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师权威”这一概念褒贬不一。一些人认可教师权威的合理性,认为教师权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教师权威不该存在,从学生自由发展等种种角度否认了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教师权威”这一概念不明晰、社会事件多发等众多因素有关。在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教师权威的式微成为了不可否认的现实,而在这种教师权威被弱化、相关概念尚不明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师权威”这一概念褒贬不一。一些人认可教师权威的合理性,认为教师权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教师权威不该存在,从学生自由发展等种种角度否认了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教师权威”这一概念不明晰、社会事件多发等众多因素有关。在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教师权威的式微成为了不可否认的现实,而在这种教师权威被弱化、相关概念尚不明朗、观念并未统一的背景下,初任教师对教师权威的认知与实践充满了困惑与不解。因此,本研究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问题确定为初中初任教师权威的困境研究。一方面,将研究对象进行细分,不再笼统的谈教师这一个宏观的群体,而是聚焦到初中初任教师这一相对微观的群体;另一方面,从初中初任教师个体出发,运用访谈法了解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经历与感受,重视这一群体的主体性反思。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步展开。首先,对权威、教师权威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从横向、纵向整理了相关概念并论述了教师权威存在的合法性与必要性,同时,论述了教师权威的应然状态作为初中初任教师陷入困境的依据与标准。其次,对数位初中初任教师进行半开放性访谈,访谈多为引导被访谈对象谈到自己的权威现状,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经历。之后,整理分析访谈资料,运用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读访谈资料,揭示初中初任教师权威的真实处境。接着,分析初中初任教师权威困境的原因,从内外两个维度、多个角度寻找原因。最后,给初中初任教师提出相应建议。相应的,本论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绪论的主要作用是说明,在这里,笔者会对为什么选这一题目、选择这一题目的目的意义、相关概念如何界定、该领域过去的研究如何等关键问题进行说明。同时,还对本研究的方法、思路与过程进行说明与梳理。第二部分,教师权威的理论梳理。首先,明确本研究的理论前提即马克思主义权威理论,明确本研究是在承认“权威”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其次,对“教师权威”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界定概念、辨析易混淆的概念、分析内部要素等。再次,追根溯源,对教师权威的来源、分类以及历史流变进行回溯与整理。最后,纠偏正名,论述教师权威存在的合法性、合理性与必要性,同时,论述教师权威、初任教师权威的应然状态,作为评判教师权威实然状态的前提与标准。第三部分,初中初任教师权威现状透视。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将初中初任教师权威的困境分为认知之困、实践之困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在认知上,一些初任教师对教师权威的概念以及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认识上存在一些问题;在实践中,初中初任教师对自己的权威现状的不满意几乎已经成为了“共识”,而不同的初中初任教师遇到的问题与挫折又不尽相同,通过整理与分析,笔者从五种不同类型的问题揭示初中初任教师权威的实践困境。第四部分,困境背后的原因分析。一方面,向内审视,从初中初任教师自身寻找原因,一是初任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现实之间的偏差,二是初任教师能力与树立理想的教师权威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向外探寻,从学校各要素层面、教育系统层面以及社会系统层面寻找原因。第五部分,突破困境的出路探寻。从初中初任教师角度出发,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与策略。第六部分,结语。主要包括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其他文献
在STEM教育理念迅速发展的影响下,科学课程作为STEM落地的主要渠道,寻找适合我国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新教学设计方式十分重要。尤其在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转为“课程实践”,增加了“技术工程领域”板块,在对比“科—数”、“科—技”的整合之后,发现科学与工程的整合是解决问题的开端,是巩固学科核心知识、设计创造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科—工整合”培养的人才具有综合性、创造性以及接受失败和反思的能力,
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教师也被赋予更多参与课程事务的权力。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让教师参与课程领导,唤醒学校内部的变革动力。课程改革对教师出了全新挑战,不少研究指出教师课程领导是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消极参与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师个体的潜力和群体的合力尚未激发。教师课程领导作用机制研究能够揭示教师课程领导的内在发生机制与作用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至2005在我院确诊为终末期慢性肾脏疾病行血液透析治疗超过1年的264例患者,以生存5年以上为界限,把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之间性别、年龄、透析开始时间的选择和透析的充分性、营养不良、
教育普及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共同使命,“联合国千年计划”(以下简称“千年计划”)自2000年正式提出以来,全球各国政府、社会和国际组织齐力推进普及初等教育的发展进程,现已取得明显进展。《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显示:到2020年,辍学的青少年和儿童人数比2000年减少了八成。由于执行千年计划,全世界有3400多万儿童重返校园。在2010年,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的入学率已达到90%。男女之间的性别差距在教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学校承担起基础教育领域师资培育的主要任务,从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中选拔招收师范学生,定向培养教师。这让许多优秀毕业生留在乡村,为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在中师近乎“掐尖”的教育选拔机制之下,中师生大多学习成绩突出、可塑性强、综合素质高,毕业后很快成为当时农村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然而他们由于
核心素养概念进入我国以来引发了持续的关注和讨论,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公布其研究成果后,围绕核心素养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更是层出不穷。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发布该课程标准的修订版本,其中将核心素养发展作为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之一,这表明推动核心素养研究重心从理论转向实践成为必然趋势。核心素养要真正融入学校教育
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注点聚焦于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倡导教师积极与学生展开课堂互动。课堂上的师生有效互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以高中生物部级“优课”为例,分析课堂中师生言语互动行为和师生非言语互动行为的特征,以此探究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策略,为一线教师及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和总结了师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语文教科书不只是知识技能的载体,也是道德教育的话语载体,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语文教科书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以传递特定的道德价值观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教科书形象研究还是道德形象研究,对农民这个群体鲜有关注,习近平总书记说,“平凡造就伟大”,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同样孕育着伟大的道德品质,因此,笔者将
语文教科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有着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独特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础。语文教科书也是读者最多、最被看重的文本之一。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与以往版本的教科书相比增加了更多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类文本,尤其是反映革命传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在语文教科书中大幅增长,使得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更清晰立体的
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产业日新月异,深刻影响人类社会文明与发展。中学生作为科技人才的后备军,其科学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生活决策及公众事务参与,并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综合实力和人才竞争力水平。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给予更多关注。近来随着学习理论研究中出现“冷认知”到“热认知”的范式转变,个人认识论、学习兴趣作为调控科学学习的重要因素,受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学生对于知识本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