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火花的燧石,探究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途径。教师可以设计趣味型问题、探索型问题、应用型问题、类比型问题、互逆型问题及悬念型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引导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获得创新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有必要掌握数学问题设计的基本方法。
一、设计趣味型问题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兴趣设计趣味性问题,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他们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计探索型问题
在教学负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环节:“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每個队的基本分均为0分。每个队各回答5道题后,请观察每队的得分情况。”在表示得分时,学生发现以前学过的知识不能准确地表示得分,此时笔者趁机引入负数的概念。这样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认识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缩短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时间。
三、设计应用型问题
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等知识后,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然后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记录实际情形,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设计恰当的测量方案,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测量任务。最后,笔者把各个小组的测量方案进行汇总和整理,从中选出最佳的测量方案。这样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努力提高实践能力,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进而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四、设计类比型问题
类比型问题能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等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如在教学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时,教师可以类比小学数学的混合运算法则;在教学实数的混合运算法则时,教师可以类比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在教学乘方的意义时,教师可以类比乘法的意义;在教学二元二次方程的意义时,教师可以类比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在教学分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时,教师可以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算法则。
五、设计互逆型问题
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遵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规律。逆向思维就是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从习惯性思维的反方向进行探索。数学本身提供了大量可逆思维的素材,如逆定理、互逆公式、逆运算,几乎每一个问题都能衍生出逆向问题,这就为我们构造了互逆型问题,为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创造了条件。
六、设计悬念型问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欲得不能,欲罢不忍。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笔者先让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几个四边形,然后要求学生把各边的中点顺次连接起来,观察构成了什么图形。于是学生看到,不管怎样的四边形,各边中点的连线都可以构成平行四边形,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时笔者再导入三角形中位线的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设计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设计谜语型问题、顺口溜型问题、故事型问题、游戏型问题、幽默型问题等。只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认真组织教学过程,就能提高教学效率,既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寻乌中学)
一、设计趣味型问题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兴趣设计趣味性问题,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他们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计探索型问题
在教学负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环节:“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每個队的基本分均为0分。每个队各回答5道题后,请观察每队的得分情况。”在表示得分时,学生发现以前学过的知识不能准确地表示得分,此时笔者趁机引入负数的概念。这样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认识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缩短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时间。
三、设计应用型问题
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等知识后,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然后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记录实际情形,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设计恰当的测量方案,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测量任务。最后,笔者把各个小组的测量方案进行汇总和整理,从中选出最佳的测量方案。这样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努力提高实践能力,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进而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四、设计类比型问题
类比型问题能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等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如在教学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时,教师可以类比小学数学的混合运算法则;在教学实数的混合运算法则时,教师可以类比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在教学乘方的意义时,教师可以类比乘法的意义;在教学二元二次方程的意义时,教师可以类比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在教学分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时,教师可以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算法则。
五、设计互逆型问题
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遵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规律。逆向思维就是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从习惯性思维的反方向进行探索。数学本身提供了大量可逆思维的素材,如逆定理、互逆公式、逆运算,几乎每一个问题都能衍生出逆向问题,这就为我们构造了互逆型问题,为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创造了条件。
六、设计悬念型问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欲得不能,欲罢不忍。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笔者先让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几个四边形,然后要求学生把各边的中点顺次连接起来,观察构成了什么图形。于是学生看到,不管怎样的四边形,各边中点的连线都可以构成平行四边形,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时笔者再导入三角形中位线的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设计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设计谜语型问题、顺口溜型问题、故事型问题、游戏型问题、幽默型问题等。只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认真组织教学过程,就能提高教学效率,既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寻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