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越女剑”故事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ar14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女剑”故事为人们所熟知,得益于当代武侠作家金庸对其的再演绎——《越女剑》。其实,传统“越女剑”故事由来已久。东汉时期,完整的“越女剑”故事第一次出现于赵晔《吴越春秋》,并成为历代流传的“越女剑”故事的母本。其后,不仅《太平广记》《剑侠传》《卅三剑客图》等书中均有对传统“越女剑”故事的摘录,而且《新平妖传》《新列国志》《越女剑》等书中均有对传统“越女剑”故事的改编。同时,借助于小说的流传和演变,“越女剑”故事也逐渐成为一个诗歌中常见的文学形象,因此对小说和诗歌均有影响。探寻“越女剑”故事的源头,明晰历代“越女剑”故事流传和演变的脉络,探索故事变化背后的原因和故事的影响,都是研究历代“越女剑”故事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文以探索历代“越女剑”故事发展脉络为切入点,对故事变化的背后原因、故事的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选题动机、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主要探索了历代“越女剑”故事的源起,解读《吴越春秋》“越女剑”故事文本内容,并考论了相关细节;第三部分以“摘录式”流传为分类标准,依次讨论了《太平广记》“越女剑”故事、《剑侠传》“越女剑”故事、《卅三剑客图》“越女剑”故事的文本变化和变化原因,并补充分析了其它“摘录式”的“越女剑”故事的特征;第四部分以“改编式”演变为分类标准,依次讨论了《新平妖传》《新列国志》《越女剑》对传统“越女剑”故事的改写及其背后的原因,并补充分析了其它“改编式”的“越女剑”故事的文本与类别;第五部分分析了“越女剑”故事的社会文化影响,着重探讨了其在文学上和在体育武术上的影响;第六部分是结语,总结全文,并简单梳理了历代“越女剑”故事发展的线索。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一般企业普遍适用的经营模式理论为基础,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目前中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构建适合中国职业篮球俱乐部发展的经营模式,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职业篮球俱乐部具有企业法人的性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盈利和实现职业篮球俱乐部的长远发展目标,本文主要从宏观方面对中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的经营模式进行研究,并结合中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经营内容的微观层面,对中国职业篮球俱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专业运动员退役,他们的再就业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退役运动员要积极学习文化知识、社会知识、规范价值观念,使其角色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和职业角色更新的要求。退役运动员能否适应这种职业转换,顺利完成新角色的转型,一方面,关系到他们终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本文在方法论层面上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质性研究的广泛运用、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具体方法上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统计分析法的
《金瓶梅》以小小饰物展现明末市民阶层的审美风尚,可补正史之不足。部分关键饰物还高度参与了小说人物的塑造、小说情节的设计与主题的表现。本文着眼于《金瓶梅》中纷繁复杂的饰物,在客观呈现饰物形制及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深入探讨饰物与人物之关系及饰物的文学意义。
  文章主体分为饰物类型分析、饰物与人物之关系及饰物的文学意义三部分。
  第一部分对书中饰物进行类型梳理,旁及其他文献,展现其形制及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小说,以表格直观呈现每类饰物的主要使用群体。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饰物与人物之关系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一位20世纪前半叶德国犹太学者,由于其研究和书写跨越了各人文界面,因而可冠之以著名作家、文化批评家、电影理论家、社会批判家等头衔,然而国内的研究长期并限于将他视为一位20世纪的纪实主义电影理论家。事实上,这一标签式阐释效应源于仅仅停留在研究克氏某一时期的某部作品,由此极大简化甚至遮蔽了他的学术身份及其总体性面目。作为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流亡者”,其丰富而苦难的人生遭际但又博学且致秘的文化情思,使之在洞察社会结构失衡和文化危机的现代性症候中彰显了强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一群原籍东北的青年作家流亡至关内,成为驰名文坛的“东北作家群”。作为该群体一员的端木蕻良已广为人知,并获得越来越多的肯定,而作为左翼作家的端木蕻良却鲜少得到研究者深入且细致的讨论。事实上,自端木蕻良1932年加入“北方左联”后,无论是开启他文学之路的小说《母亲》,还是其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都是以左翼文学的名义面世的。新中国成立后,端木蕻良更是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海归”驻京作家。在相当程度上,以往对其左翼面向不够重视的学术倾向造成了端木蕻良研究的局限,并妨碍了对其思想
无论是路遥接受史上的两极化现象,还是学术界内部以路遥为方法重新认识80年代文学与历史/现实的互动,处在新时期社会转型的“交叉地带”的路遥,其重要性日益彰显,这个时候,对已有的路遥研究成果做一个总的归纳、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以已有的路遥研究成果为分析对象,通过文本细读、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文学批评界方面,概括出路遥80年代初在文坛崭露头角至今的路遥批评问题意识的三个面向及其成因。大众接受方面,重点分析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改编。在此基础上,重返“路遥现象”,探究“路遥现象”的成因及变化。最后
《型世言》,陆人龙著,刊刻于明末崇祯年间杭州书坊峥霄馆,书坊主人陆云龙评点,故又称为《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陈庆浩先生于一九八七年在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发现《型世言》刻本,后收录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本小说集成》。全书共四十回,多数取材于明代社会现实,刻本中存在大量的俗字。本文以奎章阁版《型世言》四十回影印本为语料,收录刻本中出现的俗字,整理成俗字表,进行分类描写,分析其俗字的特点。
  全文共五章,除去绪论和结语,正文部分一共三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型世言》的研究情况,《型世言》的研
儋州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苏轼人生最后一个时期,苏轼一生流寓各地,北归后于常州亡故,而儋州作为苏轼自诉“功业”的终点站而存在,就苏轼研究而言,儋州时期研究是有必要且有意义的。
  本文从苏轼在儋州的交游情况入手,分析他在儋州的交游情况、作品类别及心境变化,旨在了解晚年苏轼的生存状态。
  本文第一章为绪论,这章的主要内容是阐述苏轼儋州时期的研究现状、目的以及方法,兼叙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为政治背景的介绍,苏轼被贬儋州不是因为“讥讪先朝”等表面原因,而是从神宗时期就开始的各种党
莲荷文化历史悠久,从先秦时期开始,由于其具有的实用价值和先民对图腾的崇拜,与民众的生活发生紧密的联系。莲荷意象在《诗经》和《楚辞》中开始形成,经过历代的发展,逐渐成为文学中重要的花卉意象。纵观其发展脉络,在唐代的发展颇为瞩目,在象征内涵、审美内涵等方面发生演变,且影响了后世的莲荷诗歌创作。本文以《全唐诗》中一千九百一十二首莲荷诗作为研究内容,重点探讨唐代莲荷意象与唐前朝代相比的不同之处,以及莲荷意象在唐朝内的演变,同时探究发生演变的原因。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言,主要介绍本文
珍妮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作为当代英国最具天赋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致力于用文学创作的方式探究自我、追寻自我、建构自我,从未放弃对个体生命的关照。尽管有人质疑温特森的叙事方式复杂多变,难以理解,但实际上多样化的叙事方式背后,是温特森试图唤起读者对于内心世界和自我意识更深层的思考。
  温特森1989年创作的小说《给樱桃以性别》,集中体现了温特森艺术化的创作方式和叙事手法。温特森将图像纳入到叙事文本中,不仅直接运用插图承担叙事功能,同文字互相阐释,彼此言说,也通过语言描述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