情,既可以从语基到写作,也可以从写作到语基,还可以先将阅读作为复习的突破口。语文学科的整个知识链条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先一砖一石打好地基,再进行一屋一室的高层建筑。数学三天未上课,学生会急得追着教师补课,因为不补前面的就跟不上。而语文耽误了两个星期的课,学生可能也不会着急,因为不补也赶得上。
语文不同于数理化,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是盖楼式的序列化、系统化。学会一个词语,就掌握了一个概念;理解了一句格言,就丰富了一个思想;欣赏了一首诗词,就体验了一种情感;阅读了一部小说,就增长了一份经验。语文素质恰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提高的。
2.语文学科模糊性强
语文知识具有模糊性强的特点,但学习起来并不是无法可依。《考试说明》中有两项具体内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的是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一张高考试卷,无论是语音文字还是阅读作文,要解决的所有问题都不可能离开具体的语言情境。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语文教法的重新定位
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加大了文学作品以及古诗文的比重,这实际已经昭示了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新走向。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综合素质,它的培养不是说教、灌输、训练所能实现的,需要教师积极调动和激发学生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死记教师规定的结论。
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应该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制定阅读目标,在方法和程序上对学生给予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在这一点上,一些青年教师有独特的优势。年轻人激情四射,与学生年龄接近,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上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学生的主动参与都较老教师表现得更为突出。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或者是自身学识限制,课堂气氛活跃有余,学生收獲不足。一堂课下来,学生玩得很轻松,很快乐,但是语文能力没有形成。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青年教师在引导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时,通常把一篇文章的研究重点设定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和“这种看法是对还是错,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考古式的探究抑或是串讲式的解读,经过激烈辩论,最后把学生纷乱的思绪拉回到教师预先精心设置的答案上来。听课者叹为观止,讲授者踌躇满志,学生却是两手空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师误把语文当成了科学,忘记了语文是一种修养,只能是熏陶渐染。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的方法才是正理。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设置学习目标,
但不能盲目。对于课文的讲解,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技巧,弄清楚读什么,这样制定的目标才更有意义,更有效度。对于散文来说,常见的类型有写景状物类、叙事写人类等,对于写景状物类散文,要指导学生从散文特点出发,进行有效阅读。比如,散文的特点既然是“形散神不散”,那么,解读散文的钥匙就在于把握“形”和“神”。对于写景状物类散文,“形”即表达情感的事物,有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神”即文章主旨。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每一篇文章,都从文本特点入手去研读,整体把握文本,再去探讨一些具体问题,就可以避免走弯路,有效提高阅读水平。
自制阅读目标应循序渐进。阅读文本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应作为教师引导学生自定具体阅读目标的指导思想和依据。由宏观入手,进而转入微观目标的设定。在此基础上,再尝试完全由学生自主设置具体的阅读目标。为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教师,挑战课本。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允许有不同结论,允许犯错误。教师应特别爱护各个层面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哪怕是一点很肤浅的目标取向,也应鼓励。
孙武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而我要说:“水无常形,教有常势。”我们如果能够真正从研究语文学科的特点入手,总结出语文学科的规律,教学中把语文的不可操作性变成可操作性,那么,教师知道怎样教,学生知道怎样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明显提升,学习也许就真的成了自觉的事。为其如此,才能使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有疑到无疑,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授之以渔”,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101301)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新认知
1.语文知识系统性差
语文学科包括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四个板块,教师在安排复习时,根据学情,既可以从语基到写作,也可以从写作到语基,还可以先将阅读作为复习的突破口。语文学科的整个知识链条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先一砖一石打好地基,再进行一屋一室的高层建筑。数学三天未上课,学生会急得追着教师补课,因为不补前面的就跟不上。而语文耽误了两个星期的课,学生可能也不会着急,因为不补也赶得上。
语文不同于数理化,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是盖楼式的序列化、系统化。学会一个词语,就掌握了一个概念;理解了一句格言,就丰富了一个思想;欣赏了一首诗词,就体验了一种情感;阅读了一部小说,就增长了一份经验。语文素质恰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提高的。
2.语文学科模糊性强
语文知识具有模糊性强的特点,但学习起来并不是无法可依。《考试说明》中有两项具体内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的是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一张高考试卷,无论是语音文字还是阅读作文,要解决的所有问题都不可能离开具体的语言情境。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语文教法的重新定位
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加大了文学作品以及古诗文的比重,这实际已经昭示了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新走向。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综合素质,它的培养不是说教、灌输、训练所能实现的,需要教师积极调动和激发学生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死记教师规定的结论。
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应该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制定阅读目标,在方法和程序上对学生给予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在这一点上,一些青年教师有独特的优势。年轻人激情四射,与学生年龄接近,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上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学生的主动参与都较老教师表现得更为突出。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或者是自身学识限制,课堂气氛活跃有余,学生收獲不足。一堂课下来,学生玩得很轻松,很快乐,但是语文能力没有形成。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青年教师在引导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时,通常把一篇文章的研究重点设定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和“这种看法是对还是错,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考古式的探究抑或是串讲式的解读,经过激烈辩论,最后把学生纷乱的思绪拉回到教师预先精心设置的答案上来。听课者叹为观止,讲授者踌躇满志,学生却是两手空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师误把语文当成了科学,忘记了语文是一种修养,只能是熏陶渐染。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的方法才是正理。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设置学习目标,
但不能盲目。对于课文的讲解,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技巧,弄清楚读什么,这样制定的目标才更有意义,更有效度。对于散文来说,常见的类型有写景状物类、叙事写人类等,对于写景状物类散文,要指导学生从散文特点出发,进行有效阅读。比如,散文的特点既然是“形散神不散”,那么,解读散文的钥匙就在于把握“形”和“神”。对于写景状物类散文,“形”即表达情感的事物,有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神”即文章主旨。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每一篇文章,都从文本特点入手去研读,整体把握文本,再去探讨一些具体问题,就可以避免走弯路,有效提高阅读水平。
自制阅读目标应循序渐进。阅读文本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应作为教师引导学生自定具体阅读目标的指导思想和依据。由宏观入手,进而转入微观目标的设定。在此基础上,再尝试完全由学生自主设置具体的阅读目标。为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教师,挑战课本。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允许有不同结论,允许犯错误。教师应特别爱护各个层面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哪怕是一点很肤浅的目标取向,也应鼓励。
孙武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而我要说:“水无常形,教有常势。”我们如果能够真正从研究语文学科的特点入手,总结出语文学科的规律,教学中把语文的不可操作性变成可操作性,那么,教师知道怎样教,学生知道怎样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明显提升,学习也许就真的成了自觉的事。为其如此,才能使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有疑到无疑,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授之以渔”,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1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