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注点聚焦于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倡导教师积极与学生展开课堂互动。课堂上的师生有效互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以高中生物部级“优课”为例,分析课堂中师生言语互动行为和师生非言语互动行为的特征,以此探究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策略,为一线教师及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和总结了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注点聚焦于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倡导教师积极与学生展开课堂互动。课堂上的师生有效互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以高中生物部级“优课”为例,分析课堂中师生言语互动行为和师生非言语互动行为的特征,以此探究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策略,为一线教师及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和总结了师生互动的研究现状,在符号互动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交往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理解师生互动的内涵,进而理解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涵义。其次,运用典型性抽样方法,在2019年度高中生物部级“优课”中选取了6节高中生物部级“优课”视频作为研究材料,以MAXQDA2020软件为主要视频编码工具,从师生言语互动行为和师生非言语互动行为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借鉴i FIAS分析系统中对师生言语行为的分类标准和周鹏生对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分类标准,结合本研究实际需要,将师生言语互动行为分为“教师言语”、“学生言语”和“沉默与混乱”等三个大类,将师生非言语互动行为分为“教师非言语行为”和“学生非言语行为”等两个大类,各个大类中又分了几个小类。通过对高中生物部级“优课”教学视频的观察和编码,对师生言语互动行为进行“代码行数”分析和数据分析,其中主要对其频数、所用时长和单次时长等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在高中生物部级“优课”中,师生言语互动行为存在的明显特征有:教师话语权大于学生话语权;教师间接影响比重增大;师生情感气氛融洽;课堂提问方式倾向于封闭式;教学工具多;学生主动表达言语较多,但提问意识有待加强;学生思考时间受限;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由于视频无法完整展现师生非言语互动行为,本研究只探讨了视频中可被清晰观察的师生非言语互动行为,通过对其频率、所用时长和单次用时等数据的分析,发现师生非言语互动行为存在的特征有:教师擅于运用手势语;教师缺乏对说明性动作的灵活运用;教学工具多;教师注重与学生的近距离交流;教师擅长运用“微笑”来鼓舞学生;课堂活动组织形式多样。最后,对T市某高中5位生物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当前高中生物常态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现状,通过访谈发现,当前高中生物常态课堂师生互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对师生互动的认识比较浅;学生话语权有待进一步提升;课堂提问效率低;课堂组织形式较少;不能灵活运用非言语互动行为。基于对6节高中生物部级“优课”中师生互动行为的特征分析以及当前高中生物常态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分析,关于课堂中如何进行师生有效互动,笔者提出以下策略:1.树立师生互动意识。2.加强师生情感交流。3.优化提问方法。4.丰富课堂组织活动形式。5.重视非言语互动行为。
其他文献
安迪·哈格里夫斯(A.Hargreaves)是教师情感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人物。基于其扎实的社会学教育经历以及对教育改革中问题和困境的深入思考,他率先关注教育改革中各类主体的情感维度。哈格里夫斯借鉴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符号互动论等理论基础,从人际互动的角度探究发现,在教育改革的作用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与学生、同事及家长等产生情感互动,而且情感互动会反向影响教育改革的成效,从而构建了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
重污染行业企业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经营特点使其成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无法逃避的责任。而在我国经济发展迈向新常态、工业体系发展迈向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重污染行业企业必须平衡好发展与环境两者的关系,在此权衡关系中政府和企业应当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一方面政府的支持因具有直接资源补助和间接名声效应,对企业向绿
教育政策曾明确表明发展STEAM教育模式对于提升中小学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意义,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也彰显出社会对高科技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然而,目前国内中小学普遍面临STEAM课程体系不完善的状况。另一方面,当前小学科学课程尚且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知识之间的跨学科特征不强、对真实问题关注性不足、部分学校在课程实施上还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做法,难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将STEAM教育理念融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劳动精神风貌的重要内容,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关乎到我国劳动教育大局部署的落实成效,自从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加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已成为题中之义。农村地区丰富的劳育教学资源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必备要素,具备劳动背景的本土教师又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得力助手,在国家对劳动教育发展的强力推动下,农村小学劳动教育
在STEM教育理念迅速发展的影响下,科学课程作为STEM落地的主要渠道,寻找适合我国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新教学设计方式十分重要。尤其在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转为“课程实践”,增加了“技术工程领域”板块,在对比“科—数”、“科—技”的整合之后,发现科学与工程的整合是解决问题的开端,是巩固学科核心知识、设计创造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科—工整合”培养的人才具有综合性、创造性以及接受失败和反思的能力,
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教师也被赋予更多参与课程事务的权力。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让教师参与课程领导,唤醒学校内部的变革动力。课程改革对教师出了全新挑战,不少研究指出教师课程领导是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消极参与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师个体的潜力和群体的合力尚未激发。教师课程领导作用机制研究能够揭示教师课程领导的内在发生机制与作用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至2005在我院确诊为终末期慢性肾脏疾病行血液透析治疗超过1年的264例患者,以生存5年以上为界限,把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之间性别、年龄、透析开始时间的选择和透析的充分性、营养不良、
教育普及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共同使命,“联合国千年计划”(以下简称“千年计划”)自2000年正式提出以来,全球各国政府、社会和国际组织齐力推进普及初等教育的发展进程,现已取得明显进展。《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显示:到2020年,辍学的青少年和儿童人数比2000年减少了八成。由于执行千年计划,全世界有3400多万儿童重返校园。在2010年,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的入学率已达到90%。男女之间的性别差距在教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学校承担起基础教育领域师资培育的主要任务,从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中选拔招收师范学生,定向培养教师。这让许多优秀毕业生留在乡村,为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在中师近乎“掐尖”的教育选拔机制之下,中师生大多学习成绩突出、可塑性强、综合素质高,毕业后很快成为当时农村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然而他们由于
核心素养概念进入我国以来引发了持续的关注和讨论,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公布其研究成果后,围绕核心素养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更是层出不穷。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发布该课程标准的修订版本,其中将核心素养发展作为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之一,这表明推动核心素养研究重心从理论转向实践成为必然趋势。核心素养要真正融入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