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语文教科书不只是知识技能的载体,也是道德教育的话语载体,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语文教科书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以传递特定的道德价值观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教科书形象研究还是道德形象研究,对农民这个群体鲜有关注,习近平总书记说,“平凡造就伟大”,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同样孕育着伟大的道德品质,因此,笔者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语文教科书不只是知识技能的载体,也是道德教育的话语载体,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语文教科书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以传递特定的道德价值观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教科书形象研究还是道德形象研究,对农民这个群体鲜有关注,习近平总书记说,“平凡造就伟大”,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同样孕育着伟大的道德品质,因此,笔者将研究对象聚焦于语文教科书中的农民人物所展现的道德形象,以此为研究对象,并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1.语文教科书中的农民道德形象具有怎样的德育功能。2.语文教科书呈现出什么样的农民道德形象。3.语文教科书是如何表征的农民道德形象及话语背后蕴藏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基于以上研究问题,笔者运用文献法以“育人”为出发点,构建出语文教科书农民道德形象分析框架,从育人向度、育人广度和育人深度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探究。育人向度层面,语文教科书承担着一定的德育目标,教材中的农民道德形象有着不可忽视的德育价值。首先具有“私德内化”功能,包括个人品德教育、劳动美德教育及家庭美德教育;其次是“公德涵化”功能,包括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生态文明公德教育。育人广度层面,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与自然层面三个维度构建的农民道德形象内容分析类目表,将定向、定序与定量三者相结合,定向指的是农民道德形象在个人、社会和自然层面三个维度的道德形象的横向分布,定序指的是三个维度的道德形象在学段间的纵向衔接性,定量指的是对农民人物基本属性、道德形象类目进行统计分析。基于此,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农民道德形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个人层面,农民道德形象强调善良、坚毅的个人品德,勤劳、奋斗的职业道德,及孝顺慈爱、勤俭持家的家庭美德;在社会层面,农民道德形象宣扬友爱正义的社会公德和爱国奉献的国民公德;在自然层面,崇尚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道德。育人深度层面,运用话语分析法挖掘语文教科书表征农民道德形象话语背后的深层意义,并进行阐释。根据费尔克拉夫的批判性话语分析框架对教科书的农民道德形象进行分析,文本分析发现语文教科书主要运用隐喻手段表征农民道德形象,包括图像隐喻与艺术形象隐喻;话语实践分析发现,语文教科书表征农民道德形象运用了“互文性”这一表征方式,在话语表达时凸显言辞表达的“力量”;通过社会实践分析发现,农民道德形象表征背后是意识形态和社会背景主导的话语权力的约束。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总结研究结论:育人向度上,农民道德形象德育取向全面,但重私德轻公德;育人广度上,农民道德形象塑造重点突出,但忽视编排协调性;育人深度上,农民道德形象话语表征多元,但存在浅表化倾向。据此提出教科书编选和使用建议,在教科编选方面,突破自身视域局限,重视公德价值引领;遵循学生道德认知规律,注重编排的协调均衡;关注话语表征背后“深邃的思想精神”;在教科书使用方面,倡导教师重视解读农民道德形象并善用形象教学理念进行教学。
其他文献
重污染行业企业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经营特点使其成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无法逃避的责任。而在我国经济发展迈向新常态、工业体系发展迈向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重污染行业企业必须平衡好发展与环境两者的关系,在此权衡关系中政府和企业应当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一方面政府的支持因具有直接资源补助和间接名声效应,对企业向绿
教育政策曾明确表明发展STEAM教育模式对于提升中小学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意义,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也彰显出社会对高科技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然而,目前国内中小学普遍面临STEAM课程体系不完善的状况。另一方面,当前小学科学课程尚且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知识之间的跨学科特征不强、对真实问题关注性不足、部分学校在课程实施上还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做法,难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将STEAM教育理念融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劳动精神风貌的重要内容,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关乎到我国劳动教育大局部署的落实成效,自从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加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已成为题中之义。农村地区丰富的劳育教学资源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必备要素,具备劳动背景的本土教师又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得力助手,在国家对劳动教育发展的强力推动下,农村小学劳动教育
在STEM教育理念迅速发展的影响下,科学课程作为STEM落地的主要渠道,寻找适合我国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新教学设计方式十分重要。尤其在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转为“课程实践”,增加了“技术工程领域”板块,在对比“科—数”、“科—技”的整合之后,发现科学与工程的整合是解决问题的开端,是巩固学科核心知识、设计创造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科—工整合”培养的人才具有综合性、创造性以及接受失败和反思的能力,
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教师也被赋予更多参与课程事务的权力。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让教师参与课程领导,唤醒学校内部的变革动力。课程改革对教师出了全新挑战,不少研究指出教师课程领导是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消极参与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师个体的潜力和群体的合力尚未激发。教师课程领导作用机制研究能够揭示教师课程领导的内在发生机制与作用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至2005在我院确诊为终末期慢性肾脏疾病行血液透析治疗超过1年的264例患者,以生存5年以上为界限,把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之间性别、年龄、透析开始时间的选择和透析的充分性、营养不良、
教育普及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共同使命,“联合国千年计划”(以下简称“千年计划”)自2000年正式提出以来,全球各国政府、社会和国际组织齐力推进普及初等教育的发展进程,现已取得明显进展。《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显示:到2020年,辍学的青少年和儿童人数比2000年减少了八成。由于执行千年计划,全世界有3400多万儿童重返校园。在2010年,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的入学率已达到90%。男女之间的性别差距在教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学校承担起基础教育领域师资培育的主要任务,从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中选拔招收师范学生,定向培养教师。这让许多优秀毕业生留在乡村,为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在中师近乎“掐尖”的教育选拔机制之下,中师生大多学习成绩突出、可塑性强、综合素质高,毕业后很快成为当时农村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然而他们由于
核心素养概念进入我国以来引发了持续的关注和讨论,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公布其研究成果后,围绕核心素养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更是层出不穷。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发布该课程标准的修订版本,其中将核心素养发展作为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之一,这表明推动核心素养研究重心从理论转向实践成为必然趋势。核心素养要真正融入学校教育
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注点聚焦于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倡导教师积极与学生展开课堂互动。课堂上的师生有效互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以高中生物部级“优课”为例,分析课堂中师生言语互动行为和师生非言语互动行为的特征,以此探究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策略,为一线教师及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和总结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