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上诉机构危机及应对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cuisenlinvio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各类贸易摩擦、贸易争端显著增加,WTO争端解决机制具有高效解决纠纷和裁决具有约束力的特点,对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争端解决机制中上诉机构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国际争端解决两审终审的先例,也使得WTO争端解决更加公平、有效。然而,在美国持续的阻挠下,上诉机构因2019年12月10日成员离任未能及时增补而出现瘫痪危机。造成此次瘫痪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包括各WTO成员方的综合实力发生巨大变化、国际局势也不同于上诉机构建立之初以及上诉机构本身存在缺陷等。
  为了回应上诉机构的瘫痪危机,中国、日本、加拿大等世贸组织成员提出了各种改革方案,但因为没有满足美国的核心利益而没有成功。在WTO上诉机构面临瘫痪的背景下,亟待寻求化解危机的办法。
  除绪论外,本文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上诉机构的历史沿革,介绍上诉机构的由来以及组织特征,以便从整体上对其加以了解并且为后文的写作做铺垫。
  第二部分分析上诉机构存在的危机。先论述上诉机构目前存在的困境及其原因,再找出其存在的缺陷,以便为危机的解决提供针对性对策。缺陷主要包括上诉审查范围过于局限、上诉机构欠缺案件发回重审权、上诉机构缺乏驳回上诉的权利和上诉成员的选举存在弊端。
  第三部分是分析主要经济体对上诉机构改革的主张。先梳理美国、欧盟、中国等国家提出的上诉机构改革方案,再进一步对方案进行分析,对后文提出对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四部分针对所存在的危机提出对策。对策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上述机构本身的完善来说,主要是延长完成上诉机构程序的时间,增加上诉机构成员人数,通过启动成员投票方式选任上诉机构的成员以及优化上诉程序几个方面。另一方面是意图构建争端解决的替代机制,即以大型协定设立新的上诉机构、WTO其他成员另外建立无美国参加的争端解决机制、将DSU第25条仲裁条款作为上诉机构的替代方案。
  最后部分是结论。对WTO上诉机构危机的应对以及未来走向作展望。上诉机构瘫痪并不意味着基于规则的争端解决在世贸组织已经停止,应当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其他文献
20世纪以来,计算机出现并迅速普及,公民个人信息中蕴含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利益,在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交流共享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存在众多信息安全隐患。如今,信息安全不仅关乎国防、政务、商业、金融,对每个公民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公民的银行账户信息、支付密码都是不能泄露的。然而“人肉搜索”“钓鱼网站”等现象愈演愈烈,不仅给个人造成精神损害,更可能直接导致受害人的财产损失。更有不法分子将他人的个人信息非法加工,通过网页浏览记录分析
随着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的铺开,人民陪审员的职权改革系列问题成为实务及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传统人民陪审员职权模式下,陪审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现象日益严重,致使人民陪审员在参审过程中没有发挥实质参审作用,为扭转“陪审员虚设”之现象,通过将法官与人民陪审员的权力进行分离的方式,开展了此次职权改革,旨在改变当下人民陪审员职权虚化的现状,以期更好的发挥人民陪审员作用。实践表明,该次职权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集中体现在人民陪审员的职责分工、权力分配上,较之于原有模式发生了显著地变化,不仅使人民陪审员的地位更加符合
作为认识因素的“明知”既是“希望或放任”判定的基础,也是犯罪故意认定的基础、前提。故,“明知”是整个犯罪故意认定的起点,学术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司法实践争议的焦点,为此,理论界与实务界均作出许多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但观点各一、尚未形成统一体系。本文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系统、具体的厘清“明知”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明确“明知”的内容及认定标准,解决理论争议与司法难点。对此,本文拟从“明知”的相关范畴、事实要素、价值要素、程度要素、司法认定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更好地完善理论、指导实践。
  本文共分为
随着人类深海勘探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公海海底蕴藏的丰富矿产资源逐渐为人所知,国际海底区域成为了人类新的“开垦”区。大陆架制度的确立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公布为国际海底区域活动奠定了国际法基础。为了切实保护海洋环境,各国必须遵守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原则,对“区域”资源施行平行开发制,担保国制度因此应运而生。在“区域”环境保护方面,不仅有《公约》、管理局探矿勘探规章以及《开采规章草案》等专门性国际立法,还存在《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生物多样性公约》等重要国际环保条约规定了“区域”内担保国的环境保护义务与损害赔
公共财政模式下,纳税主体包含国家的全体公民,即所有公民均须依照法律规定履行纳税义务。现代预算国家中,公民的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作为政府资金的提供者,公民应当参与到预算管理活动中。时至今日,中国公共预算体制改革提上日程,公民纳税人意识不断增强,同时由于地方政府预算更加贴近公民的切身利益,“公民参与”理念也进入了地方预算领域,一些地方政府把预算公民参与制度作为提高自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选择,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尝试。然而,实践过程中,行政主体为主导的,自上而下进行的探索式改革并没有形成一种体系化
中国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民法总则》中获得了法人身份,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机关法人共同隶属于特别法人类型。此次身份确认,虽然结束了其在过去几十年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的混沌局面,但是并没有为如何对其进行治理提供详细具体的指引。眼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现状问题累累,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的制定出台困难重重。恰又时值农村的集体产权改革全速推进之际,构建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方案,已成为打通集体改革最后一公里迫切需要跨越的障碍。正因如此,本文立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对其
担保是保障交易安全的重要手段。混合共同担保因物的担保和人的担保分属物权法与债权法,所涉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导致平衡各民事主体的权益更为困难。中国立法对混合共同担保之内部追偿的规定存在前后不一之处,学界与实务界对担保人内部是否应允许追偿也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本文从中国对混合共同担保中担保人内部追偿的立法出发,梳理相关法律规范前后的变化。发现《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8条明确肯定担保人间可以进行内部追偿,但其后出台的《物权法》第176条却对该权利不置可否。已公开的《民法典(草案)》也未对担保人内部是否可以
在近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紧急仲裁员制度(theEmergencyArbitrator Procedure)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应用已经广泛并且成熟,填补了商事仲裁在程序上紧急救济的空白。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际投资也进一步激增,导致因个人投资产生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争端诉诸仲裁法庭的案件越来越多。由于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地位悬殊,在纠纷中投资者更容易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害,因此在国际投资仲裁中适用紧急仲裁员制度是必要的。但由于国际商事仲裁与国际投资仲裁有很大的差异,直接将紧急仲裁员制度照搬到国际投资
民事诉讼当事人在诉讼活动中会围绕诉讼标的、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问题产生争议,并在当事人“你来我往”的过程中逐步呈现案件的争议焦点(以下简称争点)。民事争议是民事诉讼存在的基础,争点是民事诉讼审理对象的聚焦,没有争点就没有争议,定分止争则不成立。司法实践中,审前准备程序主要承载着以证据交换、争点整理、实现庭前和解等内容为任务,但针对争点整理这一任务是否整理到位,争点是否明确,争点整理价值,争点整理是否符合技术规范等问题存在认识不清,理论研究薄弱。司法实践需要,理论支撑不足,引发出中国民事诉讼是否有必要建立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提出要针对生态环境损害本身进行救济,并且遵循此逻辑构建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受案范围制度,但是该制度出台时间较为仓促,在理论证成和实践操作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诉权理论基础认定有偏差、地方管辖冲突明显、受案范围重叠混乱和单一等。为了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受案范围制度得到更好地界定和实施,对实践中生态环境的损害实现真正法律上的救济,亟需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受案范围制度的诉权理论基础予以重新界定,重构清楚明晰的受案范围制度。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和历史分析等方法,针对生态环境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