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流云 雨中繁花

来源 :乡村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lp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镇幽,细雨纷,吊脚楼,青石路,一柄柄在空中绽放的油纸伞给丙安古镇更添一份雅致、一抹诗意,让人不禁憧憬,是否有一位如丁香一般的姑娘曾在这里执伞彳亍。
  比起江南水乡的婉约,赤水丙安古镇更多一份粗犷:沿着蜿蜒而上的石梯登上古镇,窄窄的石板巷两侧店铺林立,屋檐下伸展着豆花鱼、白水鱼、豆腐坊等小吃招牌,引人食欲;古镇地势起伏不平,一些吊脚楼矗立在石块垒筑的地基上,那些或块状或条形的深褐色石块任凭多少年风吹雨打,依然坚固,一把藤编的椅子安静的靠在门边,一如千年前不被时光打扰的样子。
  作为贵州四大古镇之一的丙安古镇,曾是赤水河航运繁荣的水陆码头,多少滇、川、黔三省区往来的盐船和商贾在这里停泊过夜,人们熟知它的久远历史、红色文化,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这里还能寻觅到油纸伞制作工艺。
  靠近丙安古镇铁索桥桥头,有一栋三层木楼在左右皆是一层木楼的民居建筑中煞是显眼,那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手艺人张其贵的伞铺。
  1把油纸伞,108道工序
  进入伞铺,一柄柄或靛蓝、或嫣红、或玄青的伞面悬挂屋顶,细看,伞面上或绘着清秀俊逸的墨竹、或花开富贵的牡丹,或喜上眉梢的梅花……充满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
  其实,自古以来,伞在中国就具有很多美好的寓意。油纸,谐音“有子”,有多子多福的期盼;伞,繁体字是“傘”,人字头下还有四个“人”,有五子登科的希冀;以竹为骨,暗含竹报平安;以园为面又寓意团圆美满。
  张其贵拿起一把油纸伞介绍说,“油纸伞看似简单,只有伞杆、伞骨架、伞面三部分组成,但背后却蕴藏着108道工序的精雕细琢,历经7天时光的打磨。”
  制作油纸伞,大致需要桐油、楠竹、水竹、木头、五彩线、皮纸这几种材料。其中,楠竹为衬,水竹为杆。楠竹坚韧耐用,可以承受住油纸伞的大开大合;水竹细长且直,適合做伞杆。
  据张其贵介绍,制作一把油纸伞,从筏竹算起,大概要需经过刮青、削骨、做骨架、贴伞面、穿伞、涂油、晾晒几大工序。与现代伞比较起来,有以下几大特点:
  骨架多。现代金属结构的雨伞一般是6至8条骨架,但是油纸伞的骨架则在24根以上。同时,根据伞面尺寸的大小,呈4的倍数增加。比如直径是80厘米的油纸伞有28根骨架;直径是1米的油纸伞有32根骨架;直径是1.2米的油纸伞,有36根骨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骨架,张其贵告诉我,是因为纸比较脆,骨架多才能保证伞不会轻易被风雨淋坏。
  贴伞纸。张其贵制作的油纸伞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伞面不是一整张纸,而是用八片纸拼接而成。在粘接的过程中要保证每张纸之间严丝合缝,这样拼接出的伞面才浑然一体。
  不仅如此,好的油纸伞还会采用三层纸,即整个伞面是贴合紧密的三层纸。此举是保留了热胀冷缩的空间,避免伞面开裂和不平整。
  熬制桐油。油纸伞能遮风挡雨的秘密就在于伞面上的桐油。
  桐油是油桐树的果实压榨出来
  的油。生的桐油要熬成熟的桐油后才能用于制作油纸伞。
  千百年来,调制桐油过程中温度的控制,配料的添加都是各家油纸伞铺的“不传之秘”。在张其贵看来,调制桐油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和个人领悟才能具备的能力。第一,调制桐油要结合当天的天气情况,温度、湿度不同,调制方法就会有差异;第二,将稀释剂兑进桐油里的比例,需要细致拿捏。第三,刷桐油也是一项技术活,要刷的均匀,如果桐油刷的太厚,伞面会起壳,如果刷的太薄,伞面不够透亮,又会影响美观。
  竹跳子。现代人并不知晓的是如今使用的折叠伞,其实是19世纪英国人根据中国油纸伞的开合原理,运用现代工艺制作而成。而油纸伞能够开合的关键就是一片薄薄的竹片。张其贵拿起一块好似人微微弯曲的手指形状的竹片说,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这个竹片就是收伞的开关。竹跳子完全是靠竹子的韧性,支撑着一把伞的开合。
  穿线。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油纸伞内侧的线绳穿法各异。据张其贵介绍,油纸伞分为半穿和全穿两种。全穿就是指油纸伞伞架上穿满了五色丝线,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粉色以及白色等颜色,一方面,使伞更加牢固;另一方面,五彩线与中国风的伞面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唯美的画面。半穿则只是穿了伞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看起来更简洁。穿线成功的关键是前期钻孔的孔位是否准确。
  一把全穿的油纸伞,需要2000多针的穿渡。每一次穿渡都是指尖飞舞。
  重新拿起一把油纸伞在手中轻轻转动,不禁为它蕴含的中国美感、古老智慧折服。
  传承,迫在眉睫
  与丙安古镇一河之隔的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尧坝古镇,拥有400年历史的油纸伞制作技艺,张其贵就出生在这里。
  张其贵的家是典型的川南民居四合院,竹林遍布房前屋后。一株株翠竹高耸挺拔,顶天立地,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四季常青。也许是被竹子的身姿吸引,张其贵从小就喜欢竹子,“我喜欢竹子有韧性”。
  张其贵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祖传制伞手艺。张启贵的父亲心中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只要儿子有份手艺,就能娶到媳妇。于是,父亲做伞骨架忙不过来,就让张其贵去刮青;母亲穿伞线忙不过来,就让张其贵去穿线。对于张其贵来讲,童年少了一份孩童的乐趣,一双小手经常被竹条割伤,伤痕累累。但成年后的他回味起来,也领悟到其中是父亲对儿子一份深沉的爱。
  “家里制作油纸伞,一般是我父亲做前半段,我母亲做后半段。有父母的教授,我学会了整个制伞手艺。”张其贵说。
  成年后的张其贵与丙安姑娘相恋。2011年,张其贵决定将自己的伞铺开在丙安古镇。最初,他的油纸伞铺是一个家庭作坊,父母,妻子、儿子女儿,一家六口全部参与制伞。一楼是展示厅,二楼是自住,三楼是工作室。彼时,贵州旅游业初步发展,一到端午、中秋等节日期间,来丙安旅游的游人,人山人海,旺季月收入都能过万元。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复古产品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对油纸伞的喜爱又再次升温。看好油纸伞发展前景,张其贵又觅得一处新厂房,就在离伞铺不远的丙安老鹰坝。
  我们去张其贵的新厂房时,他的厂房正在装修。厂房的地下一层弥漫着浓重的油漆味。
  在这里,我看到一些独特的伞,比如植物标本伞。伞面上有枫叶或竹叶图案,这图案可不是手绘或者印刷上去的,而是张其贵从丹寨古法造纸中得到启发,将山上采摘的新鲜枫叶、竹叶,拿回家定型24小时候后,将枫叶、竹叶夹在伞纸中,做成的独一无二的树叶标本伞。
  不仅如此,张其贵还会从古装剧、动漫中寻找灵感。古装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热播时,他就制作了伞面上印有桃花和书写有十里桃花四个毛笔字的油纸伞。“销量不错,火了一阵”。张其贵回忆说。
  目前,他受朋友之托,正在制作一把扎染风格的布藝伞。但是因为伞面与伞的骨架粘贴不紧密,效果不理想,张其贵还在想办法。
  从10多岁帮父母制伞,到如今知天命的年纪,张其贵津津乐道的作品是和其他50位工艺大师,一起合作的伞径达16米的巨型油纸伞。“不论做多大的伞,108个步骤一个都不能少。只是伞越大,制作空间也越大,需要事先砍伐竹子搭好脚手架,得踩在高处才能完成贴纸等工艺。”在张其贵看来,不论伞的大小,制作工艺并无二致。如今,和他一起做这柄巨型油纸伞的手艺人已有一半都去世了。
  传承迫在眉睫。张其贵下一步打算是等厂房装修好,准备和赤水、丙安的小学、初中等学校联系,让孩子们到厂里观摩油纸伞的制作工艺,他适量收些费用“够支付厂房的水电费就行”。希望通过此举,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种子。“等若干年后,不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偶尔想起油纸伞时心头会涌现一些美好的回忆。”
  虽然现代伞更轻便,但比起油纸伞却缺少了一份意蕴与生命力。而正是因为手艺人的坚守,我们还能一睹它的芳容,惊叹于油纸伞的细致与精美,领略油纸伞蕴含的美好寓意。(责任编辑/杨倩)
  手艺人问答
   《乡村地理》:做伞的时候你会想什么?
   张其贵:在我看来,做伞就像钓鱼,是一种享受。
   《乡村地理》: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张其贵:我现在主要是研究,如何创新油纸伞。
   《乡村地理》:做了这么多年伞了,还会坚持下去么?
   张其贵: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传承下去。比如我儿子就已经学会全部制伞技艺了。
   《乡村地理》:做油纸伞收入如何?
   张其贵:前年卖的比较好,卖了七八十万把油纸伞,收入上百万元。下一步,我也准备通过抖音等现代手段,推销我的油纸伞。
其他文献
邓宏顺: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曾先后在毛泽东文学院和鲁迅文学院高研班专修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贫富天平》《铁血湘西》《天堂内外》等。  竹刻艺术渊远流长。在中国的竹刻艺术中,据目前资料看,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绘龙纹勺是竹刻艺术作品的最早代表作。该作品为竹胎,分斗和柄两部分。柄的花纹为三段,有透雕和浮雕再加髹漆。距今2000多年仍保存完好。  贵州玉屏箫笛是中国著名乐器。到了
期刊
人们对民宿总有期待,期待它给予人们一个放松愉悦的世界,以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成为人们进入远方生活场景的钥匙,从而逃避生活的庸常。观妄民宿正是这样的地方。  观妄矗立于兴义市万福村的半山腰上,看到著名的“福字田”就说明你找对了地方。店名取自《庄子·外篇·在宥》“游者鞅掌,以观无妄。”中的“观妄”。无妄即真相,要用“观”的态度来面对,有点意思吧。这里与其说是间民宿,倒不如说更像个江南风貌的微型图书馆,恰
期刊
世人皆知贵州人嗜辣,却不知酸也是贵州人日常不可或缺的美味。古时,因为山路险峻本地又不产盐,贵州人要吃盐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聪明的贵州人便想出了“以酸代盐”的办法,久而久之,食酸就成了贵州人潜移默化的生活方式。酸萝卜,酸豇豆,泡莲花白等等小吃泡菜随处可见,无论是正餐还是宵夜都可见酸味辅料的身影。清代李宗昉著《黔记》就曾记载:“黔人每岁三月洗白菜铺巨桶中,加以小米,层菜层米,满则以巨石压之,其汁治泄
期刊
有人说,考古工作相当于拼图,用中国大地上发现的东西,拼出一部中国历史,或者说是中华文明。  也许,你感觉考古离你很遙远,但其实你的性格,你的血液中都留存有中华文明的因子、中国历史的遗存。  本刊邀请到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女士,开设“素说贵州”专栏,力图结合她30年的工作经历,通过她兼具科学性和审美性的文字,从历史、考古的视角探知贵州,从播州历史起步,满足你对自身文化追本溯源的渴望,开启属
期刊
张文萍,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遵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遵义油画学会理事。2018年油画《又见桐花开》入选第三届“柔性力量”贵州女美术家作品展;2019年油画《杏花春雨·遵义》入选全国第十三届美展贵州选拨展,并获得遵义市第七届美术作品双年展三等奖,被遵义市美术馆收藏;部分作品被私人收藏。  张文萍自述:  绘画是一种修炼,是对内心的滋养。每当提起笔,我的心就安静了下来。我的大部分作品是旅行时的写生,我
期刊
陈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冶金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获《十月》文学奖、山东省新时期十七年文学奖。出版散文集《祖父是一粒粮食》《大地上的河流》《大地的语言》等。  随着年事渐长,对世界越来越拒绝的我,已经开始在世界面前退却,但即便是这样,那次木黄之行也真的算得上是一次美好的旅程。现在,在我经历过它之后,它也已经在渐渐远去。就像我生命的任何一部分,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远我而去。我对于一切远去的
期刊
余未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文史馆馆员、贵州省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贵州省美术馆的刺绣藏品展,我期待已久。这些出类拔萃的藏品,仅是贵州民间美术遗产的冰山一角。我敬佩那些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奔波在贵州深山古寨的艺术家、收藏家们,还有执着保存这些珍品的前辈。   2005年,受冯骥才先生的委托,我与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同仁一道,做贵州民间美術遗产普查工作。普查中
期刊
杨骏: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遵义油画学会秘书长。2014年油画作品《大风起兮》赴日本福冈美术馆参加亚洲现代作品交流展;2017年的文创作品《夜郎陶》获遵义市首届文创作品大赛二等奖;2018年的油画作品《二郎滩1935》被遵义美术馆收藏;作品《侗乡谐音》入选2019年贵州美术大展。  杨骏自述:   贵州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省份,有取之不盡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艺术家的天堂。从南到北,文化各有差异,
期刊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世界遗产”框架体系外,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IAHS)。与大部分世界遗产将眼光聚焦于精妙的古代建筑或雄浑的自然景观不同, GIAHS更强调人类为了生存对自然环境进行的改造利用,将眼光转向了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农业,强调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尤其是“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复合系统(Sys
期刊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服饰、建筑、器物……少数民族在所穿所用的各种事物上点缀各式各样的图案,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观。  在贵州,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活环境繪制成图案,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乃至历史,往往都包含在这些图语纹言之中。  《乡村地理》邀您一同初探贵州图案里的密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