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文本细读为中心的阅读新理念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zjh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提到了“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学生阅读,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指导。
  
  当前阅读教学的误区
  
  阅读教学不是道德教化的手段,而是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
  旧的阅读教学观认为,阅读课文作为个例要“帮助学生了解文学知识”,掌握语言技能,也即双基落实;同时也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化,达到“载道”的目的。 所以,以分析主题思想为中心的教学,往往使得文章阅读成为功利式的政治教学的附庸,文本体会也成了思想报告,使阅读教学索然无味。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看,让学生们去探究文本背后的微言大义,去搜肠刮肚地往某些政治标高上靠,显然不应是阅读教学的初衷。在笔者看来,中学阅读教学应该摆脱中学课堂教学的窠臼,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其审美认知能力。语文阅读除了要渗透爱国主义情操及正确的政治信念之外,更应该培养学生对大漠孤烟、云雾江南等大自然美景的领悟,对生死离别、人性美好的体悟,使他们成为有着健全情感的人。通过阅读教学,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哀民生之多艰,亦能赞叹自然之美好;不仅知道“国破山河在”是一种悲怆之美,知道“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种凄艳之美;不仅知道茅盾的白杨树、杨朔的荔枝蜜代表了一种精神,知道林语堂的秋天、戴望舒的雨巷更有一种别样的况味。阅读教学绝对不是追求某种答案,获得某种结果,亦或是归纳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如果这么认为,就错了。凸现文本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标志着我们对语文学科的认识达到一种新高度、新境界。语文课程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情感活动而取得的。
  文本细读是20世纪4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现代形式主义文论流派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是对作品进行仔细推敲,从语言和结构中寻求意义的线索。细读的因素一般包括语义、语气、语法、比喻、象征等,以揭露出文本的全部特性。以文本细读为主的阅读教学,强调作者在进入文本之前,抛弃任何成见,摒弃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直接拥抱作品,在对作品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全部人生经验深入到作品的世界中。作者在文本的每一个细节中,努力上下爬犁,仔细推敲,从而获得最丰富、最真实、最直观的情感收获,情感丰富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的素养便在阅读鉴赏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文本细读过程是学生不断建构自我主体的过程
  
  新课标在阅读和欣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式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独立自主的主体看待。教师放手,学生动手,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出求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 教师要采取多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宽松和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文本细读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不断形成自己独立价值判断的过程。文本细读,鼓励学生不役于物,鼓励发表不同的见解,强调学生提出理解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文本细读,不是让学生顾左右而言他,更不是让学生穿凿附会,而是要求学生忠实于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大胆把这种阅读感受描述出来,并在对文本的反复推敲中寻找到这种感受的强有力的支撑点。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去深入文本,调动自己所有的人生经验,认真体悟作品,放松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做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从而获得最独特的人生体验。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才能成为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事实证明,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主体意识愈强, 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 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文本细读也是学生不断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最迫切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本细读认为,完美的阅读过程绝不是读者的被动接受,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情境、思想、知识、阅历和知识储备等对作品进行领悟、理解的过程。可见,阅读过程是读者对阅读对象作主观审视, 进行创造性、批判性理解的过程。阅读教学应该大力提倡讨论、质疑和开放性阅读,这样的方法往往能够让学生觉得,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充满诱惑力的探索,在艰苦的跋涉中,会不期然遇到很多美好的风景,可驻足,可远观,可惊叹;同样会有很多的挑战,可冲锋,可迂回,可搏击。每一次阅读都会获得别有洞天的阅读收获,从而带来成功的快感。
  不仅如此,文本中每一处细节,哪怕一个看似经意不经意的表述,都会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品张爱玲的《谈音乐》、观曹雪芹的《红楼梦》、赏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就如同闻荷花的清香,听音乐的叮咚,叹人生的浮沉,悲大地的苍茫。文章中溢出的这些言外之意、意外之旨,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才能体悟到,才能真正感受到。也只有在这些文本细节的把握中,学生们才能真正被审美力量震撼,感受到审美的愉悦。
  阅读能力绝对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认真阅读出来的。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至为重要的地位。只有让学生真正能够获得审美的享受,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其他文献
白月光,心里某个地方,那么亮,却那么冰凉。……  ——题记    我坐在床上,从窗户向外望,月亮是那么的亮。照在我身上,却黯然失色。我低着头,泪水又落下了。很久以前的李白说了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现在我要说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泪双颊”。  床边的语文试卷醒目地张开在那里,鲜红的分数是用我的汗水换来的,但为什么却只有这么点儿呢?我半个学期来的努力,所流的汗水,所费的心血,难道就只值那么一点?
一、课堂实录  [问题导入]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汉语言文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掌握和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是我们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十分讲究炼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好了的同学举手发言。  (多媒体显示)  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  早 梅  齐己(唐)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生1
纵观当下最新版统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不难发现该版教材特别注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力求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当前的语文教育。语文素养体现到教材中,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培养,也有对学生必备品格与能力方面的要求。因此该本新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线索编排了单元内容,试图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等。“语文要素”即“语文
卓立子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2016年第9期的文章《以“课堂预设”构建“生成课堂”——兼与王家伦先生商榷》(以下简称《商榷》)中似乎谈“预设课堂”就色变,认为“预设课堂”即千人一面的“工业化标准式”课堂,或是“硬设”的课堂,以封闭性学习、外部操作学习为主、看不出任何内部操作过程的课堂。①令人哑然失笑。  一、预设课堂:可以预约的“精彩”  雅斯贝尔斯(K.T.Jaspers)说过,预设是一种计划,
一、读诗:读出一个“爱”字来  师:今天我们学习白居易的诗《钱塘湖春行》(板书课题及作者),谁能用一句通俗的话把课题和作者联起来?  生:白居易春游西湖。  师:非常好!不仅将课题和作者联系起来,而且还精准解释了钱塘湖——西湖,春行——春游。接下来,就请大家默读这首诗,想想:白居易在这次游览西湖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美景,心情如何?  (几分钟后……)  生:作者先是在东面的孤山寺
听过不少小说体裁的阅读公开课,也查阅过很多上课实录、教学设计,笔者发现常见教法很难教到学生的“心窍”上,以致于不痛不痒,反而让学生失了学语文的兴趣。  对于《孔乙己》这篇内蕴丰厚的初中经典篇目,常见教法有两种:一种是从让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开始,然后让学生找言行归纳人物形象,分析描写方法和效果,最后拉扯到每个学生自己都知道的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中结束;另一种是将作家作品、创作背景、字词、环境描写的作用
尽管从小学开始,老师、学生在诗词上时间和精力投入很大,但是收效甚微。即使学生也能背一些名句名篇,但更多的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经典名篇大多没有进入到他们的心里。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预习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和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询问对诗歌的理解。一个学生说《西塞山怀古》表达一种羁旅飘泊之愁,依据是有“四海为家”。一个学生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达诗人想要舍身报国
人教版必修二《涉江采芙蓉》选自萧统所编的《古诗十九首》,全诗共40个字,文简义丰,韵味无穷。要解读一首诗歌,不得不了解诗人生平及背景,以探本溯源,知人论世。而《古诗十九首》作者大多已不可考。但《古诗十九首》上承《诗经》《楚辞》,下启魏晋南北朝诗歌,普遍性地反映出东汉末年一批文人的思想状态。一个乱世在诗歌中若隐若现,我们似乎可以想见,东汉桓帝、灵帝期间,卖官鬻爵、外戚宦官交替把握朝政,那些中下层文士
海子《九月》曾道:“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①“远方的风”因其时间亘久、空间深邃而“比远方更远”;从美学层面来看,它惹人遐思,撩人深味,超越“当下”之耳目见闻,甚至超越“有限远方”之“一过式”探究,追寻悠远绵长、历久弥新的潜在意义。   借用这一说法,我们的散文教学,不应止步于“当下”甚至“远方”,而须借助文化浸润,让学生沐浴着、体悟着“远在远方的风”。何谓“远方”?那是教师在散文课堂中为学生
《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经典课文,一直被编入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但这篇课文到底经典在哪?在它高超纯熟人物描写,精彩绝妙的语言运用?在它鲜明、立体,精妙绝伦的形象塑造?  当然是,但肯定不全是。说是,是因为这样的解读并没有什么错误。说不是,是因为这样的解读更多还停留在感性的层面,未能真正深入文本,对文本作深入的理性思考。用孙绍振先生的话说,就是“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