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策略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e198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网络技术革新和新型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网络和生活日趋融合,呈现出伴生关系。一方面,移动网络、社交软件、短视频、网络直播等随处可见,增加了生活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互联网与教育逐渐融合,出现了智慧型教学的多种生态,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各种网络媒介互相渗透使得学习者接受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多元化。信息获取已经不再是难题,为难的是如何在这样一个信息饱和时代提取或处理信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媒介素养”,目的在于引导高中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使学生正确理解、辨析、评判多媒介的传播内容,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态度。高中教育作为初中教育的延续,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论文先是采用文献研究法寻找媒介素养教育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接着利用课堂观察法,对2019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收集到的优质课堂教学进行观察,论证两者可以融合的可行性;最后利用案例研究法对案例的纸质材料进行深度解读,从而概括归纳出具体的可行性策略。从“理论分析--实际观察--归纳总结”的研究思路呈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相关内容。具体如下:首先,文章从理论上分析初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意蕴。媒介素养是一种关键能力,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需要对媒介素养有更清晰的认识,研究者通过传播学和教育学等理论进一步解释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聚焦研究对象。再通过比较语文阅读教学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方法来说明两者的密切关系。紧接着论文从个体的社会性和主体性两个角度论证了其必要性,从个体的主体性来讲,媒介素养教育是满足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及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思维,是学生的必备品质之一;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符合语文教育发展方向,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包含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理念和内容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然后,文章从内容的载体和具体的操作两个方面阐明初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可行性,即找到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并说明其实施过程。一方面,先以部编版初中教材为对象梳理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的媒介素养内容,发现新闻文本、影视文本及与网络相关的综合阅读都是培养媒介素养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从部级优课筛选出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三个案例:新闻解读、影视作品鉴赏及综合性阅读活动,进一步说明在实际案例中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和具体的实施方法。最后,论文依据教学的一般原则,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为分析框架,总结出有益的做法和具体的实施策略。目标是行动的准绳,所以要先明确阅读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要求;其次需要整合阅读教学种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将阅读与媒介素养信息的阅读相结合;接着创设媒介情境、开展媒介活动、采用有效提问等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最后媒介素养教育落实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主体上,以保证教学过程稳定又持续地开展。
其他文献
核心素养概念进入我国以来引发了持续的关注和讨论,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公布其研究成果后,围绕核心素养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更是层出不穷。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发布该课程标准的修订版本,其中将核心素养发展作为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之一,这表明推动核心素养研究重心从理论转向实践成为必然趋势。核心素养要真正融入学校教育
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注点聚焦于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倡导教师积极与学生展开课堂互动。课堂上的师生有效互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以高中生物部级“优课”为例,分析课堂中师生言语互动行为和师生非言语互动行为的特征,以此探究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策略,为一线教师及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和总结了师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语文教科书不只是知识技能的载体,也是道德教育的话语载体,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语文教科书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以传递特定的道德价值观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教科书形象研究还是道德形象研究,对农民这个群体鲜有关注,习近平总书记说,“平凡造就伟大”,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同样孕育着伟大的道德品质,因此,笔者将
语文教科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有着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独特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础。语文教科书也是读者最多、最被看重的文本之一。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与以往版本的教科书相比增加了更多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类文本,尤其是反映革命传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在语文教科书中大幅增长,使得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更清晰立体的
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产业日新月异,深刻影响人类社会文明与发展。中学生作为科技人才的后备军,其科学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生活决策及公众事务参与,并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综合实力和人才竞争力水平。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给予更多关注。近来随着学习理论研究中出现“冷认知”到“热认知”的范式转变,个人认识论、学习兴趣作为调控科学学习的重要因素,受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学生对于知识本质和
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师权威”这一概念褒贬不一。一些人认可教师权威的合理性,认为教师权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教师权威不该存在,从学生自由发展等种种角度否认了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教师权威”这一概念不明晰、社会事件多发等众多因素有关。在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教师权威的式微成为了不可否认的现实,而在这种教师权威被弱化、相关概念尚不明朗
学位
近些年,随着“教学学术”、“教学学术共同体”等理论的出现,教学学术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学学术共同体”在高等教育领域备受学者的关注,且应用范围较广,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但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教学学术共同体”、“教学学术”,甚至“学术”都被认为是空中楼阁,高不可攀。一线中小学校教师对教学学术的认识较为滞后,依旧停留在认为“教学学术独属于高等院校研究”的层面,导
科技革命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面貌,也深刻形塑着学校的物质形态、教育观念和人们的教育认知与存在方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持续广泛深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融入人类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教育领域因“教育信息化”之名而著称。多媒体、电脑等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生活中的运用已十分普遍并对传统学校发展模式、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当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已经发展多年且有从传统信息技术
STEM,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等四门学科的首字母,但并不是几门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相互融合的跨学科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STEM教育的应用与发展,并将其作为本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