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能力的培养途径

来源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猜想是数学学习中的必备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通过猜想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的为学生构建猜想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开想象,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无限放大,提升学生的猜想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猜想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9-0016-02
  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节省”时间,通常采用直接讲述的形式进行教学,简化了学生学习过程,只需学生将教师讲述的内容熟记、学会运用、能够解决课下或是考试中的试题即可.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思考能力“丢失”,缺乏思维能动性.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引发了广大教师的关注.通过猜想可以让学生对数学定理、数学命题的证明和求解过程展开想象,借助学生的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拓展学生解题思路.因此,教师可多途径设置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结合数学教材,创设猜想情境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情境是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背景.学生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时,良好的情境可以让知识更好的呈现,有利于学生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能够积极的获取知识.基于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情,结合数学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思维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获取、猜想和验证,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猜想展开合理的探究、学习,使学习具有明确的方向,并通过多途径对猜想展开验证,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例如:在教学《割线定理》时,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直接将“割线定理”讲述给学生,教师认为如此教学,可以节约课上教学时间,因为学生只需对定理进行直观的记忆即可,但这样直接记忆,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缺乏思维活动过程,不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不相符合.基于此原因,教师可首先对已经学过的“相交弦定理”知识展开复习,对知识内容进行巩固,然后再通过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假如圆的两条弦线相交于圆外一点,但在圆内不相交,你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细致的分析,依据分析对可能产生的结论展开大胆猜想,并通过验证来检验猜想的正确性.
  本案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首先展开知识的复习,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分析、猜想,给学生创造了足够的空间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在猜想中发展了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猜想意识和能力.
  二、借助数学实验,获得猜想能力
  数学实验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验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猜想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数学实验,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动手、动脑机会,借助数学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展开自主设计,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猜想和验证过程,锻炼学生的实验性思维,获得猜想能力,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布置任务: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这个任务对学生来说,相对简单,很快学生就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再次提出任务:你可以测出所画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吗?三个角加起来是多少度?经过短暂的测量后,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179.70;179.90;180.20;180.10……教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依据测量数据展开猜想,提出猜想结果是180°.为了验证猜想结果是否正确.教师让学生动手实验,首先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再得出实验结果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学生经过讨论后提出: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并将之拼在一起,如果正好构成一个平角,则三角形内角和为180°,那么猜想就是正确的.
  在案例中,教师借助三角形内角和实验,引导学生对三角形的三个角展开测量、猜想,在学生提出猜想结果后,又通过实验验证的形式,强化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知,使学生在思考、探究中获得了猜想能力.
  三、运用归纳推理,猜想得出结论
  归纳推理指的是学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有限认知,展开合理的假设、猜想,进而推理得到对一般事物的无限认知过程.数学教学中,归纳推理法是较为常见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归纳中展開合理的想象,培养他们的猜想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运用归纳推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展开遐想,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特殊认知,猜想出相应的结论,实现对知识一般认知,促进学生猜想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猜想、验证的习惯,提升数学课堂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不等式关系》时,在讲述不等式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相关题目引导学生自行推理、归纳.首先向学生出示题目:有两根绳子,长度都为1cm,现将它们分别围成不同的图形(圆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对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展开计算.同时思考:假如圆的面积比100平方厘米小,那么绳子长度满足什么条件?如果绳子的长度是8cm,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一个会更大呢?学生首先找出边长与面积的关系,然后根据问题展开思考,做出猜想:如果圆的面积等于100平方厘米,那么绳子长度为某一值a,这样圆的半径就为a/2π,这样就可以得出不等式π(a/2π)2=100,从而计算出a的取值范围,而圆面积比100平方厘米小,所以这个值就要小于a,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系的比较再总结出不等式的概念.
  本案例中,教师运用推理、归纳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不等式概念展开教学,学生从等式关系入手展开猜想,运用等式计算出绳子长度,再将计算结果带入等式中,验证猜想的准确性,从而推导出不等式概念.
  四、培养鉴赏能力,发展直觉思维   数学猜想是发现或发明的代名词.彭加勒观点认为,发现或发明是对事物的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的正确性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直觉思维能力.阿达玛也曾经提出,数学直觉就是潜藏于人内心的美感,一种美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力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选择能力,意识力增强人们的选择能力就会逐渐增强.数学教学中包含有多种数学美,且普遍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美”,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这种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的直觉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有这样一道因式分解题目a3+b3+c3-3abc,教师可让学生对题目中的a、b、c进行观察,发现他们之间是轮换对称的,以此为基础展开猜测:分解后的结果会不会也是轮换对称的.假如这个因式有一次因式,(a+b+c)是学生最可能想到的.但是如果有一次分式(a+b-c),就会出现分式(b+c-a)和(c+a-b);如果有(a-b-c)这一因式,就会出现因式(c-c-a)和(c-a-b);如果有(a+b)这一因式,就会有因式(b+c)和(c+a);如果因式是(a-b),就会有因式(b-c)和(c-a)…之后,学生对上述猜测展开检验,除了(a+b+c)这个一次因式,其他的因式都不符题意.这样学生就得出了一个一次因式,再利用综合除法对因式求解,就可以获得另外一个二次因式了.如此就可以顺利的解决问题.
  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美的考虑”入手,对题目展开分析、猜测及验证,这个过程中,以结构系统的对称性和协调性为基础,逐个对一次因式进行列举,并一一验证,让学生感知了知识的对称美,促进了学生猜想能力的养成.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猜想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展开知识的猜想、探究活动,借助对猜想结果的验证获得学生猜想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高飞.
  参考文献:
  [1]杨智慧.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猜想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9(08):98-98.
  [2]丁志国.提升初中生数学猜想能力“三借助”[J].数学教学通讯,2019(26):75-76.
  [责任编辑:李璟]
  作者簡介:程冲(1986.11-),女,江苏省南京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知识技能”等部分均涉及到了极限思想.由于小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对极限思想的教学主要在极限意识的渗透上,而课堂教学是渗透极限思想的主渠道.在小学数学极限思想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设计应该基于儿童认知水平,呼应儿童思维特征,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初步感了解极限,感受极限的价值.  关键词:数学思想;极限思想;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阶段的学习为高中的高阶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教改中,通过自我审视教学方法,通过引入新模式,为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将从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培养与提升入手,给出几点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可为其他教师研究这一课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解题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
摘要:以往的教学模式,为我国的社会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固然很好,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却不能止步不前,要根据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式,努力构建一个集开发、积极和主动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旨在更好的培养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新一代青年人.据此,以怎样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运用“发现问题—实验验证”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例,分析和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学习中较为薄弱的方面.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实验素养,教师需要为学生拓展物理实验的资源,这样才有动力带动学生进行物理实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资源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9-0067-02  现今的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在物理实验操作方面获得
摘要:高阶思维能力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本文结合了“分式方程”教学的具体案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经验建立了情景模式;然后通过将学生引导入了所创建的情景中,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知识水平解决问题;最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并很好的锻炼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阶思维;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
摘要:化学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教师在对学生展开教学时,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化学教材当中的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结构,还有众多复杂的化学表达式和化学变化是學生们将要学习的重点内容,然而,这些知识都是从简单的现象和变化向复杂的过程进行的延伸,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要如何培养学生的
摘要:新课程下,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开展,不仅能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而且还能使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科学的实验思维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并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创新意识.实验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对实验教学的优化,能够更好的契合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因此,生物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注重多元化的实验教学,强化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充分关注学
摘要:是人们对生活实践中的事物的数量关系或者空间呈现形式等诸多方面而做出的抽象反映.对于初中生而言,数学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地位,能够促使学生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重视概念教学,应当遵循“借助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概念”“运用有效方法,形成数学概念”“设计有效习题,优化概念应用”三步曲,来推动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概念引入;概
摘要:化学作为具有较强实验性与实用性的一门科学,其实验课的资源通常是化学教学的改革、发展与应用课程资源的重要缩影,通过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能缩短实验课程和生活知识的距离,而且还能实现实验课的开展,从而使学生实现科学探究.基于此,主要对化学实验中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原则进行分析,并提出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关键词:实验;生活资源;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摘要:有效性教学某种意义上属于教学的核心议题.本文探讨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分别为构建宏观视野,高屋建瓴;注重概念生成,打牢根基;优化教学模式,彰显主体;强化巩固运用,学练结合.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个人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9-0006-02  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历来是备受重视的课题,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