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痕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南部,素有“西伯利亚明眸”之称。每年的1 月至5 月通常是貝加尔湖的冰封期,湖面冰层最厚超过1 米,而冰面下不规则的纹路也同样是吸引人的景观。摄影/Andrey Grachev
其他文献
过渡语是课堂语言的一部分,设计好过渡语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过渡语就像一条渡船,把学生的思维从此岸牵引到彼岸,作为舵手,教师该如何巧妙地进行“摆渡”呢?下面以“24时记时法”为例,谈谈过渡语的设计。  一、精彩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入往往能为整节课定下基调,埋下伏笔。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使之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将学生带进充满
[摘 要]学生的知识是散点式的,通过有效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从而更好地抓住概念的本质,提升整体把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沟通;模型;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5-0032-02  【课前思考】  通过学习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方面,学生将公式“长方体体积=长×
[摘 要]磨课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以“垂直与平行”的磨课历程为例,阐述了从最初对教学设计的困惑,到慢慢厘清教学设计思路,突破屏障,并由点至面得出此类课的通用设计思路。  [关键词]打通;知识脉络;磨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28-03  一、求突破, 山穷水尽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虽只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初步认识二分之一,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学会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产生与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两个小朋友在野炊,身旁有4个苹果、2瓶矿泉水
[摘 要]度量的本质是将事物的某些属性标准化,然后通过测量赋予事物一个量值,从而可以比较同一维度上的事物。基于学生已有的度量经验,以“长短猫”的魔术作为开篇,通过对“度量本质”与“角的大小度量”的思考,从角的动态定义出发,创造度量方法,再对比不同度量之间的共同点,扩展出角的度量体系,梳理出度量五部曲:明确对象——建立标准——发明工具——使用工具——获得数值,进而培养学生自觉地感受和使用计量标准的意
同年级教师相互听课,内容是三年级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  课堂上,教师首先出示题目。  师:“找一找哪把钥匙能打开万宝箱?该怎样找呢?  生:把每一把钥匙都算一算就能找到了。  师:那我们就开始找吧。  学生开始计算,教师巡视辅导,汇报,完成习题。  笔者以为,这样一道好题,如此教学,着实对不起编者的一番苦心。课后,我与执教老师探讨,重新设计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  出示
[摘 要]教学数学概念时,建立表象十分重要。要有效建立具体表象,需精准确立参照物。认知表象的真实有效,表现在能先立标,然后用这个标尺去衡量其他物品,在度量过程中不断巩固标尺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关键词]建立表象;参照物;标尺;测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7-9068(2018)26-0032-02  当下,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教师喜欢抛开表象材料
星期六,爸爸妈妈还在睡懒觉,威威已经起床,坐在窗前认认真真写作业。  正写得投入,窗外突然传来一阵刺耳的噪声:“刺啦,刺啦!”像是切割金属的声音,听得人心里发毛。  威威深吸一口气,叮嘱自己:“集中注意力,不要受影响!”  他低头继续写作业,可是才答了一道题,那噪声就将他的心思搅乱了。这时,他的身后响起脚步声——看来爸爸妈妈也被吵醒了。  威威起身开门,问蓬头垢面的妈妈:“老妈,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噪
简便计算的方法有很多,就小学数学教材而言,主要分为应用运算定律、性质的简算和依据某些数字特征的简算。不过在学习简便计算之后,普遍反映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不强,学生对于简便计算的错误率比较高。这除了多方面的原因之外,我想,在教学简便计算时也不可忽视情境的创设和算理的探究。俗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自己的发现,远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深刻。  教学简便计算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一些可供
一、背景  “整数减小数”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中的一课。教研组备课时,两位教师(A教师教龄8年,有4年的新课程教学经历;B教师教龄20年,有2年的新课程教学经历)对本课教学顺序的安排产生了分歧。A教师认为: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没有必要对教学顺序做调整。B教师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性质,同样也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应用小数的