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作为儒学思想范式的创造者,几千年来在思想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孔子这一人物形象也广泛进入了文学文本,探究历代文人笔下的孔子书写,也是全面把握孔子历史形象不可忽略的一点。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孔子的研究热度不减,但是以诗歌文体为载体进行孔子形象研究的成果却乏善可陈,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与孔子相关诗歌的研究更是无人问津。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从记事的乐府诗逐渐向注重内在抒情的文人诗转变,诗歌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当时政权的更迭和社会的黑暗都客观上促进了士人的思想解放,传统儒学与老庄思想、佛教思想以及玄学思潮相互碰撞融合,使得诗歌情感表达更加深刻,也为丰富孔子形象注入了思想活水。基于此笔者在逯钦立所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基础上截取了魏晋南北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诗歌,对孔子形象进行具体地研究。
本篇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二章是本文着力的重点,以传统的儒家视角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有关孔子的诗歌作分类整理,根据典故出现频率的高低分为自然山水、现实追求及对后世文人在精神层面的影响三个方面。并进一步将孔子形象细分为六部分,“敏感时代下的临川叹逝者”“山水集会里的任性适情人”这两小节着重表现诗歌所刻画的极具生命意识的孔子;“不事农耕的求道者”和“累累于仕途的旅人”表现出孔子对人生道路的执着与坚守;“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与“有意弱化的先师形象”则立足于孔子在儒家独特的地位,表达出其在后世文人心目中作为精神旗帜的重要影响,而六者的顺序排列又侧面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思潮与士人心态变化。
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相对多元化,这种变化自然也影响着文学创作者。连向来罕言天道性命的孔子在这一时期也被文人带进了充满思辨性哲理性的玄言诗中,故第三章主要是从儒释道三者会通与融合的角度来解读诗歌中孔子有别于儒家传统的形象。第四章则主要是从诗歌创作角度展开,孔子从以往的郊庙、燕射等较为庄严的诗歌题材中挣脱出来转变为诗人用来抒发自己块垒的私人产物;从高高在上的圣坛被拉下,转而成为诗人笔下的世俗对象;从史书抽离出的零碎化歌谣,到系统化塑造人物形象的诗歌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孔子诗歌书写的特点。
最后将魏晋南北朝与孔子相关诗篇置于历史之中,可以梳理出这一时期创作的孔子形象在孔子诗歌书写的历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承上启下的独特作用。总的来看,魏晋南北朝诗歌向上具有承接先秦两汉直取于史书歌谣的特点,向下又有影响唐宋孔子诗歌向神仙化宗教化发展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从记事的乐府诗逐渐向注重内在抒情的文人诗转变,诗歌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当时政权的更迭和社会的黑暗都客观上促进了士人的思想解放,传统儒学与老庄思想、佛教思想以及玄学思潮相互碰撞融合,使得诗歌情感表达更加深刻,也为丰富孔子形象注入了思想活水。基于此笔者在逯钦立所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基础上截取了魏晋南北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诗歌,对孔子形象进行具体地研究。
本篇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二章是本文着力的重点,以传统的儒家视角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有关孔子的诗歌作分类整理,根据典故出现频率的高低分为自然山水、现实追求及对后世文人在精神层面的影响三个方面。并进一步将孔子形象细分为六部分,“敏感时代下的临川叹逝者”“山水集会里的任性适情人”这两小节着重表现诗歌所刻画的极具生命意识的孔子;“不事农耕的求道者”和“累累于仕途的旅人”表现出孔子对人生道路的执着与坚守;“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与“有意弱化的先师形象”则立足于孔子在儒家独特的地位,表达出其在后世文人心目中作为精神旗帜的重要影响,而六者的顺序排列又侧面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思潮与士人心态变化。
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相对多元化,这种变化自然也影响着文学创作者。连向来罕言天道性命的孔子在这一时期也被文人带进了充满思辨性哲理性的玄言诗中,故第三章主要是从儒释道三者会通与融合的角度来解读诗歌中孔子有别于儒家传统的形象。第四章则主要是从诗歌创作角度展开,孔子从以往的郊庙、燕射等较为庄严的诗歌题材中挣脱出来转变为诗人用来抒发自己块垒的私人产物;从高高在上的圣坛被拉下,转而成为诗人笔下的世俗对象;从史书抽离出的零碎化歌谣,到系统化塑造人物形象的诗歌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孔子诗歌书写的特点。
最后将魏晋南北朝与孔子相关诗篇置于历史之中,可以梳理出这一时期创作的孔子形象在孔子诗歌书写的历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承上启下的独特作用。总的来看,魏晋南北朝诗歌向上具有承接先秦两汉直取于史书歌谣的特点,向下又有影响唐宋孔子诗歌向神仙化宗教化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