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胱胺对大鼠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mbo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胱胺可以耗竭生长抑素,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达到促进生长的作用。同时半胱胺也可以影响脂肪代谢,改善胴体品质。但是半胱胺的最优添加方式,合适的添加剂量还都没有定论。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是机体合成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限速酶,对组织内脂肪酸组成有较大影响。本实验选用20只180g左右的雄性SD大鼠,研究了日粮中持续添加半胱胺对大鼠体重、血清代谢产物及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并对可能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1半胱胺对大鼠体重及血清代谢产物的影响2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饲喂标准基础日粮,另一组饲喂添加半胱胺的标准基础日粮,半胱胺的添加量为210mg/kg。本实验持续四周,每周记录体重及饲料摄取量。实验结束后,眼球静脉丛采血分离血清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处理组大鼠体重仅在第一周结束时出现增高趋势,在第三四周时体重显著下降(P<0.05);血清代谢产物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下降p=0.005,胆固醇有下降趋势,血糖浓度则有升高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2半胱胺对大鼠肝脏中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表达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实验一大鼠的肝脏组织作为样品,采用相对定量RT-PCR方法,对空白对照组和半胱胺处理组大鼠肝脏组织中SCD-1mRNA的表达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日粮中添加半胱胺大鼠肝脏中SCD-1mRNA的表达有提高趋势。3半胱胺对大鼠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用实验一的大鼠肝脏、腹部脂肪组织、背长肌及半腱肌作为实验材料,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组织内脂肪含量,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测定组织中相关脂肪酸的含量。结果显示,半胱胺可以提高大鼠背长肌的脂肪含量(p=0.001)。同时半胱胺对组织脂肪酸组成也有影响。半胱胺处理组大鼠肝脏组织中饱和脂肪酸C14:0的相对含量提高,不饱和脂肪酸C18:1、C18:2、C18:3相对含量也有提升,C16:0、C18:0的相对含量有下降趋势,但是差异均不显著。半胱胺可以提高背长肌中不饱和脂肪酸C18:1的相对含量(p=0.009),降低饱和脂肪酸C14:0的相对含量(p=0.011),也能下调C16:0、C18:0的相对含量,但是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半胱胺处理组大鼠半腱肌内脂肪酸C14:0的相对含量显著升高(p=0.001),饱和脂肪酸C16:0、C18:0,不饱和脂肪酸C18:1、C18:3的相对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差异不显著,C18:2的相对含量显著升高,p=0.031。半胱胺可以显著提高大鼠脂肪组织内C14:0的相对含量(p=0.009),同时可以显著下调C16:0、 C18:1的相对含量(p=0.003,p=0.038)。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来源于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那么怎样创设问题情境,进而激发兴趣呢?下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数学机智教学。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能起到管理的作用,而且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客观、公正、详实,又要实际可行。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教学其实是在一步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并愈来愈显示出其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理论也正在逐渐建立和完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
在不同条件下对耐药大肠杆菌进行传代培养,考察耐药菌对不同氟喹诺酮类药物(FQs)敏感性恢复中的差异,以及Plas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耐药基因和gyr A基因
关于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活动课是我国小学数学整体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研究问题,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
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使我们这些处在一线的教师颇感为难。预设的理想与现实的疑惑相互交织,真有点“剪不断理还乱”。课改需深入,发展要入轨,我们必须对这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进行探讨。下面,我针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谈几点思考。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
摘 要: 本文侧重自主性外语学习能力及其心理因素的研究。以学习者的自主性理论为依据,通过问卷形式对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学新生的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同时研究了影响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 大学新生 自主学习能力 心理因素    1.引言  上世纪80年代初Holec正式提出了学习者自主性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