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 思辨 致用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ang_fl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文本解读的教学设计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与整合,以形成合理的教学板块;精心设计高屋建瓴、统领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通过对教学环节的合并、重组、增删等,让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打破常规思维,让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性,等等。
  这些问题看似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受制于三个方面——课程、文本和学生。教师要将确定的教学内容放到课程与教学的层面加以审视,并基于学生的视角,从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发展的需要去权衡取舍。这就是所谓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只取“一瓢”的功夫,需要教师真正地关注课标要求、文本特点和学生实情。基于这三个方面,并运用相关的策略,把文本解读之精华巧妙地生成与转换为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才会科学、合理、有效。
  我们先看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两个不同的教学设计。其一:揭示课题,创设爱的氛围;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品读“写信教子”,感悟信的内涵;拓展升华,理解父爱的伟大。其二:对朗读中的停顿、表情、语气变化进行指导,让学生学习感情朗读;勾画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学写批注,交流点评;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封信。
  很明显,第一个教学设计营造了浓浓的爱的氛围,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感悟到了父子情深,从而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最大化,凸显了语文课的“人文性”。然而,这节语文课是不是更像一节思想品德课或班会课?课文学完之后,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什么提升呢?教师在语文技能上对学生有什么针对性的指导呢?如果换一篇课文,如换成《妈妈的账单》(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学生是不是该继续体会伟大的母爱呢?像这样将大量时间花在课文内容上的课堂设计,偏离了语文课的特点,诚如吴忠豪教授所言,“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干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第二个教学设计是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学实践。很明显,这节课有三个清晰的教学目标:感情朗读、学写批注、学写回信。这些知识和能力是相对稳定的,换一篇课文,学生仍然可以用掌握的这些方法和技能来学习。也就是说,在设计中,教师关注的不是课文内容,而是借助课文这个“例子”,学生可以训练、发展什么语文能力。这个教学设计中没有出现文本內容,是不是只体现了“工具性”,将充满情感和温度的语文教学异化成了冰冷枯燥的机械训练呢?我们来看看于老师在课堂上的具体指导。
  朗读课文环节,于老师面对学生能够将课文朗读正确、流利,但不善于表达感情的困境,采取了通过示范让学生总体感受“老师的读有什么值得欣赏的地方”,然后模仿练习的方法。教师先引导学生区分句号、段落之间的不同停顿,接着引导学生认识到,朗读时表情要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最后指导学生根据内容的变化读出语气的轻重。在反复的朗读交流中,学生亲近了文本,吸收了语言,理解了什么是“给永远比拿愉快”。
  学写批注环节,于老师指导学生重点围绕以下三点交流:一,高尔基说“给永远比拿愉快”,是因为他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忘我的人;二,高尔基的儿子很勤劳,才有了后面的“姹紫嫣红”,这叫前后照应;三,高尔基见到儿子种的花就想到自己的儿子,用一个成语来表述这层意思,就是“睹物思人”。这个环节,学生通过品词析句的交流,感受到了“给永远比拿愉快”。
  学写回信环节,于老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儿子的身份给父亲高尔基写一封信。动笔之前,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写信的格式,比如开头要说“亲爱的爸爸,您的来信我已经收到”等。学生通过写信,创造性、个性化地表达出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和认识。
  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不是专注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而是以课文为例子,瞄准语文本体教学内容,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价值观教育自然而然地渗透在朗读、写批注、写回信之中。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可以更换或调整,所以课文内容不属于教学内容。只有那些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且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等,才能成为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在解读文本后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跳出以课文内容为逻辑结构设计教学过程的窠臼,以课文内容为载体,以其承载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等语言文字训练为教学内容,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总原则,运用整合、思辨、致用三个具体策略,将文本解读的精华巧妙地转化为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
  一、整合—— 一课一得,提高课堂效率
  大道至简,任何教学设计都要求环节清晰,板块推进。如何根据课标要求、文本特点、学生实情删繁就简地设计教学过程?如何在文本中披荆斩棘,寻找到一条符合语文规律、契合时代精神的指引之路?整合,是个好方法。
  整合,就是按一课一得的思路,一课选准一个语言能力提升点,并围绕它设计提问,开展听说读写的训练;整合,一定要避免以教材自然段为逻辑顺序的碎片化的提问方式,而要用大问题带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笔者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藤野先生》为例,谈谈如何对教学环节进行整合。
  《藤野先生》是回忆性散文,文章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追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可是,八年级的学生离鲁迅生活的年代已久远,很难感受到近代中国人民所受的屈辱与抗争,因而也就难以理解作为弱国子民的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重与怀念之情,加之鲁迅的文章语言艰涩,课文叙事结构明暗线交织,篇幅又长……如果教学设计时面面俱到,必定会顾此失彼。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想到了“整合”。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设计时,舍弃传统的“通过典型事物刻画人物”的文本解读套路,而是抓住“对比”这一语文能力训练点,整合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这一明线和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暗线,重新将文本的教学价值解读为:学习对比的两种方法(正比、反比),从人物外貌、语言、行为等的对比中,体会鲁迅求索中的孤独以及遇见藤野先生后在孤独中感受到的温暖,同时在有深度地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时,结合文本中的多处“反语”,有温度地品味语言,感受鲁迅语言犀利冷峻的风格。   教学设计如下:
  一、抓对比,体悟孤独
  1.对比同样在外留学,鲁迅和其他的清朝留学生有什么不同?
  ①补充自制微课视频《鲁迅在东京》,内容为鲁迅一到日本,就剪掉了象征落后的辫子,每天忙碌而充实。
  ②品读“标致极了”,认识反语,体会反语“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的特点。
  2.对于鲁迅的解剖学成绩,鲁迅本人和日本“爱国青年”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①还原“爱国青年”的推理: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应该个个是低能儿,作为中国学生的鲁迅,考试就该不及格。
  ②“爱国青年”和“无怪他们疑惑”中的“无怪”,都是反语。
  ③小结:在寻找救国之路的孤独求索中,鲁迅饱尝悲愤与辛酸。
  二、抓对比,体悟温暖
  1.认识对比的两种方法: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比较。
  2.對比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你觉得文中有哪些标点值得注意?有哪些提示语值得品味?抓住这些标点和相关提示语,体味背后蕴藏的秘密,感悟藤野先生的形象。
  ①四件事中,藤野先生语言特别的标点有四处:两个“?”,一个“!”,一个“——”。
  第一个“?”:“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是个负责、关心学生的老师!)
  第二个“?”:“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提示语是“叹息道”,如果换成“兴奋地说”有什么不同?——一个严谨认真、勤于治学的好老师!)
  “!”:“拿来我看!”(多么真诚热心又认真负责的老师!)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 “——”缓冲了语气,对学生严格要求又尊重体谅,循循善诱,一个暖心的老师!)
  ②总结:难怪鲁迅二十年后回忆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看似烦琐的教学内容,教师整合后,不仅使教学设计化繁为简,而且突出了语言训练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思辨——深度思考,培养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教学。新制定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四个维度。前两项可以说是语文的关键能力,后两项则可以说是语文的必备品格。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载体,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所以,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把“语文”提升到“语言艺术”这一更深刻、更广阔的领域,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尤其是理性的思辨思维。
  下面例举闫学老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的教学设计:
  ?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信赖”
  重点研读: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人与鸟的彼此信赖。
  ?站在小鸟的角度理解“信赖”
  结合具体情节,从以下方面展开讨论:
  1.关于笼子。作者说,笼子是“舒适又温暖的”。如果你是那只被关着的珍珠鸟,你会喜欢这笼子吗?
  2.关于吊兰构成的丛林。作者说,鸟儿的叫声仿佛格外轻松自在。如果你是那只鸟,你会喜欢这丛林吗?你会觉得开心吗?
  3.关于老鸟和小鸟。小鸟可以钻出笼子,而老鸟只能被关在笼子里。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你想做一只老鸟还是一只小鸟?为什么?
  4.关于亲近。如果有一天小鸟明白了,是这个非常亲近的人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它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站在读者的角度理解“信赖”
  1.读了珍珠鸟的故事,你认为对于小鸟来说,什么才是美好的境界?基于这样的理解,你认为真正的信赖是什么?
  2.举出另外的例子,说明你所理解的“信赖”。
  冯骥才先生通过珍珠鸟的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然而,无论笼子如何舒适与温暖,笼子就是笼子。对于小鸟来说,它需要的不是笼子,而是自由的天空,哪怕这天空有风,有雨,有迅雷和闪电;而老鸟,尽管现在被关在笼子里,但它们曾经是一只真正的鸟,享受过自由飞翔的快乐……闫老师的教学设计,多角度思考,多方位发问,在刨根问底中将学生从已知带入未知,引领学生逼视自己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在独特的领悟、探索、发现中恍然大悟。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理性的生机与思辨的乐趣。
  三、致用——遵循规律,发展语文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认识—实践—迁移”的认知规律,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首先,在比较中认识规律。只有认识到了,才有可能去理解、模仿、习得和掌握,而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比较是发现、认识语文规律的好方法。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加减字(词)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句子的生动、具体、准确,从而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也可以通过上下文内容的比较,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规律,等等。
  其次,在朗读中增强语感。语文知识和写作技法等,学生在入口入心的朗读中吸收、内化,并储存到自己的“语言库”中,才能真正为己所用。如果仅仅依靠讲解,学生即使记熟了定义、术语,也有可能仍然不会运用。上文中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朗读环节,教师并没有给“停顿、语感”等下定义,但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却真实地体悟到了它们的内涵。
  最后,在读写中迁移运用。在认识规律,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学生完成了吸收、内化,最后一步就需要读写迁移,进行外显的表达练习了。课堂中常见的仿说、仿写、小练笔等,都属于此类。
  (作者单位:江汉油田教育集团教科院)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语文教学中各种新教法、新模式层出不穷,一派“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热闹景象。只是莺语再美,长作此声,难免使人厌倦。造成这种弊端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学内容选择的同质化。而一旦形成同质化,所授内容极易蜕变为“伪内容”。  一、角色取向泛道德化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处的“道”,绝非狭隘的“道德”。但是,在思想激荡的语文课堂上,不少教师常常有意,或是无意地充当了“道德
泰勒指出,强调课程问题要从教育目标、教育经验、组织方式和目标评价四方面入手,就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意识而言,我们要从课程目标意识、课程开发意识、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评价意识四方面入手。  一、课程目标意识——为什么教?  课程目标意识是指教师对数学课程教学的标准以及教学任务的敏感性和自觉程度。定位教学价值,我们才会有效研究教材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我们才会有效设计教学活动。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的课程目标意
本选题主要基于时代背景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探讨如何建设一个结合学校实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特色学校建设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并提炼课程理念,提出个性化课程开发的行动纲领和实施策略,这是本选题意义之所在。  一、明晰理论基础  作为“秉承华中科技大学文化传统”的附小,在六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基于自身人本化的教育思想、关注科学人文和谐发展的文化传统,借鉴全人教育理念和整体教育理论建构了自身的学校文化顶层设计,
①需要注意的是,当M1坦克被贫铀穿甲弹击中或坦克的贫铀装甲被击中,这时以M1坦克为中心、半径50m以内的人员都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因为有放射性火灾的危害,包括放射性粉尘等  ②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一、穿戴防毒面具,并且遮盖暴露的皮肤,但不需要穿生化防护服  ③二、离开坦克或离开被污染的区域之后,要拍落身上的灰尘  ④三、在进食前一定要用流水洗手  ⑤此外,車组乘员还必须严格遵守以下两项原则:
游戏中可以“发现数学”,数学中的很多结论,可以借由游戏得以展现。  游戏中可以“做数学”,构思精巧的课堂数学游戏,让教学不再“枯燥无趣”。  游戏中可以培养数学思维,数学和游戏一样,既要严格遵守规则,又鼓励创新发现。  游戏里还有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游戏不应被视为课堂的“调味品”。好的数学游戏设计,可以贯穿整个课堂,可以让学生轻松理解知识,可以让师生的视野更为开阔。  本期,我们关注
先学后教的基本意蕴在于通过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指导者和辅助者,教学顺序变为学生“先学”而教师“后教”,以保证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更具针对性。  某种意义上讲,先学后教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所彰显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必将带来课堂教学的革命性变化。  一、“先学”不足的实然之状  各地先学后教实验校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先学”环节课本阅读落
这里所说的“因材施教”中的“材”主要指教材,涉及到编者意图和文本特点两个方面。教师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时,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两方面的内容并兼顾学情,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一、编者意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编者的意图对于把握解读方向、确定教学内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编者通过“写在前面”“单元导读”“课
选入部编教材的文章多为名家之作,每篇都包含着多种可以学习、借鉴的写作技巧,但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必也不能面面俱到,而应选择最突出的或是学生最容易学到的一点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写作技巧。  一、依据单元选文特点,落实一课一得  教材每个单元安排有2—3篇教读课文。教读课文主要担负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是浸润着人文主题,承载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使命;二是包含着语文要素(语文知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今天,落实“四基”、发展“四能”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过于重视让学生解答已经提出的问题,并反复强化训练,形成了一定的解题模式,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导致学生问题意识薄弱,进而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核心素养的提升。笔者试以《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增强应用意识,从而促进课堂的深度学习。
用平板电脑学习带来了教学上的新体验:丰富的内容,有趣的实验,充满挑战的交互活动,随时随地的学习,在线作业反馈等。但这一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下面结合移动学习理论论述平板教学所需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移动学习理论基础  各种学习理论都为基于平板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简要汇总如下表:  [学习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