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过滤义务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s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进步大幅降低了网络用户的传播效率,也极大削减了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成本;随着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迭代与网络服务提供者经营规模的扩张,侵权行为频繁发生。但是由于网络用户基数非常庞大,造成直接侵权行为呈现地理位置的散在性和各时段的全覆盖性;这使得权利人向直接侵权人维权显得不具备经济性和可行性。由于网络服务提供者向直接侵权的网络用户提供服务,从客观上帮助了直接侵权行为的实现。欲降低侵权风险,目前可行的做法是将焦点集中到直接侵权行为发生后、侵权风险实现前的预防措施上。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履行积极阻止侵权发生的作为义务,能够切断侵权结果实现的因果链,以达到及时制止权利人损失实现和扩大的目的。目前可采取的预防措施仅有版权过滤义务这一方式,本文拟分为四个部分论证此话题。第一章的着眼于相关概念的概述。首先,本文介绍了版权过滤义务这一概念的来源,并对版权过滤义务概念进行语义分析。其次,对版权从商品流转过程中的功能角色角度出发,将参与信息网络传播的主体分为制造商、网络内容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消费者,又进一步将网络服务提供者按经营模式的不同分为网络平台商和网络渠道商,指出“他人创造内容”是网络平台经营模式的典型特征,并进一步论证平台上传播内容的公开性是网络平台商的必备特征,所以二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所服务的内容提供者特定和不特定的区别。鉴于这种经营模式的不同,导致网络平台商和网络渠道商在网络传播效能上具有差异。本文提出,为了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在直接侵权行为发生后至侵权损害结果实现前,网络平台商需要承担比网络渠道商更严格的的预防义务,以防止自己的经营行为给直接侵权行为提供帮助。在第三节,本文提出了版权过滤义务的法律属性是注意义务,并对该观点进行了论证。第二章是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过滤义务的内容解读,主要围绕版权过滤义务的行为特征和违反版权过滤义务的法律责任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根据法理,法律义务=行为模式+法律责任。具有特定的指令行为模式加上与之相应的法律责任,才能在法益侵害后果发生前起到指引、预测的规范作用,在法益侵害发生后起到评价、强制、教育的规范作用。因此,在行为特征这一部分,通过对“审查行为”、“版权过滤行为”两个相似概念进行辨析,分析了版权过滤行为与审查行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本文认为,审查义务与版权过滤义务同属于注意义务;具体区别在于审查行为是对平台上的内容的合法性进行具体的个案判断,版权过滤行为则是利用自动过滤技术设施对平台上的内容的违法性进行抽象、批量的判断。在法律责任部分,本文认为当网络服务提供者既构成共同侵权又违反版权过滤义务时,网络服务提供者应该对自己不具备侵权过错进行举证。当网络服务提供者拒不履行版权过滤义务时,其不作为具有可谴责性;接着本文分析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过滤义务的义务来源是其共同侵权的先行行为。本文认为,网络服务提供者违反版权过滤义务将被推定为具备侵权故意。目前,网络服务提供者共同侵权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相较过错原则是法律责任的加重,这种责任的加重表明了法规范对违反版权过滤义务的行为持有负面评价的态度。第三章从网络时代的盗版防治需求、设立事前预防义务的正当性、过滤技术为设立事前预防义务提供了可行性这三方面论证设立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过滤义务是合理的。截止目前,计算机自动化技术还远不足以取代人工对作品的合法性做出具体的个案判断,而现有的信息网络技术又急剧减少了个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成本,导致直接侵权行为频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了加大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力度的需求。本章第二节逐步论述了利益失衡削弱法的秩序价值→设立事先预防义务能够及时制止法益侵害风险现实化→法律义务具有明确的行为模式能够给相关行为人指引、发挥法的预测作用、稳定社会公众的交易预期→设立事前预防义务能够促进权利人与网络服务提供者合力打击直接侵权行为,以此来证明设立事前预防义务的正当性。本章第三节对应用到商业实践中的最先进过滤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说明了过滤技术的进步为执行更高标准的权利保护制度提供了新的技术前提。当新的技术方案能更妥当地平衡各方利益时,对制度的改革自然也应该提上日程。在本章第四节,本文回应了版权过滤义务与“言论自由”、避风港原则、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之间有冲突的观点。在第四章中,本文对如何在我国构建版权过滤义务的问题,分别从版权过滤义务的承担主体、适用边界、配套措施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阐述理由。第一节主要是解决版权过滤义务的承担主体问题。网络平台商的正常经营行为依然可能构成对直接侵权行为的帮助,因此其经营行为具有法益侵害风险。根据信息网络通信协议的分层架构,网络平台商属于数据集成度最高的应用层,对侵权风险有认识可能性。根据信息网络的物理硬件架构,网络平台商由于通常有对信息网络存储空间的使用权,所以对侵权风险有很强的控制力。简言之版权过滤义务的承担主体应该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中的网络平台商。第二节要为版权过滤义务的适用划定边界。内容提供者公开分享了作品,是从是否侵犯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角度为版权过滤义务划定边界。权利人主动申请需要过滤的作品,是从尊重他人权利行使方式的角度为版权过滤义务划定边界。第三节对版权过滤义务的配套措施建设——比对资料库的建设和比对系统的运行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高管薪酬契约是公司治理的重要议题,是解决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委托代理问题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不仅能够降低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代理成本,而且能有效刺激管理层努力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致力于增加股东财富、提高公司价值;不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会损害股东利益,还会导致公司激励制度失效,影响公司长远发展。最优契约理论认为,可以通过建立薪酬与业绩相挂钩的薪酬机制来实现股东目标与管理者目标的统一。而实践中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到与沿线各国的“五通”建设当中,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但是由于中国加入WTO时间较短,许多中国企业对国际市场和操作规则不熟悉。除此之外,近期的一些文献研究也表明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出口价格较低、制度距离较远、管理水平较差、政治风险较高等问题,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其国际化程度依然不足。而在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当中,企业家所做的各类决策决定着企业的市场走向,以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鉴于法律有定纷止争的功能,公众通常认为立法语言应该是精确和清晰,以便法律能有效地调整社会秩序。但是法律是相对静态的,社会生活却是动态的,在不断变化的。如果要使用静态的立法语言来调整现实世界中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立法者则需在法律规范中借用模糊性表述。从语言学的本质来看,语言是模糊的,法律规范需要借助模糊的语言表达出来,立法语言存在模糊性也就自然而然。首先,本文概
伴随着数字经经时代的来临,算法在市场竞争场景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是因为算法作为数字经经时代的“基础性语言”,有利于提高经营者决策的质量和效率;但同时对其他市场主体来说也会产生多维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算法适用风险层出不穷。其中,当算法适用于价格领域,市场经经可以借助算法来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及时反映市场价格信号,以此调节社会生产,即算法可凭借对海量消费数据的分析,根据产品市场需求、市场价格波动
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文化政策的出台以及卫视综艺版权费的水涨船高,在移动终端普及的背景下,网络综艺凭借着更为自由的内容生产模式、多元化的节目形式、精准的节目受众定位,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相继诞生了诸如《晓说》、《奇葩说》、《火星情报局》、《吐槽大会》等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脱口秀节目。激烈的网综市场竞争环境下,主流文化越来越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受众需求,在我国开放包容的多样文化背景下,网络脱口秀综艺节目中逐步
磋商既是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部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探索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多元救济机制的制度创新。作为仍处于探索成长阶段的新生事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在规范指引和运行机制设计中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就建立基础而言,将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作为政府索赔请求权的基础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且对于磋商法律性质的定位也很模糊,不利于整个制度的顺利推进和良性发展。此外,磋商制度在实践探索中也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公民积极维护自身权利原本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但随着现实中维权案例的增加,我们可以看到公民的过度维权行为却愈演愈烈。过度维权行为的刑法性质认定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具有较大争议。关于过度维权行为的定性,学界主要有“无罪说”、“有罪说”、“折中说”三种观点,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行为人采取的维权手段多种多样,导致过度维权类案件的刑法性质认定存在混乱,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国际金融监管当局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杠杆过高带来的弊端,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杠杆率监管被引入到《巴塞尔协议Ⅲ》中并成为构建金融监管指标体系的重要补充。现阶段去杠杆更是我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微观主体具有高杠杆经营的属性。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商业银行杠杆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机制,对于保证银行体系健康运行,规范银行业务经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传播信息途径和方式的改变,信息传播更通畅、更简单,导致各类信息泛滥,同时人们吸收信息的能力并没有巨幅提高,这导致消费者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企业若想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变得难上加难,此时竞价排名服务便应运而生,其以定位精准、资金投入少等特点,迅速成为企业挖掘潜在客户,激发消费需求,以获得更多交易机会的工具。然而,竞价排名服务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企业之间的纠纷,其中竞价排名商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是当前社会日渐重视的领域,也是企业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国内外现有研究针对特殊企业形制内的员工心理问题缺少必要的关注。目前中国民营企业中超过85%为家族企业,这意味着除了国企的员工,大部分的职业人都在家族企业中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笔者在YJ社工机构实习期间,参与A公司员工心理健康建设项目,遇到案主C员工。在访谈中,发现案主许多事情无法向他人倾诉,在A企业中也十分没有归属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