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一放教案,装一装学生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ruimei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已经是我第五次试上了,一次次地修改,一遍遍地打磨。已经把教案背得滚瓜烂熟了,已经把教学课件做得无限精美了,已经把准备工作做得无比充分了,可是,我在课堂上为什么还是找不到感觉呢?我的课堂为什么没有高潮迭起呢?学生们为什么没有在课堂上兴奋起来呢?我觉得,我的课堂就如一杯速成的卡布奇诺咖啡,闻着香气浓郁,喝来却索然无味。脑海中一直印着许多特级教师上课的画面:同学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口常开”,那样的课堂才是我向往的课堂,可是那样的课堂究竟离我多远啊!
  静静地沉思,正“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办公室一位老师的话让我“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知道她说话的目的是赞赏我,鼓励我,她说:“王老师,你的课上得真好,课堂上是那样的流畅,教案全在你心中了。”听着这句鼓励我的话,我的心头却一愣,蓦然醒悟,原来我放在心中的是那设计得环环相扣的教案啊,而不是我们课堂上的主人——学生。我把课堂当成了自己的讲堂,关注的是自己教完了没有,而不是学生学会了没有。是的,就因为这样,所以我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只是叫了几个朗读较好的学生走了过场;就因为这样,当同学们在饶有兴趣地欣赏各种各样海底珊瑚的时候,我怕赶不及后面的进度,戛然而止了视频;就因为这样,当我问到“海底动物有万万千,为什么作者就只挑了这几种来写呢?”这个高难度问题时,叫起第一个学生未能回答,而下一个学生回答得支支吾吾时,我就急急地抛出了自己的答案……也正因为这样,我的课堂看似流畅无比,看似张弛有度,看似书声琅琅,我讲得似乎也激情澎湃,但是,我把学生当成了配合自己完成教案的工具,我像个不称职的导游,在急匆匆地领着学生赶往下一处。
  是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更多地追求“预设”环节的流畅和顺利,更多地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教学内容的“最大化”,却对学生的情绪体验关注甚少。而当学生报我们以麻木的眼神、漫不经心的参与时,我们却往往归咎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动力不足等。殊不知,这中间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呀!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句话已经不知喊了多少年,但是如果不时刻把学生装在心中,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曾经有一位学者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一些教师上课,简直是“眼中无人”。何以有此感慨?他解释道:许多教师上课时,不会“抓学生”。一个常见的现象是:他们在黑板上写完板书后,通常只是转身低头看放在讲台桌上的教案,而对学生的学习不管不顾。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眼中无人”“课中无生”。无独有偶,中央教科所的研究人员曾专门针对上述现象深入课堂,观察了几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行为。观察发现,这些教师在黑板上写完板书后,并不是背对着学生提醒学生看黑板,而是转过身来,认真地从不同角度扫视教室里的学生,之后,再开始下面的教学,中间约有10-15秒的停顿时间。事后问这些教师,这么做是否浪费教学时间,他们异口同声地予以否定。他们是要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十几秒,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行动,继续下一个教学环节。是的,赞赏是一种关注,宽容是一种关注,等待也是一种关注。
  这也许只是一个课堂细节,但却折射出我们教师对待课堂的态度——是否真正心中有学生。我们的课堂就是由这样无数个细节构成,只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充满情趣,呈现真正的活力。放一放教案,装一装学生,我们会走进同学们五彩的想象空间,遨游于他们自由呼吸的思维王国;我们才会静静地聆听学生的声音,大方地把时间、机会还给学生,学生也会有更宽松的氛围,尽情地释放创造潜能;我们才会有更博大的胸怀,笑着看学生,笑着看自己,课堂也就多了“智”的成份,“慧”的元素,真正成为师生教学相长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买文具》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相结合,笔者从“感知市场”“模拟演练”两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一、教学目标,课内关注课外《买文具》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不仅
教学札记  一、 读前推荐,为课外阅读寻找切入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我们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将各类读物带到他们面前。  【案例一】《夏洛的网》教学设计  1. 出示书名,你猜猜看,书里会向我们讲述什么样的故事?  2. 观察插图画了什么,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3. 齐读图上方的文字:“蜘蛛夏洛和小猪威尔伯的故事,让千万人落泪。”从这句话中,你又了解到了什么?  4
这是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我正在讲一个普普通通的神话故事——苏教版四上的一篇课文《普罗米修斯盗火》。  第二课时,同学们在学习第2自然段“盗火”的内容,我让他们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神。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我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只手高高地举起了,哦,是小陈,我以为他要发言,赶紧把机会给了他。  不料,他却问了一个让我始料未及的问题:“为什么普罗米修斯要用茴香树的树枝去盗火,而不用
一、 “留白”处阅读启航——激起思维千层浪  《清平乐 村居》,创作于800多年前的宋金动乱岁月。辅导今天的学生学习这首古诗词,我从三个方面开启阅读探究空间:  第一,从一个“脚注”,开启阅读窗口。本文的底脚注释——作者辛弃疾。看似不经意的一个“脚注”,我引导开展一次前置性的阅读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同学们主动组合,有的搜集辛弃疾的事迹资料;有的编写辛弃疾的生平简介;有的讲述辛弃疾的抗金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就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  一、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太阳》一课时,当学生初步学习了课文之后,不急于让学生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而是先讲一段亲身经历的事:小时候从报上得知前苏联宇航员上月球,于是
如何能让语文课堂犹如美味佳肴“色香味形意”俱佳呢?我想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是最重要的“烹饪鉴赏”的方法。  [策略1]板书提示如菜单  教师根据所教内容,利用板书展示的功能,帮助学生理解,使他们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例如,我在执教《桂花雨》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桂花雨  桂花香 喜欢  摇桂花 快乐  收桂花 开心  念桂花 思乡  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 )还是故乡( )  我从文本的特点
2002年10月,一档以记者为主角的栏目《记者档案》诞生了。之前有一些报纸和杂志是专门面对新闻队伍的,多由各个报业集团主办,然而其多以探讨业务为主,罕见记者故事类栏目,也仅仅多在圈内少量发行。而《记者档案》提供了一个更为大众化的平台,让采访者成了被采访者,截至2007年初栏目停播,共有200多位记者通过他们的栏目进入公众视野。  “记者不仅在记录历史,他们也在影响着历史。小到案件的司法干预,大到宏
一、 语境涵泳,潜心会文,触摸文字的温度  在教学“撒”“抛”“倒”这些词语时,我引导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反复品味,去感知词语所蕴含的情感,从“语言、行动、表情”等角度揣摩这些动词的表现方式。刚才所做的几个动作,其实都表示在“倒”,可书上为什么用了“撒”“抛”“倒”几个不同的词语呢?学生们反复读,有的边读边做动作,反复涵泳,最后学生领悟到盐巴不能堆积在一起,要平均分布,所以用“撒”更好些;还有的学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课程资源的拓展,板书不知不觉中被边缘化。我以为,语文教学中的板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无可替代,不容小视!  1. 板书的示范引领。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处于基础性地位,一个人只要学习不止,识字写字必将伴其一生。我发现,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有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板书,班级大部分学生的作业书写都能做到工整美观。因为处于识字、写字阶段的
从微博、微信到微公益,从微表达、微力量到微监督,我们已经迈入了“微时代”。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中作文将“一分为二”,新增加了“微写作”。原来的一篇作文变为一大一小两篇作文,总分值不变,仍为60分。其中微写作分值10分,字数在150字到200字之间,形式灵活,主要考查学生应用精练的语言描述场景、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能力。可见,写“微作文”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