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FQs大肠杆菌敏感性恢复差异及机制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dddddddaaa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同条件下对耐药大肠杆菌进行传代培养,考察耐药菌对不同氟喹诺酮类药物(FQs)敏感性恢复中的差异,以及Plas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耐药基因和gyr A基因在传代前后是否发生变化。分析适合度代价对耐药大肠杆菌敏感性恢复的影响,以研究耐氟喹诺酮类药物大肠杆菌敏感性恢复的条件及机制。寻找耐药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恢复的方法,为降低或消除细菌耐药性对人的健康和养殖业发展的危害提供帮助。1、将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萘啶酸等6种喹诺酮类药物高度耐药的4株野生型大肠杆菌(E1、E2、E4、E7),在无药营养肉汤中进行传代培养,每天传代2次,连续传代80天,共计传代约480代,设3个重复;每5天测定一次6种药物对传代菌株的MIC值,观察传代对细菌耐药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480代传代后环丙沙星、恩诺沙星、诺氟沙星、洛美沙星和氧氟沙星对E1、E2、E4、E7的MIC值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仍处于高度耐药水平,其中对环丙沙星的MIC平均降幅最大(为4.8倍);萘叮酸对4株菌的MIC值未发生变化。结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高度耐药的野生型大肠杆菌在普通传代条件下其敏感性难以恢复,尤其是萘叮酸,建议在已经耐药的养殖场中不再使用该药。2、无药营养肉汤用生理盐水稀释8倍、16倍和32倍后,将4株野生型耐药大肠杆菌分别在其中传代培养,每天传代2次,连续传代60天,共计传代约398代;每5天检测环丙沙星、恩诺沙星、诺氟沙星、洛美沙星和氧氟沙星对传代菌株的MIC值,观察营养匮乏因素对细菌耐药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对四株耐药大肠杆菌的平均MIC由传代前的96μg/mL降低到了传代后的7μg/mL,MIC值的降幅最大,敏感性恢复最为显著;其次是诺氟沙星和氧氟沙星,分别由传代前的64μg/mL和40μg/m L降低到了传代后的11μg/mL和16μg/mL;而恩诺沙星和洛美沙星的敏感性虽有所恢复,但均未恢复至敏感或中介水平。结论:在不同的营养水平条件下进行传代培养,耐药菌对不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恢复存在差异,其中环丙沙星的敏感性最容易恢复,其次是诺氟沙星和氧氟沙星,耐药菌对恩诺沙星和洛美沙星的敏感性难以恢复至敏感或中介水平。3、对4株耐药大肠杆菌与一株敏感大肠杆菌的菌液分别按7/3、5/5和3/7的比例混合后在无药培养基中传代培养,共3个重复,每天传代2次,连续传代60天,共计约398代;每隔5天检测上述五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传代菌株的mic值,以观察生存竞争因素对细菌耐药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药物对混合培养菌群的mic值均降低,环丙沙星、诺氟沙星较于恩诺沙星、洛美沙星、氧氟沙星更容易恢复至敏感或中介水平;并且混合培养菌液中敏感菌比例越高,其敏感性恢复越容易。结论:敏感细菌的竞争对耐药菌群的敏感性恢复有重要的影响。4、将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表现为敏感的野生型大肠杆菌e685、e714、e746进行诱导耐药后,得到相对应的耐药菌株r685、r714、r746。将r685、r714、r746中混入少量敏感菌后连续传代培养,共3个重复,每天传代2次,总共传代240代,每隔5天测定五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传代菌株的mic值,得到敏感性恢复的菌株c685、c714、c746。并测定和绘制e714、r714、c714菌株在普通营养肉汤中的生长曲线。结果:r685、r714、r746等3株诱导耐药菌株中r714连续传代后(即c714),5种药物对其mic值降低速度最快、降幅最大,在传代150代后,恩诺沙星对c714的mic值降低到中介水平,其余四种药物对c714的mic则均降为敏感水平;而c685和c746对诺氟沙星、洛美沙星和氧氟沙星的mic值降为敏感或中介水平,但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仍表现为耐药。结论:与野生型高度耐药大肠杆菌的敏感性恢复相比,短期诱导耐药的菌株其敏感性更容易得到恢复。并且耐药菌的生长速率较敏感菌低,细菌获得耐药性后可能会增加其生存适合度代价,而使其在无药环境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5、应用pcr方法对试验菌传代前后的pmqr耐药基因进行检测,考察耐药水平变化后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在普通条件下进行传代培养,传代前后的试验菌内pmqr耐药基因的表型未见变化,这与它们耐药水平未发生变化相一致;在营养匮乏因子胁迫下传代,E2、E4、E7出现qnrB和aac(6‘)-Ib-cr耐药基因的丢失,与其敏感性得到恢复结果相一致;在不同的耐药/敏感菌比例下传代:E2、E7菌株qnr B耐药基因丢失,E2、E4、E7菌株aac(6‘)-Ib-cr耐药基因丢失,与其敏感性得到恢复结果相一致。诱导耐药菌株(R685、R714、R746)在耐药菌/敏感菌比例为95/5的条件下传代,C714出现qnrB、aac(6‘)-Ib-cr和qepA耐药基因的丢失,C685出现qnrB耐药基因的丢失,与其敏感性回复结果相一致。结论:qnr B、aac(6‘)-Ib-cr和qep A耐药基因在耐药大肠杆菌的传代过程中容易发生丢失,它们的丢失与对耐药菌的敏感性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6、通过基因测序分析试验菌株gyr A基因序列上耐药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耐药/敏感菌以三种不同比例混合后传代培养,原存在于E1、E2菌株gyr A基因序列上的83耐药突变位点消失;耐药/敏感菌以5/5和3/7比例混合传代培养,原存在于E4、E7菌株gyr A基因序列上的83和87耐药突变位点消失。结论:gyr A基因的83和87位点的突变是介导氟喹诺酮类药物高度耐药的主要原因。敏感性恢复菌株gyrA基因的83和87突变位点的消失,与传代中混入敏感菌的竞争抑制有关。
其他文献
汕优晚3秋季制种技术陈大洲,刘良春,皮勇华,肖叶青,熊焕金,赵社香(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南昌330200)汕优晚3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成的杂交晚稻早熟新组合,该组合通过了省级品种审定;1994~1995年
我国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普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和题型教学,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即使一些数学技能较好的学生面对现实的数学问题也常常感到困难.教学应该是
由于煤矿大型矿井愈来愈多采用可控硅整流的提升设备,因此出现高次谐波,无功功率冲击,使电压畸变造成电气污染,并对电气设备形成威胁。本文阐述若采用SVG静补装置则可解决上
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和精髓。数学概念教学是“双基”教学的核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因此在
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樱桃谷鸭CD3ε胞外区,制备兔抗鸭的CD3ε多克隆抗体,利用制备的抗体建立一种用于测定或分选出鸭的CD3~+T细胞亚群的方法,由于鸭瘟病毒主要侵害的是上皮细
世界各主要产煤国的矿井采深都在逐年递增。以英国为例,采煤工作面覆盖层平均厚度1974年为469M,1983年为516M。南非金矿已达1000~3500M,其中半数在2000M以上,有的正计划向400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来源于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那么怎样创设问题情境,进而激发兴趣呢?下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数学机智教学。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能起到管理的作用,而且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客观、公正、详实,又要实际可行。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教学其实是在一步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并愈来愈显示出其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理论也正在逐渐建立和完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